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的“三重奏”

2012-08-15 00:50赵守亚
大庆社会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三重奏悟性人品

赵守亚

(大庆石油管理局物业公司科研设计所,黑龙江 大庆 163456)

北方乡情,北国沃土,是我从事诗歌创作的养基,在我的《北方乡情》、《泥土的呼吸》两部诗集以及散见报刊的其他诗歌里,我主张应写些“带响的、带味的、带彩儿的”文字,以回馈这片热土的养育之恩。从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我感到,诗与生活、诗与人品、诗与悟性拨响了我诗歌创作的琴弦。

一、诗与生活

人类生活是诗歌创作与发展的根基与土壤,离开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与土壤,诗歌的创作与发展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诗人不可能站在云朵上为我们日日而歌。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不断的去挖掘与寻找诗的矿藏,对每个从事诗歌创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首先是诗从没离开过现实的土地。在这个问题上,不论我们有谁想承认,或不想承认这个古老话题,古往今来,古今中外,还没有一首诗是产生在另一个星空和虚无的世界之上的。所以现实生活中的诗人,要创作出一部好的作品,写出一首好的诗来,就要自觉的、不是勉强的,坚信的、不是动摇和怀疑的去真正的关注生活与生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交给生活,并在现实的生活中,去感受阳光、雨露,去体会生活的苦辣酸甜。把自己与现实的生活紧紧地融为一体。才可能从中发现、集中、提炼诗的生命元素。

其次是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没有人会怀疑任何一位文学艺术家、一位诗人,他们是在厌恶生活的前提下,写出不朽的作品来的。恰恰相反,正是源于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着我们生存着的这个世界和命运,永远的、和谐的、幸福自由的发展下去,才以最大的热情、勇敢、智慧去直面现实的生活,书写生命的乐章。

但是,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不是一句空话就能解决的问题,它包括着作者怎样面对生活,顺利的生活比较容易好热爱,而逆境中的生活,困难中的生活,能否热爱起来呢?尤其是做一个和常人没有什么差别的人,既没有多一个耳朵,也没有多一支臂膀,而要做到真正的热爱生活是不容易的。作为普通的人,他们感受和热爱生活的方式是通过感官而转入行为来实现的,而诗人则用心灵、艺术去感受、发现与表现生活来完成的。因此,要成为一个好诗人,大家认可的诗人,他就应该首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第三是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和挖掘。诗是诞生在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土壤里的。而真正在这片土地上长出一片片茁壮的诗的禾苗,需要诗人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思索,坚持不懈地向生活的深层挖掘,才会在创作的园地里获得好的收成。

在这方面,诗人要努力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很多的大师们常讲的“功夫在诗外”这句话的涵义是否就是这个意思和道理?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另外,不断地探索和挖掘,更是写出好诗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一首好的诗歌,一首让人难以忘怀的诗歌,都是反复思考、反复挖掘才能完成的。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不是所有的生活都是诗,而诗却恰恰蕴含在生活当中。它需要我们每个诗人用诗的触角去发现、感悟和提炼。

所以,作为一个诗歌创作者来说,在他创作的过程中,就应该像一个农夫那样,把整个生命都放在不息地耕耘中。他们知道,每年的收成和希望就在这一年一年的辛苦劳作里。

二、诗与人品

这是一个较为古老的话题,也是当今文朋诗友相聚每每谈到的话题。“文如其人”恐怕涉及的就是这个问题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再次谈到这个话题呢?本人认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尤其是在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时期,我们的文学艺术、诗歌创作将走向新世纪的波澜壮阔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传统道德、价值取向等等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迎受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和考验。这些问题无法回避的摆到了每个文学艺术工作者和诗人的面前。诗如何写、怎么写、写什么都与这个话题息息相关,而且在影响和决定着我们每个诗人的创作生命与前途的质量。

那么诗与人品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诗与人品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呢?郑振铎在《永在的温情》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里说道:“他所最恨的是那些专说风凉话而不肯切实的做事的人。会批评,但不工作;会讥嘲,但不动手;会傲慢自夸,但永远拿不出东西来,像那样的人物,他是不客气的要摈之门外,永不相往来的。所谓无诗的诗人,不写文章的文人,他都深诛痛恶的在责骂。”我们有必要看看现实生活中的林林总总,我们熟悉的和不曾熟悉的每一张面孔,就不难了解鲁迅先生态度的重要之所在了。

在这个问题上,本人倒觉得我们每位从事文学创作的人,应当首先遵循“做文先做人”的原则,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一个持久谦虚的人、一个永远夹着尾巴的人、一个知之并不很多的人。在自己深爱的、并还将努力写下去的创作中,努力勤奋刻苦学习下去;在世俗的面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沉稳;在金钱与美色面前,少一些贪婪和迷恋,多一些冷静与寡欲。尽量使自己说与做一致起来,写与做一致起来,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我想,只要我们不懈地做下去,虽不求人生的飞黄腾达,也不会有负自己写诗爱诗一回。

三、诗与悟性

诗写得好不好,够不够味,是不是那个意思,不仅取决于诗人的生活阅历、生活体验,更取决于诗人的悟性。之所以提起这个话题,本人倒觉得写诗的人在从事创作过程中,没有悟性是不行的,没有悟性,就不可能有进步与提高,没有悟性,就不会有艺术作品质量的深度,没有悟性,就可能产生惰性,就可能锈蚀了诗人的灵感与动力。

但是,创作上的悟性与挤牙膏完全是两回事。毕竟从牙膏里挤出的是牙膏,它绝不可能会是一首令人回肠荡气的诗歌。古往今来,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歌,无一不是饱蘸人生真情,如酿酒般涓涓地流淌和奔涌而出的。大家知道,屈原的《离骚》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当代著名诗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等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的诗歌,绝不可能用挤牙膏的方式挤出思想、睿智、才气与灵魂的燃爆。

同时,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在诗歌创作中,仍然存在着低吟浅唱、无病呻吟、强压硬挤的现象,真正够品位的保值的不是很多。究其原因虽然很多,但是,作者的思想素质与艺术素质的低下,对诗歌创作的严肃精神的缺乏却是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每一个从事诗歌创作的人,都应当牢牢地把握诗歌创作的原则和客观规律,把学习和持久的韧性,全部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植根于生命的土壤里,以深邃的洞察力、敏锐的感悟力、超凡的表现力求得更大的收获。

猜你喜欢
三重奏悟性人品
三重奏栏目作者:王文其
三重奏栏目作者:阮敏哲
悟性
奏响抗疫“三重奏” 彰显人大为民情
诗品出于人品
吃饭见人品
幸福三重奏
测你的人品还剩多少?
分手最见人品
生活的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