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县域“三化统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2-12-29 01:23刘红军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县市吉林省县域

刘红军,马 旭

(1.吉林大学 工会, 吉林 长春 130012;2.吉林大学 法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吉林省县域“三化统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刘红军1,马 旭2

(1.吉林大学 工会, 吉林 长春 130012;2.吉林大学 法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吉林省县域“三化统筹”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低;工业化进程缓慢,主导产业少;城镇化差异显著,城镇化率低;传统农业效率低,农业比重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从提升县域竞争力;提供工业化水平;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几个层面予以解决。

吉林省;县域经济;“三化统筹”

“三化”是指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三挂马车,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三化统筹”,即统筹兼顾、同步推进、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王儒林省长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县级工业集中区和农业产业化集中区发展水平,突出区域特色,培育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农村各业发展。”进入“十二五”时期,吉林省又迎来了一个振兴发展的新的历史转折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这个时期既是经济加快发展期,也是转型升级期;既是发展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创新驱动战略,是促使吉林省经济社会走向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很大,吉林省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遇到了很多问题和挑战。

一、吉林省县域“三化统筹”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低

吉林省县域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县域间差距拉大。2009年吉林省40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最大的是前郭县,为266.08亿,最小的是长白县,为17.39亿,两者的差距为148.6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多的是延吉市,为3.5020万元,最少的是和龙市,仅为1.0454万元,仅为延吉市的三分之一;县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延吉市,为7220.55元,最低的是通榆县,为2717.17元,两者差距为4503.38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的是延吉市,为110.0451亿元,最低的为长白县,4.9013亿元,仅为延吉市的二十二分之一,两者差距悬殊;全省40个县市的年平均财政收入为3.4234325亿元,财政收入最高的是延吉市,为11.3827亿元,是平均收入的3.325倍,最低的为长白县1.1900亿元,仅为平均水平的34.76%。①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吉林省个别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2009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为7278.75亿元,40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为4226.09亿元,仅占全省的58.06%,吉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6595万元,40个县市人均生产总值为2.2348575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246.425元。①与全国相比,2009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557528万元,因此吉林省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全国其他县市相比,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为人口83.4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07.1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9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35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97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9240元。②

与东北三省相比,中国东北三十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为:人口70.4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39.9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95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10元。②

吉林省40个县市平均规模相对应的指标值为:人口46.36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05.6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423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2348.575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约19876.18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64.6元。③与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和东北三十强县(市)平均规模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与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和东北三十强县(市)平均规模对比结果

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中,吉林省仅仅有延吉市一个城市进入全国百强县,排名第82位,位置相对靠后。

在东北三十强县市排名中,吉林省有延吉市、前郭县、磐石市、公主岭市、九台市、农安县、榆树市、德惠市、梨树县、桦甸市和梅河口市入围,但是排名相对靠后。中国东北三十强县(市)前十名是:辽宁瓦房店市、辽宁海城市、辽宁普兰店市、辽宁庄河市、辽宁大石桥市、吉林延吉市、辽宁东港市、辽宁开原市、黑龙江肇东市、吉林前郭县,吉林省排在前十名的仅有延吉市、前郭县两个县市。

(二)工业化进程缓慢,主导产业少

从前面工业化排名中可以看出,40个县市中工业化得分在零以上的仅有21个县市,还有19个县市得分为负。2009年吉林省40个县市第二产业产值为1754.08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为4226.0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505%,而同期吉林省第二产业产值为3541.9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为7278.75亿元,第二产业产值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66%,①⑦全国第二产业产值为15763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为343464.69亿元,第二产业产值所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⑤吉林省县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均低于全省水平和全国水平。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全国、吉林省、吉林省县域第二产业水平及所占比重

目前,吉林省虽然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加速阶段,但是工业化进程缓慢,工业水平低,工业化率在全国仅仅处于中游水平。三次产业关系不论是在县域还是在全省都长期低水平徘徊,经济结构升级乏力。全省县域城镇化缺乏工业强有力的拉动与支撑,工业本身的发展又受到严重的制约。吉林省虽是农业大省,但是分散、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不到有力的改造,依托于工业水平的专业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不能快速发展。

吉林省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产区,虽然农业基础雄厚,但是全省大部分县市仍然缺乏特色主导产业,仍以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为主,深加工产业不突出,没有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农业大县、财政穷县、工业小县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有的县市虽然确定了自己的主导产业,但是缺乏有效的市场定位,没有很好地结合本地特色资源,无法形成龙头主导产业,难以优化配置本地资源,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粮食高产,财政困难。所谓“高产穷县”是农业大县的普遍性问题。如何把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转化为县域经济强劲的带动力,是农业大县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县域经济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要发挥比较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主导产业。

(三)城镇化差异显著,城镇化率低

吉林省40个县市就城镇化水平来说基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县市城镇人口比重平均值为26.45%,城镇在岗工人工资平均值为18282.73元。第二类县市城镇人口比重平均值为50.6%,城镇在岗工人工资平均值为21469.65元。①可以看出,这两类无论从城镇人口比重还是城镇在岗职工工资等方面来说都有显著差异。

2009年吉林省县域总人口为1854.44万人,城镇非农村人口为597.14万人,非农村人口比重为32.2%,而同期吉林省全省非农村人口的比重是45.1%(同期吉林省城镇人口比重为53.32%,全国平均城镇人口比重为46.59%),①可见吉林省县域城镇人口比重不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衡量城镇化率最主要的指标就是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农村人口基数庞大,由此造成劳动力总量偏大、增长速度快,社会生产的需求大大滞后于劳动力资源的增长,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劳动力明显过剩,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城镇产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劳动力素质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现有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很难适应产业升级发展的要求,劳动力非农化就业能力低,农村劳动力若想实现向城镇转移面临的困难不断增加;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压力本身就非常大,因此城镇吸收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也不断下降。同时,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结构性就业矛盾愈发明显;从大环境方面来说,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体制性壁垒形成的城乡分割、城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由以上几点原因造成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偏小,城镇化率低。

当然,农村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也不是单纯地进行小城镇建设,它不在于农民在户籍上的“农转非”,而是着眼于农民身份属性的实质性非农化和城镇化。农村城镇化实际是一个城乡差别不断缩小以致最终消灭的过程,是与县域经济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协调发展过程。

(四)传统农业效率低,农业比重大

传统农业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2009年末,吉林省县域机耕面积为3520千公顷,耕地总面积为4802.72千公顷,机耕面积所占比重为73.29%,离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但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值和产量的增长,缺乏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农业效益以及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关注。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农业产业链连接分散,利益关系不紧密,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半自给的小农经济特征明显,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缓慢,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农业的现状与农业现代化的距离仍然遥远。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如果农业不发展,将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

2009年吉林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为20.63∶41.5∶37.86,呈现二、三、一的格局。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3.47∶48.6∶37.8,全国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46∶43。①无论与全省相比还是与全国相比,吉林省县域地区一产比重过高,二、三产比重低,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从产业结构转变的规律来看,一般都是“一二三”的产业结构类型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转化过程。即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工业强国到服务业大国,这大致对应工业化初中期、工业化中后期和后工业社会三个时期。近年来,尽管吉林省不断加大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结构,但是传统农业在多数县市仍占有主导地位,绝大部分县市的经济发展还是靠农业来带动,面临着诸多压力与挑战。县域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缺少大型企业,仍以传统农作物加工为主,缺少与城市工业相对接的基础;第三产业比重虽然相对最高,但由于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还不足以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吉林省实现县域“三化统筹”的对策研究

2009年吉林省GDP占全国比重仅为2.1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3.6:48.5:37.9,工业化率仅为40.6%,比沿海发达地区低7—8个百分点。①城镇化水平低、增速慢,制约农村和城市的发展,同时还制约投资和消费需求以及民生的改善。吉林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村经济强省,农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靠天吃饭”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总体收入水平还不高,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省委书记孙政才指出:“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走‘三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之路,是吉林立足省情实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举,是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奋斗目标的现实途径”。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突出“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吉林特色,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实施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是今后工作的要务。

(一)提升县域竞争力,缩小县域差距

2005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扩权强县”的决定,先后三次向县(市、区)下放一系列管理权限,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县域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在全省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国家开发长吉图战略的实施,给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有利的政策环境。吉林省县域发展可以以长吉图先导区为引擎,利用好这个平台,提升县域整体竞争力,促进各个县市协调发展,缩小县域之间的差距。

长吉图开发开放的一个重点是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因此,吉林省各个县市要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合作这一良好机遇,利用外资实施产业承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吉林省有延吉市、珲春市、图们市和龙井县这些国家一类口岸,这种地理优势将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全省40个县市之间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发展条件都有所不同,因此各个县市应该找准自己发展条件的优劣,加快生产要素聚集,合理利用提高效率。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合作,落后的县市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廉价的劳动力承接制造业,这样既解决了富余劳动力,又可以节约生产成本。

吉林省各县市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制定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区域分布来看,全省东中西部各县市应各有侧重点。磐石、抚松、靖宇等东部山区、半山区县市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和资金大力开发矿产、石材、中药材、林产品、农副土特产品,使资源价值得到很好地发挥和利用;德惠、榆树、公主岭等中部农区县市主打粮食产业,深度开发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粮食向工业品的转换速度和商品率;西部地区利用石油优势,综合开发油气田、风力发电、硅沙制造玻璃等独特资源,使这块昔日最不吸引商家的盐碱地成了国内外客商投资的热土。

(二)提高工业化水平,推动经济发展

工业化水平低是吉林省诸多县市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沿海发达县市相比,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在于县域工业发展滞后,无工不富,因此,强调“兴工富县”对于农业比重较大的吉林省来说具有普遍意义。

发展县域工业主要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应该以扶持和培养县域集群经济为突破口,以产业集聚为中心,抓住企业、政策、项目三条主线,实现“做强大企业、优化中小企业”。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但是对于粮食加工来说,粮产区各个农业大县都争相上项目,结果很难形成规模经济,因此,合理规划县域工业布局,由工业集中区向主体功能区过渡,实现县域工业集群化发展,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升县域工业整体竞争能力就非常必要。以产品市场好的企业集团为中心,分行业制定做好上游产业发展,延伸下游产业链条,节约成品,提高效益。

促进县域工业发展,不可能什么项目都上,要依靠每个县市不同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工业,因地制宜,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建立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县域工业化格局。同时,自然资源相似的县市可以联合经营,形成产业带,带动整体经济发展。例如集安是世界著名的新开河人参原产地,就可以在新开河人参上下功夫,利用人参的花、叶、茎、根、果几个部位研发出不同的产品,在生产方面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在民营经济的绿色食品产业上大显身手;农安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县,作为全省十大玉米生产加工大县之一的农安县,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延伸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条;通榆县存在着很多不利的自然条件,针对土地稀,沙地多这一自然状况,发展花生、水果等农产品,通过加工的办法让农副产品升值;前郭县以吉林油田为龙头,大力开发地方精细化工和合成材料新产品,面向最终消费,延长产业链,加快以原料生产为主向加工制成品为主的转变,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

(三)推进城镇化进程,协调城乡发展

城镇化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县域经济战略的关键点。城镇化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着力提高城镇的经济辐射、人口吸纳功能,使小城镇起到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率先发展小城镇,增强乡镇的经济功能。使小城镇成为县域经济文化发展最活跃的场所,成为吸纳大中城市先进要素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村快速发展的枢纽。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把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功能完备、特色突出的原则,合理化布局,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人口多渠道、多方位流动,形成层次分明、规模完善、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同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整体水平提高。加快人口聚集,放宽城镇准入条件,着力发挥县城的辐射带动能力,建立健全城镇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系和户籍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逐步取消人口二元管理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县域城镇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同时激活农村劳动力市场,加速人口流动的趋势。对于人口流动过快所带来的负效应,应该认真评估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水平,革新劳动力就业市场,为促进农民就业提供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合法利益,稳步推进人口城镇化。

城市化的过程不仅体现在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比例增加,同时也体现农村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因此,对进城农业人员的教育不容忽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能够提供大量的产业工人,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产业工人的作业技能和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的积累具有溢出效应,能够增强区域发展的竞争力。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职业培训网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储备。

(四)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提高现代化水平

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制定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也必需立足省情,采取符合实际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措施。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监督机制,保证农业建设基金专款专用,开辟多元化农业投入渠道。吉林省有诸多大专院校,可以让大专院校和各县市结成对子,引导涉农专业、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促成合作化经营。利用好吉林省农博会的优势,推广农村实用技术、绿色农业和高附加值项目,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广泛宣传农业科普知识。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对农民实施开展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着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从农民当中培育现代化农业的经营主体。把科技应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用农业现代化技术淘汰和更新传统的农业劳作方式,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用现代化手段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农业规模效益。

[注 释]

①数据来源:2009年《吉林省统计年鉴》。

②数据来源:2009年《吉林省统计年鉴》和《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③数据来源:2009年《吉林省统计年鉴》、《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和《第九届中国东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④数据来源:由于吉林省40个县市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无法取得,故本表格不显示。

⑤数据来源: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F127(234)

A

1008-8466(2012)04-0067-05

2012-04-23

刘红军(1958— ),女,山东蒙阴人,吉林大学工会女工部部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发展问题研究;马旭(1984—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法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法制化建设研究。

李冬梅]

猜你喜欢
县市吉林省县域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统筹推进县市“多规合一”规划的建议
县市报如何创新两会报道——以浙江集团旗下县市报的探索为例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民生新闻报道与县市报读者的接受度
县市报加强草根典型报道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