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洪波
(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早在古典经济学时,经济学家就已经开始关注和分析宏观经济,但是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大规模产出过剩的经济危机没有发生,因此当时的宏观经济思想一直被萨伊定律所统治。简单地说,该定律认为供给决定需求,有多少供给就有多少需求,因此不需要政府进行调控,只需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可以使经济运行完美。后来经济危机的发生较为频繁,人们开始注重经济周期的研究。直到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学家们开始怀疑萨伊定律的正确性,与萨伊定律针锋相对的是凯恩斯,他在于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推翻了以萨伊定律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关于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论断,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决定供给,因此凯恩斯在政策上主张政府对市场的积极干预。当时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恰好与凯恩斯的主张相同,使得美国经济逐渐从萧条中复苏。直到二战后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思想一直在占主导地位,也使得政府调控大有作为,这段时期资本主义经历了一段繁荣发展,而后来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的滞涨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凯恩斯主义,由此产生了一些挑战凯恩斯主义的其他的理论,最为典型的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货币主义与凯恩斯相反,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反对政府过多干预。差不多与此同时在相同的经济背景下又产生了供给学派,供给学派肯定萨伊定律,反对凯恩斯的政策思想。其中,反对凯恩斯最为有力的学派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它是20世纪70年代由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发展演化而来的一个经济学流派,遵循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认为市场力量的有效性,如果让市场机制自发地发挥作用,就可以解决失业、衰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在方法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更加注重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行为,为宏观经济学提供微观基础,这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形成鲜明对比,凯恩斯主义只注重经济总量分析,忽略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为弥补这个不足并拯救凯恩斯主义,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借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方法,为凯恩斯主义建立起微观基础,这就是新凯恩斯主义。至今,应当说宏观经济学形成了相互争论的两大派别,就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虽然宏观经济学流派众多且分歧严重,但是近几十年来,不同学派之间也达成了一些共识:第一,预期在决定经济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在短期内,总需求影响一国的总产出;第三,在长期中,一国的总产出最终会回复到其自然产出水平上,并且这一产出水平决定着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1-2]。
通过以上梳理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宏观经济学是由具有不同观点的不同学派构成的,主要争论的焦点是政府积极干预经济还是靠市场自行调节。实际上,任何一种学派都不能解释所有的主要宏观经济现象,都随着新的经济问题出现和新的方法的不断发展而完善,因此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应当要介绍不同的学派,使学生对不同学派有所了解,熟记这些学派的基本假设、基本观点、政策主张和所运用的方法。而国内很多宏观经济学主流教科书的编排或者教学很大篇幅都在详细介绍凯恩斯主义,而且对凯恩斯知识点的讲解上非常详细,甚至有些重复,比如IS-LM模型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IS-LM模型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三者浑然一体,而且在IS-LM模型之前还要介绍产品市场的均衡收入的决定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等,当然这些可以看作是IS-LM模型的铺垫,有的教科书在讲解这些铺垫和这三者时花了相当的篇幅,因此在有限的课时中其他流派的分析和讲解必然会缩减,会使学生误认为宏观经济学就是凯恩斯经济学,很多教材只是将不同流派单独作为一章简单介绍,而没有将不同流派在分析不同宏观经济问题时将其穿插在与凯恩斯同等重要或略次的地位,因为宏观经济学的任务是解释或者解决短期宏观经济波动和长期的经济增长问题,不管什么流派,他们所关注的问题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假设条件和分析角度,只有相对较全面的分析讲解不同流派的各种假设、基本观点和方法才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和正确地认识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而且也要特别注重不同流派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社会与理论背景,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异同,使学生理解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如果凯恩斯主义的知识相对过多,对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容易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识。另外,由于凯恩斯主要关注的短期的宏观经济波动问题,这就使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以短期分析为主,唯一分析长期现象的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在凯恩斯之后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不同的经济增长理论应该给予较多的关注,这不但会使人们理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理解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还进一步有助于本科生为学习中级和高级宏观经济学打好基础。
在课时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各种主要流派的分析和讲解,势必会影响课程的进度,为此应该减少或者简化凯恩斯主义的介绍,比如IS曲线和LM曲线的推导,很多教材中既有代数推导又有几何推导,这时可以只介绍一种推导方法,省略掉一种分析方法,还有就是将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分析直接融入IS-LM模型分析,不再将其作为独立一章并适当减化之,将凯恩斯主义与其他学派一起放在整个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之中,学习宏观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变化的同时学习不同流派的知识[3]。
由于大部分国内宏观经济学本科教材的主体仍然是凯恩斯的简单的均衡收入决定理论、汉森的IS-LM分析和原始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为主,而这些理论只注重经济的总量分析,这些总量包括国民收入、消费、投资、就业、价格水平等经济变量,对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研究不多,所以没有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心理预期等对宏观总量的影响和约束,使得同属于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割裂开来,也使得初中级宏观经济学与高级宏观经济学之间产生了沟壑。这一点引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为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凯恩斯学派吸收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研究方法,为凯恩斯主义补上微观基础,由于当今宏观经济学的最大的两个派别就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而这两个学派虽然在政策主张上分歧很大,但是其共同的特点之一就是为宏观经济学建立起一个坚实的微观基础,因此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化发展,也就是在研究经济总量的发展变化时首先要有微观主体的理性选择作为基础,但是其研究的问题没有很大变化,仍然包括国民收入、消费、投资、就业、经济周期、价格波动等[4-5]。因此宏观经济学教材与教学安排应注重增加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分析。在宏观经济学微观化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宏观经济学的动态化发展,因为消费者在安排自己的消费和储蓄时,生产者在安排投资和生产时,不仅要考虑到一期(通常是一年)内的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还要考虑到未来的情况,也就是说消费者应该安排每一年的消费和储蓄来最大化不同时期效用的现值之和,生产者应该安排每一期的投资和生产来最大化利润的现值之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化发展和动态化发展使宏观经济学越来越贴近经济现实,但是当前国内一些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主要是静态分析,缺少动态分析,因此在现有的宏观经济学课程中也要适当增加动态分析。
上述两个教学方向的调整自然会带来宏观经济学课程难易程度的变化。首先,宏观经济学流派的增加本身就会增加教与学的难度,因为不同学派的假设条件是不同的,容易引起混淆,这增加了区分和理解它们的难度。其次,当代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两个趋势就是前文所说的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化发展、动态化和数学化发展,这三个方向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方向,因为微观基础的建立就是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特别是在长期内的利润和效用的贴现值的总和的最大化,这就要用到数学中的最后化问题,如果是静态的利润或效用最大化那就是静态优化,如果是在无限生命周内的利润或效用最大化就要运用动态最优化,动态最优化是一种较为高级的数学方法,因此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化、动态化和数学化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方向,这种发展方向大大增加了宏观经济学的难度。
对于第一个难度的增加,教与学可以从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的矛盾出发,虽然不同的流派较多,但是不同流派是基于原有的理论不能解释经济现实而产生的,因此新理论的出现必然是在假设条件上有所变化,只有从理论诞生当时的经济背景出发来理解假设条件的变化和观点政策的变化,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不同的宏观经济学流派,这无形中降低了由于流派繁多导致的宏观经济学难度。对于第二个难度的增加,可以只安排介绍微观主体如何做决策,这种决策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变量的走势,只给出最终的一般均衡或者动态一般均衡的结果,不必去推导过程,对结果予以解释即可,这也就大大降低了宏观经济学微观化和数学化带来的困难。这样安排可以培养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使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更具科学性和严密性,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经济现象的抽象和科学解释能力。
宏观经济学主要是欧美国家的经济理论和实践,因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引入西方经济学,所以西方经济学在我们国家是舶来品,因此很多教材中的图表和实例一般是美国的经济反映,比如GDP的构成、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潜在GDP和实际GDP之间关系图、失业率数据、通货膨胀数据、经济增长核算表等,连单位都是美元,这会使学生感觉到宏观经济学离自己太远,认为宏观经济学是美国的宏观经济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已经日益成熟,而且我国一些经济指标的统计方法大多已经与国际接轨,在这种情况下,理应将宏观经济学教材和教授过程中美国的实例换成中国的实例,这可以拉近学生与宏观经济学的距离,使学生认为宏观经济学的应用就在自己身边,而不仅仅是西方国家调控经济的理论依据。
案例教学一般要比实例展示复杂,就宏观经济学来说,案例教学首先要对一个经济现象或者经济发展事实做出陈述,然后再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对经济发展的形势予以剖析并对当前的经济走势给出判断,最后要对症下药对宏观经济形势提出调控原则和措施。而上面所提到的实例展示只是在引入和分析某一概念时,为使学生更加感性地认识概念予以举例说明。
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宏观经济学除了具有抽象性和理论性之外,还在指导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对整体经济的运行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特别是体现在市场调控方面。教科书中的知识一般变化较慢,而现实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走势始终都在变化。如果只给学生简单地讲解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就会使学生感觉书本与现实有较大差距,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方法和途径就是增加案例教学。另外,由于案例教学贴近经济现实,因此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进一步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老师作为导演或者顾问,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和讨论,也可以分组讨论,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经济学表达和组织能力。
在增加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增加中国本土的案例,当然中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融入全球化越来越深,因此在增加本土案例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增加中国所处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另外,还要注重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的时效性,因为一国和世界的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较快,这就要求案例应该经常调整,跟紧中国宏观经济现实,反映当前经济现实的案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宏观经济学的流派较多,不同流派之间存在很多争论,而且宏观经济学的政策观点和分析方法不断发展变化,本研究围绕宏观经济学近几十年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给出了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和改革建议。
[1]成新华.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研究式教学的探讨[J].大学教育科学,2008(5):53.
[2]陈银娥,刘健.关于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J].理论月刊,2009(12):80.
[3]张宝贵.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35.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吴易风.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