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中外共富践行考鉴

2012-08-15 00:53刘娟王骏
重庆行政 2012年1期
关键词:落后地区差距发展

□刘娟王骏

社会转型时期中外共富践行考鉴

□刘娟王骏

纵观历史,世界各国在社会转型时期都曾面对过贫富差距、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特点,选择和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相对应的解决办法,走上了不同的实践路子,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和制度模式。虽然道路各异,但从本质上看,却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着眼于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不合理、不协调的社会乱象,探索实现平等富足、社会安定、人民幸福的和谐之路。

一、社会转型时期追求共同富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会转型时期,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经过快速发展,由贫困向富裕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相对不稳定的时期,进,则比较顺利地过渡进入发达国家行列,退,则可能回到原来贫穷落后的状态,甚至出现严重的社会动乱和国家的解体。是什么原因引致如此大的差别呢?通过考鉴发现,除了其他的一些问题,例如政治的、文化的和民族的以外,社会普遍存在着的在财富上的贫富悬殊、分配上的两极分化是一个十分重要、显著的因素。具体体现在收入、城乡及区域差距三个方面。对贫富悬殊和分配不公问题处理、解决得好,则如前者;处理、解决得不好,则如后者。

(一)缩小贫富差距,加快转型发展

1.日本有效缩小贫富差距。20世纪60年代以前,日本 “强国”策略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忽视了与“富民”的平衡,出现了城乡收入差距、“过密”与“过疏”地区发展差距。对此,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制订和实施了政府主导的以财政金融和立法等制度政策为保障手段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加强区域合作为导向、以中小城镇建设为核心的区域发展计划和国土开发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

2.韩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韩国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成功典型。20世纪60年代,韩国实行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造成了工农、城乡发展失调问题。1962年~1971年的10年间,韩国农业年均增长只有3.7%,而非农部门的增长率达到17.9%;农户收入占城市家庭收入的比例从1962年的71%下降到61%。因此,韩国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实施以中央政府为主导,以交通、财政、税收、农业、中央银行等政府部门为主体共同推动的“新村运动”。从此,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到2004年,韩国农村人口下降到191万人,仅占全国人口的7.6%,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约为市民收入的77.6%,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二)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产生巨大危害

1.有增长无发展的“拉美陷阱”。二战后,拉美国家为摆脱长期落后状态,片面强调经济增长,严重忽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普遍存在“重增长、轻分配”或“先增长、后分配”的观念,进而迈入“负债增长”的道路。到20世纪80年代,拉美经济持续衰退,1980~1990年拉美23国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2%,收入分配和社会贫困基本上维持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水平。

2.印度发展受“两个印度”拖累。印度独立以来,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但是没有解决严重的失业和贫困问题,也没有实现经济增长的成果比较公平合理的分配,造成一面是印度表面的快速发展、拥有世界一流工业园区和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则是其发展背后存在的几亿贫困人口、大约4300万人居住的贫民窟和40%的文盲。“两个印度”现象事实上不仅削弱了印度的社会凝聚力,而且已成为社会动乱的主要根源。

3.南斯拉夫区域差距过大导致国家解体。2003年有着74年历史的南斯拉夫退出世界政治版图,其解体分裂是各种错综复杂矛盾作用的结果。但归纳起来,除了长期积蓄的民族矛盾和经济改革失败外,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地区矛盾不断激化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二战后,南斯拉夫各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技术基础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距,地区间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达到5倍之多。对此,南斯拉夫联邦政府并未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地区差距,放任地区自由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演变为政治诉求的差异,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

二、社会转型时期实践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社会转型时期,是一个过渡性质较强的不稳定阶段,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解决和处理此阶段产生的两极分化、贫富悬殊问题。总结起来,实践路径主要有以下3条。

(一)“福利型”道路

该路径以战后强调福利均等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典型。二战以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两极分化的社会问题,提出“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和财产税收制度。通过对不同收入的阶层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特别是累进税,减少由所有权产生的分配不合理,再运用社会福利的保障手段来缩小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增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凝聚力。

具体分析德国。该国制定了全球最高的50%的所得税率,用于向全社会需要的人提供福利,这样做的结果不但没有阻碍经济增长,更保障了社会福利和公平,特别是教育机会的公平,并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网”作用。

(二)“扶持后富赶超”之路

该路径以美、英、韩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典型。就发达国家来说,由于较早地开始工业化与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它为国家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富差距,大多数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就开始逐步加强市场调控,尽管国情不同,但都遵循一个普遍的路径,即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手”的作用,扶持、壮大弱势,提升全民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具体来看,美国以开发“西部”贫穷地区,缩小地区差距为典型;英国以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为典范;韩国则以开展“新农村运动”,缩小城乡差距为范例。虽然缩小差距的侧重点不同,但无一例外地实施政府调控、帮扶策略,利用法律、财政、金融、社保等政策手段支持“后富”地区发展,解决较突出的贫富差距问题。纵然没有实现绝对平等,但确是向缩差共富的方向前行。

(三)“先富带后富”之路

该路径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为典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追求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经济快速稳定增长是共同富裕实现的最基本前提,但是经济增长保障富裕的同时并不能够保证“共同”富裕。因此,政策选择既要致力于经济增长的效率目标,又要着眼于利益均衡的福利目标;既要防止两级分化,又不能搞平均主义。

具体到中国,邓小平同志1978年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当时的中国经历了由收入差距悬殊到高度平均的过程,缺乏效率的平均主义带来的不是均富,而是均贫。因而“先富”的思想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国成为1979年以来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为达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如今,按照“先富带后富”的思想,中国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从收入分配调节、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东部支持中西部”发展方面缩小收入、城乡及区域差距,朝共富目标迈进。

三、社会转型时期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主要措施和办法

社会转型时期,各国在探索共同富裕道路上采取了各种措施和办法来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差距问题,同时也形成了较有规律的经验与做法,现将典型国家实践措施归纳总结如下。

(一)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1.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一是抓初次分配环节。(1)英国政府实施向劳动者倾斜的初次劳动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劳动收入、劳动所得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远远大于资本所得,确保劳动者与企业家、资本家之间的合理收入差距。(2)瑞典与芬兰政府则实行初次分配的工资决定制度。一方面工资协商机制成为基本的工资决定形式;另一方面未设立最低工资制度,而是形成雇主、行业协会组织、政府管理者相互制衡的三方力量,对企业工资形成制约作用。二是抓再分配环节。(1)完善税收体系,尤其是发挥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遗产税等主要税种的杠杆作用来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2)加大社会福利支出,通过广覆盖、法制化、增补贴等措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2.提供配套公共服务支持。(1)在英国,政府主要建立以提供就业服务为核心的就业促进体系,增加收入分配途径。如通过启动“新成长劳动力激发创业文化”项目、开展“在职员工技能学习”计划、建立完善的再就业培训体系、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等方式提高就业能力,增加劳动收入。(2)在德国,则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助学金等公共教育调节手段来减轻困难家庭生活负担,增加可支配收入。

(二)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的引导作用体现在科学的政策规划与有效的组织架构上。(1)日本高度重视农业法规和政策制定。1950年~1987年,先后制定了《国土综合开发法》、《农振法》、《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以及《村落地域建设法》,创设了农业人养老金制度,提供了非农就业机会,规范了农村村落及其周边地域土地利用秩序,以及扶持弱势产业发展。(2)韩国为支持新村运动,成立了由内务、农林、工商、建设、文教、邮电及经济企划院等部门组成的特别委员会,道、直辖市、市、郡、面等成立了相应机构,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体系与相互协作机制。

2.扶持农业发展。(1)法国通过发放离农补助金、提供优惠贷款与价格补贴、增加财政支农力度等方式提高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大发展。(2)日本走出一条“依靠法律保护农业、依靠政策促进农业、依靠农协支持农业、依靠人才繁荣农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特色路子。表现在:完善立法、改革土地制度、推进农村合作化、组织化发展、以及以创设合理融资制度提供农业低息贷款等等。(3)韩国则通过建立强大的财政支持体系与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来保证农业发展的充足资金需求和较高的农业技术转换率。

3.重视农村基础实施。 (1)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政府规划并实施了旨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别的五阶段“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即缩小城乡生活环境设施建设差距阶段、建设具有地区特色的农村定居阶段、地区居民利用并参与管理各种设施阶段、建设自立又具有特色的区域阶段以及提高生活舒适性阶段。(2)法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小城镇与乡村道路建设投入,提升城乡交通层次,促进城乡交流。(3)韩国则着力于改善农村公路、住房条件、农村水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

4.提升农民发展能力。(1)法国建立了公立私立共办农业教育的培训体系,从事农业人才教育和培训,逐步实现农业教育的系统化和规范化。(2)韩国则通过研修院来培训涉及地区开发、意识更新、经营革新、市民教养等内容的农民骨干。

(三)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1.制定区域开发目标。(1)美国政府西部开发成功的重要经验首先是制定了明确的区域开发政策目标,即促进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缩小收入和生活水平等在空间上的差距。(2)日本为消除经济布局的过密过疏问题,先后制定了五个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不仅研究经济发展战略,而且考虑各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的社会基础设施、生活和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等问题。(3)联邦德国政府则确定了全国各地区生活均等化、促进各地区产业结构稳定发展等在内的区域开发政策和目标。

2.建立专门组织机构。为了高效开发落后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达国家注重建立权威性的专门组织管理机构,赋予其强大的行政决策权和独立的财政权。(1)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开发西部和南部地区,先后成立了地区再开发署、经济开发署以及州际区域开发委员会等管理机构。(2)二战后的日本为了加速北海道地区的发展,专门设立“北海道开发厅”来统筹解决落后地区发展问题。

3.加强法制化建设。将开发政策和规划法制化是保障政策和规划落实的有效手段。(1)为开发落后地区,美国早在1785年制定了《土地法》、颁布了《宅地法》,之后陆续出台了《地区再开发法》、《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以及《农村发展法》等。(2)日本制定了三类地区开发政策:以《国土综合开发法》为代表的国土综合开发政策;以《新产业城市建设促进法》为主导的一般落后地区的开发政策;以《北海道开发法》为代表的特定落后地区开发政策,此外,还专门制定了《特殊土壤地区防灾及振兴临时措施法》、《海岛振兴法》等针对特定落后地区的开发计划。(3)德国政府则通过相继颁布《联邦基本法》、《联邦空间布局法》、《联邦改善区域结构公共任务法》、《联邦财政平衡法》等法律来保障区域发展目标的实施。

4.实行政策组合。帮助落后地区发展,倾斜性政策支持与政策组合是必要措施。(1)美国主要通过平衡的税率和财政支出政策来调节不同群体、不同地区间的税负差距,并利用财政融资手段,鼓励私人企业投资落后地区。(2)日本对落后地区的支持主要体现在财政补贴上。通过中央财政拨付、税收减免、价格补贴等措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另外,建立地区开发金融制度,利用金融手段以优惠贷款方式援助落后地区。(3)德国联邦政府采用财政收入横向与纵向平衡方法。横向运用法人税的分配、税款转移和联邦特别拨款等手段,促使各州税收的均等化。纵向主要在税收、津补贴、公共事业收费标准或公共项目招标等方面实行地区价来调节州与乡镇之间的财政平衡。

5.重视基础设施。(1)美国通过建立横贯大陆东西的铁路网等手段发展地区交通运输,促进西部落后地区经济的专业化、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新兴工业基地的建成。(2)日本通过政府财政、私人企业和财团法人等各方力量加强以交通系统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德国主要加强交通、电力、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地区发展环境。

6.挖掘产业与科技优势。(1)在产业发展方面,美国政府采取政策引导产业均衡发展的方式。一方面促进军工产业民营化转型,布局以宇航、原子能、电子、生物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推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加大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公共投资,培育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高科技产业基地,以科技引领西部地区经济腾飞。(2)日本不仅提出区域产业升级目标,还提出“技术立国”战略。对落后地区制定了“工业重新布局计划”,实施“定居圈”和“技术集成城市”等措施,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升级发展,实现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合理化。(3)德国通过东西部合同研究与开发计划、中小企业研究合作促进计划等一系列专门计划来加强科技界与企业的合作,支持和促进东部地区中小企业开展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1]周长城,何芸.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J].学习月刊,2011(2).

[2]袁岳驷,朱文蔚,罗玉华.韩国缩小城乡差距的经验[J].南方农村,2010(1).

[3]赵学峰.拉美国家缩小收入差距的社会政策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1(5).

[4]杜月.印度改造贫富差距的启示[J].中国经济周刊,2008(32).

[5]胡鞍钢.前南斯拉夫分裂的教训与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1996(1).

[6]赵德馨.1949-2002年:走向共同富裕的两条思路及其实践经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2).

[7]张丽萍.从英国税收和福利政策看中国收入差距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8(4).

[8]周荣美.德国是如何缩小收入差距的[J].当代世界,2002(5).

[9]刘强.瑞典、芬兰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及调节政策考察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6(32).

[10]李林杰,石建涛.日韩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借鉴[J].日本问题研究,2008(4).

[11]赵庆海,费利群.国外乡村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启示[J].城市问题,2007(2).

[12]潘春晖.发达国家缩小地区差距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0(3).

[13]杭海,张敏新,王超群.美、日、德三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1).

作者:刘娟: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社会研究所硕士王骏: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探索》杂志副主编、教授

责任编辑:惺 睿

猜你喜欢
落后地区差距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