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实践”的经验思考

2012-08-15 00:53张新华
重庆行政 2012年1期
关键词:共产党人共同富裕民生

张新华

“重庆实践”的经验思考

张新华

十七大以来,重庆在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社会、环境、对外开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一系列的科学发展和创新实践并由此带来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和巨大成功。“重庆实践”以实事求是为基础,以为民服务为核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与时俱进为特征,融政府主导、民生导向和开放引导于一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风貌和重庆特点。

在实践上,“重庆实践”产生了一系列新举措:实施大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国进民也进”,建设开放前沿、金融中心;开展“打黑除恶”,创新警务体制,探索政府大部制改革,“人大代表在行动”,“800政协委员助推40区县”,形成“民主法治十五条”;开展“唱读讲传”,形成“文化九条”;从“五个重庆”到“民生十条”到民生财政,民生导向贯穿始终;开展户籍制度改革,创新社会管理,破解统筹城乡难题,形成“共富十二条”,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转变作风,服务群众,从严治党治政,“三项制度”、“三项活动”、“三项治理”、“三项行动”,特别是“廉洁十条”,反腐倡廉扎实推进。

在理论上,“重庆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新观点。例如:为人民服务是党的生命线;人民群众是最朴实的“唯物主义者”;抓民生就是抓发展;民生是民主的基础和前提,改善民生就是发展民主;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未来,也是抓民生;社会成果由人民共享,把“蛋糕”分得公平合理,“蛋糕”就会做大做好;共同富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作风蜕化,如果不注意,照样会“病入膏肓”,最终致命;做清官是大智慧;等等。这些重要观点,无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角度看,还是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都具有实践上鲜活的生命力和理论上独特的新颖之处。

透过“重庆实践”,不难看出其中蕴含的新经验。这些新经验极大地推动了重庆的全面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刻的现实影响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一,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所在。从社会主义实践来看,在通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尽管曾经出现了平均主义的乌托邦,效率低下的“大锅饭”,但这并不影响和也不能改变社会主义终极目标的合理性和正当性。“重庆实践”探索出一条社会全体成员共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社会发展途径,并适当向弱势群体和普通劳动者阶层倾斜,从而更好和更广泛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1年“共富十二条”所追求的“缩差共富”,正是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社会理想的集中展现。

第二,坚持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光荣传统。可以说,为人民服务是党的生命线。国外一些曾经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之所以垮台,原因在于其推行的政策严重脱离群众,甚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重庆实践”把共同富裕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最大的最根本的也是最实在的为人民服务。不仅如此,在加强执政党建设方面,始终把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服务、为基层特别是农村村级服务,作为转变作风的重中之重。这就是“三项活动”的价值所在。

第三,坚持民生导向的发展理念。唯物史观认为,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可以说,人民群众是最朴实的“唯物主义者”。中国共产党28年之所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很大程度就在于通过土地革命赢得了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戴和支持。在世情、国情、党情以及重庆市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重庆实践”的民生导向进一步夯实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建的“公租房”就是如此。民生导向促使社会民生持续改善,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一半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民生十条”是各项惠民政策措施的集大成。民生导向发展战略的创新之处,在于把抓民生与抓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抓民生来促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即使从经济学关于拉动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来看,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刺激同样非常明显,这也是近年来重庆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第四,坚持开放创新的战略谋划。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创新是国家也是一个地区进步的灵魂。十七大以来的“重庆实践”,很大程度肇始于2008年上半年全市上下开展的“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的大讨论。思想的发动、观念的改变、眼界的扩大,带来一系列全方位的革命性变化与创新,内陆地区、一向“跟跑”的重庆,凤凰涅盘,嬗变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世界关注的热土,特别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排头兵”。从经济领域的“八大投”、“金融中心”到对外开放的“一江两翼三洋”、两江新区,到社会管理的户籍制度改革等等,无不展现了开放创新的活力和魅力。

第五,坚持统筹兼顾的辩证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史。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十大关系》等堪称运用辩证法的经典之作;邓小平关于“两手抓”的系列论断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大关系的论述,胡锦涛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特别是五个统筹的制定等等,无不体现了辩证法的科学价值。“重庆实践”的巨大成功也充分展现了的辩证法的独特魅力。例如,经济方面“分蛋糕”与“做蛋糕”的统一,政治方面“打黑”与“扶正”的统一,文化方面“红”与“优”的统一,对外开放方面“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统一,干部队伍方面“沉下去”与“选上来”的统一,反腐倡廉方面“祛病”与“固本”的统一。[1]这一系列的“统一”正是辩证法在“重庆实践”中的精彩运用。特别是户籍制度改革为破解长期困扰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全新而且可行的政策设计、制度安排和工作路径,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城乡的构想得以较为圆满地实现。

第六,坚持政府主导的责任担当。“重庆实践”坚守共产党人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抱负和价值追求,是立足重庆、立足中国、立足中国共产党人而面对世界的一种战略思考,是立足历史、立足现实、立足未来而面对人民的一种责任担当,是个性鲜明、敢为人先、成效显著的一种改革与创新。市委提出的“五个重庆”、“民生十条”和“共富十二条”,简明扼要,具有目标量化、措施具体、针对性强的鲜明特点,是名副其实的“一诺千金”,体现了负责任的执政党和负责任的政府形象。重庆各区县犹如几十只“小老虎”你追我赶,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国有企业承担起“第三财政”的社会责任,都是政府主导的积极结果。重庆倡导的“六个干”的精神状态,为近年来重庆面对复杂、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能够攻坚克难,大有作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第七,坚持民主法治的价值取向。民主法治是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共产党人以追求和实现社会的民主、公平和正义为目标。重庆开展的“打黑除恶”,就是通过铲除黑恶势力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为“平安重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市场经济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打黑除恶”始终坚持依靠群众、依法办案,既是民主建设,又是法治建设。“民主法治十五条”不仅及时总结近年来“重庆实践”的新经验、好做法,从制度层面加以规范化、法治化和长期化,而且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第八,坚持先进文化的精神追求。先进文化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具特色的“软实力”。政党如此,国家如此,一个地区也是如此。重庆在“外练”城市发展“筋骨皮”的同时,高度重视“内练”城市的“精气神”,以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自己义无反顾的精神追求和使命担当,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领域过度利益化、娱乐化、低俗化的背景下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弘扬红岩精神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发扬光大,“唱读讲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红色经典、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加以普遍的传承和推广,尤其是“文化九条”成为重庆坚持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纲领性文件。

第九,坚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重庆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拓展、深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重庆实践”的前提、基础、条件。重庆市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全面推进重庆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缩差共富”展示的是共产党人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民生导向展示的是共产党人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三项制度”、“三项活动”展示的是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三项教育”和“廉洁十条”展示的是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理想和廉洁自律的政治操守。

注释:

[1]张新华.“重庆实践”蕴含的辩证法特征[J].重庆社会科学,2012(12).

作者:本刊总编辑、教授

责任编辑:宋英俊

猜你喜欢
共产党人共同富裕民生
《共产党人》发刊词(节选)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共产党人的感情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