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感悟山西民俗的魅力

2012-08-15 00:49成妮妮
关键词:雁门晋祠鹳雀楼

成妮妮

从诗歌感悟山西民俗的魅力

成妮妮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典诗歌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表现一定的思想美、精神美、艺术美、建筑美,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诗歌中也反映了很多的民俗魅力。作为厚重的黄河文化主要代表之一的山西,其建筑景观、民俗特色等民俗文化也在诗歌中有所体现。从诗歌中可以了解山西的旅游景观以及地域特色。

诗歌;山西;民俗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就是诗。古典诗词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表现一定的思想美、精神美、艺术美、建筑美,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古典诗歌的内涵,提高了其艺术品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典诗词中会反应不同的节气、习俗、建筑等文化。作为厚重的黄河文化主要代表文化之一的山西,其建筑景观、民族特色等民俗文化也会在诗词中有所体现。那么,我们就从诗歌中去了解山西,游览山西的旅游景观以及地域特色。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文化博物馆”之美称。古人类文化遗址、尧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古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一、寒食节、绵山

我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是关于寒食节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的就是寒食节。那么,寒食节是怎么产生的呢?相传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富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便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这个节日背景,引出了山西的绵山,它是寒食节的原发地,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绵山地处汾河之阳,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境,最高海拔2566.6米,是太岳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山光水色,文物胜迹、佛寺神庙、革命遗址集于一体,是山西省重点名胜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绵山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使游人目不暇接,思绪万千而留连忘返。

二、晋祠

著名诗人李白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写道:“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行来北京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这几句诗是诗人追忆自己在并州(太原)受到元演及其父亲热情款待的情况。从“五月相呼”句看,诗人是应元演的盛意邀请离开安陆,经太行山到太原府的。诗人兴致很好,在元演那里惬意极了,他们还光顾了域西的名胜古迹——晋祠。晋水从这儿发源,风光极美。他们在这里浮舟弄水,击鼓吹笙,真是开心。诗句中提到的晋祠,是山西太原的一大旅游景观。晋祠原为晋王祠,是为纪念晋(汾)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它位于太原市西南的悬翁山麓的晋水之滨。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而闻名于世。晋祠是集中了我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汪藻的《题晋祠》就歌咏了晋祠:“一脉泉随天地老,悠然洗尽半生心,欲令惠及生民远,须道仁同此水深。圣母慈灵昭住古,高题崇号重来今,登祠拜罢秋无际,目极西城万亩阴。”欧阳修在《秋游晋祠》中也讴歌了难老、善利二泉汇为清流晋水的美景,还热情讴颂了晋水给人民带来“稻花漠漠”的丰收景象。

三、永济普救寺、鹳雀楼

山西永济市的普救寺远近闻名,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有关“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使普救寺成为了蜚声著誉的游览圣地。唐代诗人杨巨源在《同赵校书题普救寺》中这样写道:“东门高处天,一望几悠然。白浪过城下,青山满寺前。尘光分驿道,岚色到人烟。气象须文字,逢君大雅篇。”诗歌描写了普救寺的美景,赋予了普救寺更浓的艺术感染力,“天”、“白浪”、“青山”等意象完美地点缀着普救寺,让其变得更盛美。

永济市的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很多居高临下、雄关大河的不朽篇章。其中,以李益、王之涣、畅当三人的同名作品最为著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诗人通过写登上鹳雀楼看到的美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来表达自己不凡的胸襟抱负。若要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一层楼,反映了自己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首诗传诵千里,为一首精神哲理诗,它提高了鹳雀楼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而李益对鹳雀楼的描写是:“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惆怅,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怀古之思。畅当站在鹳雀楼上,望着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他从鹳雀楼西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西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隔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看到此番美景,他也作了一首《登鹳雀楼》:“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此诗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这几首诗让鹳雀楼远近闻名,读诗如游楼,身临其境。

四、雁门山

“雁门山上燕初飞,马邑阑中马正肥。日旰山西逢驿使,殷勤南北送征衣。”这首诗描写的是雁门山。雁门山群峰挺拔,地势险要。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雁门山上的雁门关最雄伟、最有传奇色彩。乔宇说:“凡山西之关,四十有余,皆踞隘保固,而耸拔雄壮,则雁门为最。”此外,宋代诗人朱庆朝的《登雁门山绝顶》也提到了雁门山。

五、榆次、汾河

唐朝韦应物在《送榆次林明府》中写道:“无嗟千里远,亦是宰王畿。策马雨中去,逢人关外稀。邑传榆石在,路绕晋山微。别思方萧索,新秋一叶飞。”诗歌提到了榆次,并写了榆次周围路途的艰难。榆次乃山西的一个市,位于山西的晋中盆地,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有榆次老城、常家庄园、乌金山等特色旅游景观。

汾河是山西最大的河流,全长710公里,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它源于山西宁武管涔山麓,贯穿山西省南北,四周为山脉环绕。唐朝诗人曹邺在《送进士李殿下第游汾河》中有对进士李殿下出征的一路描写,以及自己对殿下的感慨及嘱托。

六、汾酒

说起汾阳,一定会想起汾酒。汾酒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它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文化名酒,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闪耀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千百年来被大家所吟诵。到现在,《清明》诗中的“杏花村”与名酒之乡——山西杏花村,已经密不可分,融为一体,这首诗到后来已经成为一首酒诗,“杏花村”也成了酒乡的代名词。唐朝进士李肇在他撰写的《唐国史补》中列举了唐代的17种名酒,其中一种为“河东干和”。河东在唐代以前,一般指山西南部,在唐以后,泛指山西全省。就是说,山西“干和”酒是唐朝的国家名酒。“干和”是汾酒的代称。杜牧在《并州道中》曾写到自己游历醉酒的经过:“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这是杜牧的另一首与杏花村酒有关的诗作,诗的前三联重在讲述自己的遭遇,尾联才是诗歌的“文眼”——空虚的头脑与渺茫的希望让杜牧 “醉”倒了。这里的“醉”不是对美好事物的陶醉,而是对一种无奈的逃避,对困惑自我的安抚。消沉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思想强硬者的无奈,也可以看出一位体质柔弱的诗人在疲乏劳顿之时的可怜。此刻,诗人化历史的悲哀于杯酒之内,融人生的体验于“醉卧”之中,是山西杏花村的酒让杜牧“消遣”了自己。

酒是诗人灵魂的寄托,美酒飘香,引来无数文人骚客品饮传诵。诗仙李白在离别汾阳时,写过一首《留别西河刘少府》,写出了自己对汾州的深深留恋。当他再次回到太原时,日饮“干和”汾酒眷恋故土,写下了不少诗句,如《太原早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妇若汾水,五日不悠然。”深深写出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静夜思》中更是其思乡心切所作。但他在《忆旧游寄谯元参加》中写道:“琼杯倚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看来,“干和”汾酒确实能让他解忧,“只要有‘干和’酒,家也不想回了。”由此可见,酒提升了山西的知名度。

不仅李白,杜甫年幼时也在汾州留居,正是“干和”使杜甫对酒上了瘾,增了量,并转化为诗的催化剂。正如他在诗中自白:“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级,俗物多芒芒。”汾州的佳酿名地使杜甫难以忘怀,他在《过宋员外之间旧庄》中表达了自己对汾州的怀念,以及对这里的人、事、景以及酒的怀念。汾酒让汾阳地区也名扬天下。

历代有关山西的诗歌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诗歌提高了山西的影响力,增强了其知名度,加强了人们对山西的了解。读诗歌,犹如旅游、参观、探究,读有关山西的诗歌,犹如游历山西。诗歌不仅能反映诗人浓浓的思想感情,还能带人们去旅游,展示各地不同的民族特色与地域风采。

[1]冯国超.唐诗[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2]蔡镇楚,龙宿莽.唐宋诗词文化解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3]王方俊.唐宋词赏析[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

[4]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G127

A

1673-1999(2012)16-0129-03

成妮妮(1988-),女,山西晋城人,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中723001)中文系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2012-05-17

猜你喜欢
雁门晋祠鹳雀楼
八月十五雁门开
收割啦!晋祠大米再获丰收
抱憾鹳雀楼
登鹳雀楼
从对话教学角度谈董一菲执教的《雁门太守行》
晋祠周柏
杨吴政权代北家族的本土化——以《李娀墓志》所见雁门李氏为例
登鹳雀楼
蒋昱欣??《登鹳雀楼》
萨都剌《雁门集》(十四卷本)辨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