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攻
☆重庆实践☆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庆实践』的认识
戚攻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庆实践”的意义,不仅在于重庆是“中国的缩影”,在于“重庆实践”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更重要的在于重庆按照中央要求开展的一系列“先行先试”对中国未来改革的意义,在于重庆的理论工作者看历史有多深,看未来有多远是一种责任。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庆实践”命题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学者在2009下半年提出这一研究命题是基于三层思考:其一,“重庆实践”源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是科学发展观和国家战略在重庆的具体落实和体现,因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多民族地区“五大特征”合一,再加上老工业基地改造任务和西部惟一直辖市的地域属性,表明重庆是“中国的缩影”;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重庆探索的性质,总结重庆实践的进程和做法,预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普遍意义。其三,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必须“为全国提供示范”;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庆实践”,首先是国家层面的改革试验,同时又是重庆结合自身实际的探索创新。
——解读“重庆实践”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其一,“重庆实践”在实践什么?从本质上讲,在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并始终坚持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突出实践特色”的要求。其二,“重庆实践”在追求什么?从理想上讲,是为人民谋幸福,通过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基本权益。其三,“重庆实践”如何验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从目标上讲,走民生导向的发展之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缩差共富”双赢的社会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庆实践”目前的发展阶段
判断重庆目前所处发展阶段有四个维度: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其一,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为动力,初步实现产业整体升级、加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二,以“打黑反腐”、“固本强基”和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为保障,基本实现政治文明发展的新生态、新格局;其三,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科教兴渝战略,初步形成重庆的人文精神和可持续发展基础;其四,以民生导向发展为主线,统筹“五个重庆”建设和加强创新社会管理,为实现“和谐重庆”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由此,重庆目前正处在:以民生为导向“缩差共富”,加速现实全面小康和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发展探新路的新阶段。
二
——党的十七大以来“重庆实践”的总体思路
以追求人民幸福为政治理想,以落实“314”部署为总纲,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要任务,以内陆大开放和转变发展方式为动力,以“五个重庆”建设为载体,以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为主线,以“唱读讲传”特色文化建设为引领,以“打黑反腐”、“固本强基”、“民主法治”为保障,以缩小三个差距和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发展探新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庆实践”内含三大开创性探索
其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索内陆大开放新模式,建设国家内陆开放高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二,坚持以民生为导向,探索缩小三个差距新方法,走出共建共享共富的新路子。其三,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新路径,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庆实践”蕴含三大观念转变
其一,转变内陆地区不具备大开放、走出去、跨越式发展条件,只能“跟跑”不能“领跑”的观念。其二,转变民生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对立、民生建设应当落后于经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影响发展速度和民生建设是单纯解决贫困人口物质生活的观念。其三,转变“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非同步性重要、拉大收入分配差距才能形成发展动力、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将增大财政负担的观念。
三
——重庆“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的思想基础
其一,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其二,是经济发展的始源和归宿、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其三,是缩小三个差距的突破口、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条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
——重庆“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的三大理论创新
其一,抓民生就是抓经济、扩内需、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城乡统筹。其二,抓民生就是谋幸福、促和谐、实现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其三,抓民生就是改善发展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重庆建设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物质、精神家园。
——重庆“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的十大内涵
其一,“缩差共富”是民生建设之宗。其二,促进公平正义是民生建设之向。其三,改革开放创新是民生建设之力。其四,加快经济发展是民生建设之基。其五,统筹城乡教育是民生建设之始。其六,创业带动就业是民生建设之本。其七,调整收入分配是民生建设之源。其八,完善社会保障是民生建设之依。其九,加强文化建设是民生建设之魂。其十,创新民主法治是民生建设之盾。
四
——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战略蕴义
其一,探索人类工业化、城市化新的进程和演进方式,为世界后发国家和地区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借鉴。其二,探索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和统筹破解“三农”问题的新路,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示范。其三,探索“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三位一体’战略”,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与加快民生建设有机统一。
——重庆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其一,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户籍跟着就业走”的制度创新开全国先河。其二,改变社会结构转变长期滞后于经济结构的现状,探索出城乡资源要素的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新机制。其三,探索西部后发地区有序城镇化的新路径和新方式。其四,开创缩小城乡差距、培育内需新市场、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基础。
五
——“重庆实践”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思路
其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重庆转变发展方式的总体战略和试验。其二,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是重庆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其三,坚持政治民生、经济民生、文化民生、社会和谐、生态建设全面协调发展,是重庆转变发展方式的统筹方法。其四,探索“经济发展”与“缩差共富”双赢,是重庆转变发展方式的目的和最大特色。其五,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又好又快发展,是重庆转变发展方式的突出成效。
——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战略蕴义
其一,具有中央调整21世纪国家战略安全布局的重大意义。其二,是中央构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提升“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能力和水平的重大部署。其三,探索内陆以大开放为动力,加快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创“重庆走向世界,世界走进重庆”的战略新平台和发展新平台。
——重庆探索“缩差共富”发展的深刻内涵
其一,实质是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促与和谐。其二,基本目的是探索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与具体实践的有机统一。其三,基本任务是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基本权利。其四,基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其五,基本路径是坚持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促进共建共享共富。其六,基本方法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缩小三个差距。其七,基本目标是在西部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六
——“重庆实践”之“五个重庆”建设
其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和改善发展环境,增强重庆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二,是加快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统筹增强广大群众安全感、安定感、归宿感和幸福感的特色实践。其三,是追求人民幸福为目标,把重庆建设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宜居家园”。
——“重庆实践”之“唱读讲传”群众性文化建设
其一,是重庆坚持科学发展“两手抓”的群众性文化建设实践。其二,是结合重庆历史与现实,弘扬文化建设主旋律,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特色选择。其三,是生动体现重庆广大群众文化自觉的实践形态和路径。其四,是重庆人民共建健康“精神家园”的桥梁和平台。
——“重庆实践”之“打黑反腐”与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其一,是“固本强基”、巩固执政党地位和加强“民主法治”、维护社会稳定有机统筹的重大举措。其二,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和权益的重要条件和必然选择。其三,是建设“和谐重庆”与实现“缩差共富”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四,是重庆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体现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重庆实践”之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其一,把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相结合是重庆实践的特色。其二,坚持保民生、促和谐的社会管理创新原则,探索出“跳出稳定抓稳定”、“跳出安全抓安全”的群众工作统筹新思路和新举措。其三,建设城乡统筹的社会治安新型防控体系,首创全国交巡警合一新型警务模式。其四,从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出发,建立保障和维护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风险评估制度。其五,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新机制,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重庆实践”之“固本强基”
其一,创新开展“固本强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其二,开创“书记接待、成员走访、办理答复”的“三项制度”,探索新时期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路径。其三,以“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的“三项活动”,创新创机关干部紧密联系群众实践新方式。其四,实施“万名大学当村官”、“万名专业技术人才支农支教支医”、“万名干部驻村社”的“三万计划”,增强基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五,实施“民主推荐后备干部,考试考才、考察考德、考核考绩”的“一推三考”选人新办法,改革选人用人制度。其六,推行“工作实绩靠算账、干部形象看测评、执政效果问民意”的“三维考核”,创新领导干部考核科学机制。
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研究生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