发展两翼乡村旅游 助推农户万元增收

2012-08-15 00:53刘楝子
重庆行政 2012年1期
关键词:两翼旅游发展

□ 刘楝子

发展两翼乡村旅游 助推农户万元增收

□ 刘楝子

重庆两翼地区文化底蕴深厚,田园风光优美,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发展两翼乡村旅游对于增加农村非农就业,提升农业附加值,有效引导城市要素下乡,促进农村房地产增值,增加农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据测算,乡村旅游发展较好、较成熟的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2~3倍,两翼农村在现有基础上将增加4000~15000元左右,对实现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目标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两翼地区乡村旅游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两翼地区围绕乡村旅游主题,推出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吸引广大市民,到两翼地区“体验民族风情,观赏秀丽风光”已逐步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旅游方式。据统计,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区域,2009年共接待游客820万人次,同比增长75.9%。其中,武隆接待游客人次数和收入同比均翻了一番;黔江接待游客首破百万,达到112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51%。渝东北2009年共接待游客1793万人次,同比增长30.7%。其中,奉节增速为217%;丰都承办的第十四届三峡国际旅游节共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

(二)存在的问题

1.大旅游业与大农业尚未出现互动格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地区延伸不够;两翼地区特色农产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化度不高;旅游线路设计与沿线农业项目的结合较少;农业项目仅从生产性考虑,没有深入挖掘旅游价值。

2.规模小,经营分散,综合效益低。两翼地区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以“农家乐”形式的散户经营为主,餐饮、卫生等配套设施设备建设、经营者的服务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也良莠不齐,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竞争力不强,乡村旅游专业协作组织尚未建立;酒店业、旅行社、旅游商品开发及批发零售业等尚未深度进入,更深的关联产业如乡村旅游地产、区域性农副产品会展等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的不完整和缺乏深度,也是导致乡村旅游难以带动农村经济、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原因。

3.乡村旅游项目的特色不够鲜明。两翼地区乡村旅游项目的设置缺乏主题、特色,偏好功能性供给,多以农家饭、钓鱼、棋牌、赏花采果等为主,参与性和体验性项目较少。同时,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不够。

二、整合资源,整体规划两翼乡村旅游,形成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一)在距离主城较近的乡村旅游成熟地区适度发展旅游地产,形成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武隆、彭水等区县,距离主城仅2个小时左右车程,交通条件好,并且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定期国际赛事作支撑,吸引主城及邻近城市居民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驾车前往,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成熟。这类区县可以依托城市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休闲度假旅游,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农地资源的前提下,在有条件的乡村合理规划、适度发展旅游地产,使旅游业和房地产业无缝连接,在将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结合开发的同时拥有完善的配套功能和极高的投资价值。从集中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出发,政府应当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引导今后旅游地产的开发方向向旅游宾馆、度假村、产权酒店以及用于分时度假的时权酒店等转移,也可以向乡村旅游主题社区发展,如依托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欢乐森林”主题公园,以休闲旅游带动乡村地产升值,为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

(二)依托长江三峡黄金水道和库区特色农业产业带,大力发展库区深度旅游,形成库区农旅结合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

依托三峡库区成库水位上升后的水系延伸,以及陆上景点的线路延伸与库区农业产业带联动发展。加强奉节脐橙、梁平柚、丰都红心柚、垫江牡丹花、生态水产品等库区知名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以农业产业化项目为载体、以生产和收获节庆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高度参与性为突出特点,向游客提供产品标准化生产过程、农副产品安全检测系统知识、产品品尝和销售等体验型乡村旅游项目,开展赏花、采果、尝果、食品创作、艺术品DIY等活动,将推广优良农产品和为广大市民提供高质量的休闲观光场所相结合。加快水陆联运旅游通道建设,进一步完善路标引导、停车场,餐饮、住宿、中转换乘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农业产业基地的旅游接待功能,形成库区深度旅游景点和线路,将长江三峡过境观光旅游转化为库腹地带度假体验旅游,实现以旅带农、以农促旅,城乡旅游产业统筹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依托民族民俗文化发展参与式的原生态乡村旅游,形成乡村民俗文化体验度假目的地

渝东南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开发民族文化博物馆和民俗度假村,以土家族苗族特有建筑吊脚楼发展乡村旅馆,以感受当地土家族、苗族风情,品尝各种土家族苗族传统风味美食为主线,发展摆手舞、赛歌会、花灯戏、民族服饰表演、苗寨婚礼等文化活动,参观和参与苗族刺绣、蜡染、银饰等各种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享受民族地区新农村美好生活。要加快民族地区交通建设,在保留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建筑的同时,配套现代服务设施,增强旅游接待功能。

三、加强组织化程度,提升乡村旅游经营水平

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旅游公司等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提升乡村旅游经营水平,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充分利用农村空间、农村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依托本身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建设现代农庄或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吸引游客观光体验,全方位满足游客吃、住、游、购需求。该模式有利于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综合型农业转化,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城市游客对现代农业的认知度;有利于整合农村能人力量,引导农村种植能手向农业产业工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乡村城镇化,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二)乡村旅游或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带动模式

在乡村旅游整村规模发展以及景区景点集中成片的区域,由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发动、农户自愿加入成立乡村旅游或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将农家乐整合起来规模打造,形成开发合力,发展乡村旅游。该模式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特色鲜明的优点,有利于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农民自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传承本地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增强农民自我素质提高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三)旅游公司带动模式

在大的旅游带和旅游景区,由旅游公司出资、农户提供土地和房屋组建股份制公司,或者各 “农家乐”经营户直接挂靠在旅游公司下,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经营活动,通过经营收入按比例分成、股份分红等方式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经营乡村旅游资源。该模式以旅游公司为主导进行整体开发和规范经营,有利于开发核心乡村旅游资源和大型乡村旅游项目;有利于乡村旅游项目与临近的大型景区景点形成旅游连线;有利于借助旅游公司力量加强对外宣传促销,提升乡村旅游的品牌效应;有利于规范村民的经营行为,提高服务接待水平,增强乡村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促进村民收入增加。

四、加大扶持力度,切实改善乡村旅游环境,增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

(一)整合资源,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投入力度

整合农业、林业、旅游业、生态保护、乡村公路、扶贫开发等相关方面的专项资金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充分发挥各类资金的综合效率;实现城乡旅游产业扶持资金打捆使用,逐年提高用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的投入比重;利用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乡村旅游。财政对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企业或项目提供贷款担保或贴息,鼓励银行为乡村旅游开发企业、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拓宽融资渠道;按游客数量对旅游社进行财政补贴;通过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的减征、免征和返还等手段,对具有潜质的乡村旅游企业进行扶持。

(二)用好土地政策,扶持乡村旅游做大做强

用好用活国家和市政府制定的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土地置换等政策,扶持两翼地区乡村旅游做大做强。把乡村旅游用地纳入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在用地指标上向两翼地区重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倾斜,保障其用地需求。地方政府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修建农民新村,鼓励农民集中居住,节约农村土地。要在自愿、依法、有偿的前提下,着力推进两翼地区农村宅基地复垦和建设用地流转,允许本村或临近村庄的农村建设用地通过整理置换,集中连片开发大型乡村旅游项目,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和项目规模化经营,提升乡村旅游档次。

(三)加强领导,农旅交合作,共谋发展

建议由重庆市农委、旅游局、交委联合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吸纳相关部门参加,形成合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协调各部门工作,组织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政策和行业管理条例,审核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管理乡村旅游重大项目资金等,指导重庆市乡村旅游协调有序发展,有效整合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

(四)培训与引进相结合,提高乡村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

大力引进两翼地区急需的中高级旅游人才,探索并逐步建立起“户籍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智力投入”柔性流动的人才引进新模式;同时加强对现有人才进行针对性培训。依托主城和两翼高校,加强圈翼合作,做精两翼地区的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带动职业中专,组建起个性鲜明、针对性强、结构合理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为两翼乡村旅游发展培养各层次人才。

本文系重庆市重大决策咨询课题,基金项目(2010WT-11)

[1]杨洪,邹家红.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6:49-52.

[2]李加林,童亿勤,时媛媛,李 菁.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1).

[3]盖玉洁.海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初探[J].琼州学院学报,2008(10).

[4]叶琼秀,覃建雄.成都市近郊乡村旅游SWOT分析及发展模式探讨[J].四川地质学报,2010(3).

[5]曹端波.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J].保山师专学报,2008(7).

[6]江林茜,张霞.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初探一以成都农家乐为例[J].求实,2006(1).

[7]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3).

[8]罗明义.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J].旅游学刊,2005(5).

[9]万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

[10]曹端波.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8(4).

[11]姜辽,赵瑞,张述林.重庆市乡村旅游空间发展思路探索[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4).

[12]张宇.重庆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建议[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

[13]李林蔓.重庆旅游产业新增长点打造:基于乡村旅游的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5).

[14]HeJingming,LiHuixia&WangQin(2004),Rural TourisminChina.ACaseStudyofNongjialeintheChengdu MetropolitanArea[J].MountainResearchandDevelopment,24(3):260~262.

[15]BramwellB,LaneB.RuralTourismandSustainable RuralDevelopment.UK:ChannelViewPublications,1994.

作者单位:重庆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惺 睿

猜你喜欢
两翼旅游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春 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卫康 “一体两翼”促发展
天狮 打造一体两翼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