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

2012-08-15 00:45:37叶爱萍李冰梅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民族特色民族化中国化

叶爱萍,李冰梅

(1.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部,吉林长春 130022;2.空军航空大学 飞行训练基础基地,吉林 长春 130022)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

叶爱萍1,李冰梅2

(1.中共长春市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部,吉林长春 130022;2.空军航空大学 飞行训练基础基地,吉林 长春 130022)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起就出现了民族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各国马克思主义者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现方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特色的形成的历史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的现实内涵、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的本质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的表达形式三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问题,是一个事关人类文明发展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的重大现实课题。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探索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化历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基本规律,对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促进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起就出现了民族化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使用过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概念,但是他们在指导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形成了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思想元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1](P416)马恩历来强调,脱离各国的实际来谈论他们的理论,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因此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采取什么样的民族形式,必须从各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各国国情的多样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在与各民族的实际结合中必然会表现出民族化的形式和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内在规律。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第一个重要典范就是列宁主义。列宁认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但是走法却不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2](P64)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中,各国共产党人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和本民族的特点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各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一次伟大实践,明显具有鲜明的俄国民族特色,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其民族化进程中取得的第一个重要理论形态。

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表现方式和实现方式。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各国马克思主义者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现方式。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纷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于本国文化传统和具体国情,出现了许多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俄国的马克思主义、东欧的马克思主义、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古巴的马克思主义等等,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的民族化发展也使得各国社会主义表现出了不同的民族特色。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特色形成的历史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发展道路,运用中国人民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一个是毛泽东思想,另一个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近代以来的中国国情相结合,对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怎样进行革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成功典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我们党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创造性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体系来源于中国社会实际,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而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的核心内容和具体体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现实内涵、本质内涵以及表达形式三个方面。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的现实内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围绕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展开,实现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紧密结合,成为指导中国具体实践的理论、路线、方针和策略。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的现实内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的。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运动,也不同于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革命,许多特殊的、复杂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未曾遇到过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在实践中开创了与以“城市为中心”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迥然不同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取得了革命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创新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再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探寻,在理论上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就。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不同阶段性成果都是指导中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践的科学理论,也反映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化,是立足中国现实国情而形成的科学理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内涵。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理论,在中国要真正能够民族化,就必须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中科学合理的部分升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的本质内涵和核心体现。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事求是”相结合形成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实事求是”是指一种求实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即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表述。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个中国古代思想进行了创新,赋予其新的内涵,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由此,“实事求是”便成为表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基本要求的原则。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个中国古代思想进行的创新,赋予其鲜活的时代内涵,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科学的集中表述,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与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一次完美融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强调“民惟邦本”、“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毛泽东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立场出发,创立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扬弃了民本思想的局限性。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他时时处处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宗旨来要求。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制定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从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出发,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及各方面工作的“压倒一切的标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对民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中,提出了执政为民的理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党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出发,提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从而更好地始终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具体提出了“以人为本”思想,阐明了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要求全党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满足社会各阶层对自身发展的利益需求,就是建立健全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化和马克思主义核心理念的中国化民族化的最高理论成就,是理论思维的时代精华,因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党的执政理念。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的思想发展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就是和而不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在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上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吸收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精髓基础上,提出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的具体体现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就其形式而言,就是用中国的民族文化、民族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思想,使其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特色的具体体现。

毛泽东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要带有“中国的特性”,“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3](P225)毛泽东的著作是马列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紧密结合的典范。这些著作在语言的运用上,充分地体现了毛泽东特有的文风和群众化通俗化的特点。毛泽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表达党的思想路线;用“愚公移山”来表达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说明实践出真知;用“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来说明事物的相互转化;用“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来说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毛泽东借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成语,制定了关于文化艺术发展的正确方针。总之,毛泽东思想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鲜明的中国风格。邓小平理论通俗易懂又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邓小平用“不够格”“初级阶段”来说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用“摸着石头过河”形象地表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表述,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说明发展的重要性,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走出去”来表述对外开放战略等等,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竞争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同样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

由此可见,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人采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并没有完结,它必将随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日益深入而不断深化。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D61

A

1008-8466(2012)04-0004-04

2012-01-09

叶爱萍(1961— ),女,吉林白城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冰梅(1961— ),女,吉林长春人,空军航空大学飞行训练基础基地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张忠义]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民族化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玩具世界(2022年2期)2022-06-15 07:37:28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22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阿来研究(2019年2期)2019-03-03 13:35:02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论维汉熟语的民族特色
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
电影新作(2014年3期)2014-02-27 09:11:04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