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的问题与完善

2012-08-15 00:54何培育彭志强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青年教师能力

何培育,彭志强

(重庆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重庆 40005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教育规划纲要》为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有关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并不断加以完善。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界定

能力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教师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完成情况的个性心理特征[1]。而教师教学能力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工作并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效果的个体心理特征。

高等教育是与基础教育相对应的概念,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象、内容与形式三个方面。首先,从对象上来看,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基础的20岁左右青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和辨识水平;其次,从教学内容上看,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不限于教材,授课教师应当不断总结提炼出一套契合时代背景、符合学生特点的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知识体系;第三,从教学方式来看,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往往不再是首选的教学方式,而思辨性、讨论性、参与性教学形式的教学效果则更为明显。从上述高等教育的三个特点,可以得出高等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应当具体涵盖三个方面。

1)知识提炼能力

知识提炼能力是指高校教学课堂传授的知识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教科书的内容,而是根据学科需要将相关的知识进行汇总、提炼、体系化。这个过程并非简单的知识拼凑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知识检索与加工的过程。特别是在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当前,如何运用网络这一信息化载体,将社会上最新发生的社会事件、最新科技进展融入授课过程当中,使授课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是高校教师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在通过网络等信息媒介查询到相关资料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加以提炼、加工,按照学生可以接受的层次、逻辑加以编排,则是高校教师在授课内容安排上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总之,在教学备课的阶段,高校教师应当强化对所讲授知识的概括、加工和总结的能力,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创造性地设计出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

2)知识创新能力

高校教师在组织授课内容时,一方面是介绍、讲授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则是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新观点、新见解,这也是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体现之一。高校教师与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的明显区别之一就是需要有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和创新,这是由高等学校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教师不应仅仅扮演“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而更应当从事一线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真知,高校教师不是科学创造的“旁观者”,更应当是“参与者”和“实践者”。美国学者伯金汉姆指出:“教师抓住研究机会,不仅将推动教学技术,并将使教师的工作具有生命力和尊严。”[2]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大学教师必须紧跟学术前沿,不断吸收最新的理论知识,积极发掘研究边缘地带的重要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在提升自身学术素养的同时,也着力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3]。

3)知识传播能力

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学识渊博,还需要具备优秀的知识传播能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知识加以呈现。大学生的思想日益成熟,对高校专业课程的讲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细化。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钻研各种教学技巧,甚至应当了解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积极用于改善教学效果。另外,教学过程还应当不断增强趣味性、吸引力,并且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拉近学生与授课内容之间的距离,形成课堂授课内容与学生内心的共鸣。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剖析

2011年,曾有学者就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开展了专门的社会调查,发放了数百份问卷,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整理,得出制约我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三个主要因素[4]。

1)制度与环境因素

当前,我国各地高校都尤其重视科研工作,并将科研成果作为青年教师职务评定、专项奖励、年终业绩考核、出国进修等各项待遇标准、晋升机会的重要考察因素之一。相对应的,对于教学和教研的要求则相对较低,一般只要求满足基本的工作量即可,对于在教学和教研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缺乏相对应的激励机制,这也就导致了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状况的出现。

2)社会实践因素

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从而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而这种状况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源于授课教师社会实践经验的缺乏。大学本科教育是一种应用型教育,研究生以上的教育才应该转向更加偏重理论性。而加强应用型教育的主要解决思路就是需要在课程设计中以实际操作性的内容为主,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必须长期关注并参与专业实践,积累丰富的解决实际问题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教材知识相结合,使内容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尖锐矛盾。

3)发展阶段因素

高校青年教师虽然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一定的见解,但是大多没有经过师范方面的专门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上普遍比较欠缺,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往往对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不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经验比较欠缺,在授课过程中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对授课内容深浅的设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欠缺。另外,高校青年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往往面临繁重的科研压力,再加上很多课程都是初次讲授,一般很难将所讲授的全部课程完全熟练把握,这也就导致了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客观障碍。

三、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之完善建议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综合开展。具体而言,应当包括三项内容:

1)发挥教学导师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也建立起了“教学导师”制度,但该制度普遍未起到真正的作用。其原因主要在于有关教学导师的指导方式、工作评价、指导内容、薪酬待遇往往模糊不清,因而该制度在很多高校形同虚设。指导教师与年轻老师之间缺乏沟通,虽然名义上存在指导教师,但对青年教师的帮助却微乎其微。因此,这种模糊的导师制度亟待加以清晰、明确、制度化,通过系统的奖励机制进而调动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开放、合作、相互促进和充满活力的新局面,推动高校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2)加强对优秀教师的奖励与激励

教学对于高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高校在考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时,大多更关注教学水平较差的老师,而对教学水平优秀的教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缺乏将优秀教师经验不断推广的后续措施。大多高校每年会就优秀教师进行相应评选,但评选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应当通过评选不断发掘高校的教学名师,进而将这部分优秀教师的经验加以总结提炼,最终加以推广,让更多的年轻教师受到激励,有所收获。有专家认为,促进新教师发展成长的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优秀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尤其是一些有特色的方法和技巧呈献给其他的新老师[5]。因此,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尤为重要。

3)丰富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

青年教师应当抓住一切可以获得的机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高校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到政府机关、企事业部门挂职锻炼,用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实践部门进行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青年教师将掌握大量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信息,进而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极大地丰富授课内容,提升讲授知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这样一方面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其将来走向社会储备充分的知识与能力。

[1]卢正芝,洪松舟.我国教师能力研究三十年历程之述评[J].教育发展研究,2007(1):70.

[2]王少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多维结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1):112.

[3]Hasan.Lifelong learning in A C Thijinman(ed)[M]//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Adult Education and Training.New York:Pergamon,1996.

[4]刘芳,姚之彦.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专题调查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1(4):78.

[5]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22.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青年教师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