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全、杨妙真起义

2012-08-15 00:49郭丁
关键词:义军

郭丁

浅论李全、杨妙真起义

郭丁

李全、杨妙真起义是金朝末年红袄军起义队伍中最重要的一支武装力量。李全、杨妙真在山东莒州东南磨旗山建立根据地并不断壮大,随后驰骋于山东半岛、江淮等地区长期坚持斗争,最后失败。史界对李全、杨妙真起义主要是置于红袄军的一部分进行研究,然而李全、杨妙真的起义和许多义军不一样,他们自始至终反金,所以需要独立出来进行研究,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这场起义。

李全;杨妙真;起义

史界有关写李全、杨妙真起义的论文不多,而专门写李全、杨妙真的论文就更是寥寥无几。一方面是因为李全、杨妙真起义可供研究的资料不多,很难有多少成果;另一方面大家更多关注红袄军起义,而对于其下的李全、杨妙真起义则缺乏关注。笔者在此粗略论述一下自己的薄见。

一、起义的原因

李全、杨妙真起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李全本是农家子弟,想做点生意,养家糊口,但是在金朝统治下的山东地区,社会治安恶劣,强盗肆虐,他做生意血本无归。正如《齐东野语》卷九《李全》曰:“时金国多盗,道梗难行,财本浸耗。”再加之蒙古军队攻破金朝的中都,“金主窜汴,赋敛益横”[1]。李全的家庭在重赋之下生活得十分艰难,这使得李全看到金朝统治的黑暗,在做顺民不得的情况下,不得不走上反金起义的道路。

其次,李全所处的环境造就了其自身的个性。山东地区一直是宋金角逐的地方,此地的汉人素有反抗精神,故叛金活动久有传统。辛弃疾就说:“山东之民,劲勇而喜乱,虏人有事,常先穷山东之民,天下有变,而山东常首天下之祸。”[2]作为山东潍州的李全,自然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最后,金廷当时要集中精力对付蒙古军队,山东地区的统治则较之以前有所松弛,这给李全以可乘之机。再加上宋廷的鼓励,李全便走上了积极反金的道路。正如《金史》所说:“金自章宗季年,宋韩侘冑构难,招诱邻境亡命,以挠中原,事竟无成。而青、徐、淮、海之郊,民心一摇,岁遇饥谨,盗贼蜂起,相为长雄……十余年靡费未息。 ”[3]

二、起义的三个时期

为了更好地了解李全、杨妙真起义以及在此过程中作用,笔者把该次起义的26年分为三个阶段:独立反金时期、附宋反金时期、降蒙反宋时期。

(一)独立反金时期

从开禧元年(1205)至嘉定十一年(1218),这是李全、杨妙真起义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李全基本上没有依附任何外部势力,而是在有限的范围内依靠自身力量进行反金活动,规模也较小。

宋宁宗开禧元年五月,李全焚毁了金统治区的山东涟水县城,正式亮出了武装反金的旗帜。此后,则潜行游击于胶东半岛丘陵的广阔空间,等待时机的出现。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出现了“贞祐之乱”,群雄并起,爆发了杨安儿领导的红袄军起义。在这一背景下,“全与仲兄福聚众数千”[1],乘势而起,遂成为起义军的一支主要力量。

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红袄军的另两位重要领袖杨安儿、刘二祖相继牺牲,李全收纳了他们的余部数万众,以莒州东南浔河畔的磨旗山为根据地进行反金活动。并在此和杨妙真(杨安儿四妹,或曰女儿)结为夫妻。此后,夫妻俩开始并肩作战,承担起领导北方义军的重担。

(二)附宋反金时期

从嘉定十一年至宝庆三年(1227),这是李全、杨妙真起义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起义规模不断壮大,发展为一支不容小觑的忠义军,是反金的中坚力量。

宋宁宗嘉定十一年正月,李全渡淮连宋,开始了附宋反金的战略。他很快得到南宋朝廷的响应,宋廷知楚州的应纯之接纳了他,李全便开始以淮东宋地作为反金大本营。不久,他取得了附宋反金的第一场胜利。李全分兵袭破莒州,擒获金守将蒲察李家。别将于洋攻克密州,兄长李福攻克青州。李全因此而立了大功,宋廷授予他武翼大夫、京东副总管职位。同时,南宋朝廷“见北军屡捷”,认为这支义军值得利用,于是赐为“忠义军”,用他们来牵制金朝的冲击。由于李全义军获得南宋朝廷的承认,他便穿往于青、淮之间进行反金活动。

嘉定十二年(1219)初,金人围攻淮西,李全领军抗击金人于嘉山,获得小胜。三月,李全到达涡口(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北),“值金将乞石牙吾答名‘卢鼓槌’者将济,全与其将鹿仙掩之,金兵溺淮者数千,俘获甚众。”接着,李全又“与阿海战于化陂湖,大捷,杀金数将,得其金牌,追至曹家庄而还。”[1]这样,李全在南宋正规军“皆克不进”的情况下,在淮东击退金兵,取得涡口之捷和化陂湖大捷,使淮东得以“三围俱解”,而且使“金人不敢窥淮东者六七年。”[4]

化陂湖大捷后,李全名声大噪,成为宋廷和金廷互相争取的对象。南宋朝廷下诏,进李全为达州刺史,封其妻杨妙真为令人。此时的南宋朝臣也对义军刮目相看,“尝言全狼子野心,不可倚仗”的南宋权臣胡榘也改变了态度,作了《濠梁歌》诗来夸赞:“春残天气何佳哉,捷书夜自濠梁来,将军生擒伪驸马,敌兵十万冰山摧。何物轻獧挑胡羯,万里烟尘暗边徼,边臣玩寇不却攘,三月淮堧惊蹀血。庙谟密遣山东兵,李将军者推忠精,铁枪匹马首破阵,喑呜叱咤风云生。摧杀群妖天与力,虏丑成擒不容逸,失声走透虏鼓捶,犹截腾骧三百匹。防围健使催赐金,曹家庄畔杀胡林,游魂欲反定悬胆,将军岂知关塞深。君不见,往日蕲王邀兀术,围合狐跳追不得,夫人明日拜函封,乞罪将军纵狂逸。岂知李侯心胆粗,捕缚猘子才须臾。金牛走敌猛将有,沔州斩贼儒生无。宗社威灵人制胜,养锐图全无轻进,会须入汴缚酆王,笳鼓归来取金印。”[5]

同时,金朝廷又一次拉拢李全,金主璮下诏招纳李全。李全便向金廷复书云:“宁作江淮之鬼,不为金国之臣。”[5]为了进一步表示其附宋抗金的决心,更是“以轻兵潍州,迁其父母兄嫂之骨葬于淮南,以誓不复北向。”他还劝说金元帅张林降宋,没有费一兵一卒,便使张林以青、莒、密、登、莱、潍、淄、滨、棣、沧、宁海、济南等十二州归于宋廷,并上书南宋朝廷说:“举诸七十城之全齐,归我三百年之旧主。”[5]南宋朝廷擢升李全为左武卫大将军、广州观察使、京东忠义军都统制、马步军副总管。我们看到,李全义军在艰苦的条件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便解放了几乎全部的山东及部分河北地区。这可以说是他附宋以后积极抗金的集中体现。这一时期,无论是李全义军的抗金热情,还是所取得抗金成果,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南宋朝廷虽然招纳了李全等领导的义军,但是对义军并不信任,而且还竭力排斥义军。就拿当时的朝廷大员许国来说,他在担任淮东安抚制置使前,就向朝廷上疏指名李全“奸谋甚深,反状已著,非有豪杰不能消弥。”他上任后,对义军更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处处为难义军,经常“痛抑北军(指李全等义军),有与南军竞者(指南宋官军),无曲直偏坐之,犒赉十裁七八”[1]。而且在众将官面前炫耀自己,更是向人狂言:“全仰我养育,我略示威,即奔走不暇已。”他还逼迫李全向他参拜,这使义军人人不满。为了进一步向义军示威,许国调集两淮十三万官军举行大阅兵,向留守楚州的红袄军杨妙真部进行武力威胁。这便是朝廷对待义军的真实态度,在两淮这么重要的地方,竟派出此人担当大任,也从侧面反映了南宋朝廷的腐败统治。

李全对南宋朝廷的腐败统治也很不满,这就促使他转而谋求发展自己的实力。于是,宝庆元年(1225),李全策动所部谋反,逼死南宋淮东安抚制置使许国。许国死后,宋廷束手无策,既不能控制他们,又惧怕他们,只能“姑事涵忍而后图之。”

当时的山东是金、宋、蒙古三方角逐的地方,李全在反金的同时,还要抵挡蒙古军的进攻。宝庆二年(1226)三月丙辰朔,李全在青州被蒙古军包围,“大小百战,终不利,婴城自守”,以至于“食牛马及人且尽,将自食其军”[1],仍坚持一年有余。李全在青州被蒙古军围困后,宋廷非但拒发救兵,而且还挑动李全部属夏全去攻击杨妙真部。最后,李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降蒙。

宝庆三年,李全在青州降蒙后,宋廷便乘机杀死李全的兄长李福等数百人,逼李全的妻子杨妙真出逃海州。九月,李全得知消息后,痛不欲生,这才萌生了南还倒宋的念头。他于是向蒙古“求南归”,蒙古没有答应,李全便“断一指示南归必衅”,才得到了蒙古军的同意。

(三)降蒙反宋时期

从宝庆三年(1227)至绍定四年(1231),这是李全、杨妙真起义的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李全逐渐变成了一个地方割据势力,游刃于宋、金、蒙三方 ,坐收渔翁之利,进而暗中做反宋的准备 。

李全被困青州降蒙是不得已,然而促使其真正降蒙反宋的导火索则是亲人被杀。他有了反宋的念头后,一方面开始不断来往于山东、淮东“岁贡于大元者不缺,格外恭顺于宋以就钱粮,往往贸货输大元”[1],另一方面“又与金合纵”,挟三方以自主,割据一方,积蓄力量,而矛头主要指向南宋。他还开始经营江淮地区,作为反宋的资本。他到江淮“厚募人为兵,不限南北”,又招募大量工匠,在山东建造海船,企图从海道进袭杭州。他和妻子杨妙真经常在海洋上大阅战舰,进行实战演习。在准备了三年后,李全以杨妙真留守楚州做后援,自己于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十一月率水陆大军10余万突发扬州湾头,正式开始倒宋战争。《齐东野语》载:“是时全合诸项军马,并驱乡民二十万,一夕筑长围数千里,围合扬州之三城,为必取之计。”李全率军与宋军多次交锋,战斗十分惨烈,宋军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使李全无计可施,疲于奔命。终于在绍定四年(1231)正月,李全在攻至扬州附近的新塘后,因坐骑意外陷进泥淖,被宋军乱枪刺死。李全死后,他的余部返还楚州,拥戴杨妙真为首领。四月,宋军十万大军到达楚州,义军又被宋军打败,损失惨重。杨妙真渡淮退往涟水,李全的余部或降或灭。这样,李全被杀,杨妙真北归隐退,倒宋宣告失败,也标志了李全、杨妙真起义的失败。

三、起义的评价

历史上对李全、杨妙真起义的评价有褒有贬,《宋史》把他列为叛臣传,而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却把他描绘为一位草莽英雄,“贼子豪雄是李全,忠心赤胆向胡天。靴尖踢到长天堑,却笑江南土不坚。”[6]今日史界对其也莫衷一是,各有各的看法,有必要对李全、杨妙真起义作一个重新的认识。

第一,李全、杨妙真起义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生活没有保障,已经到了家破人亡的地步。当时山东地区处在战祸的中心,处处呈现“宝货山委而不得食,相率食人”[1]的乱象,两河地区更是“赤地千里,人烟断绝”[7]。在这种情况下,李全把矛头指向了当时的统治者——金王朝。但是,我们要看到,李全的反金立场非常坚定,这是他当初起义的目的,也一直贯穿于起义的过程中。以后即使金朝几次下诏招降,赐以高官,都被他拒绝。连金廷都不得不承认李全为“腹之心患”,认为和南宋一样,是使其“不能专意北方”的两大威胁之一。

第二,李全、杨妙真起义自身的局限性。李全作为农民阶级的一员,起义一开始还能尽职尽责,安守本分,但在宋廷不断赐于虚名以及实力下,就有点洋洋自得,私欲膨胀,开始排挤他人,如陷害季先、逼走彭义斌等义军将领。等到他势力不断壮大后,就时不时以武力威胁宋廷,索要粮饷,他常说:“吾不患兵不精,唯患财不赡。”[8]金臣也白华说:“李全借大兵之势,要宋供给粮饷,特一滑寇耳。”[9]而当他落寞的时候又反悔自己的行为,他与众将谈话说:“‘我乃不忠不孝之人。’众曰:‘节使何为有是言也?’全曰:‘縻费朝廷钱粮至多,乃杀许制置,不忠’。”[1]这就是农民阶级的两面性,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面对眼前的东西不懂得珍惜,等到失去以后又后悔莫及。

第三,李全、杨妙真起义政治立场的特殊性。受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当时,山东地区存在着宋、金、蒙三方的对抗,这里的义军时叛时服。例如,另一位义军首领时青曾在宋、金之间叛服无常,所以当时的义军并不具有鲜明的民族意识,政治立场不坚定。但李全和其他很多义军首领不一样,他自始至终都在反金,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降金,所以没有违背他起义的初衷,这就是李全政治立场的特殊性。后来他反宋也多是在被动的情况下进行的,故大燕宣差也说:“相公(李全)服饰器用多用南物,乃心终在南耳。”[1]他在死的前一天还“取敕书,朝服南向,历述平生梗概”,更是“泪如雨下”,使人不禁为这位草莽英雄惋惜。

总之,李全、杨妙真起义是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它有备受诟病的一面,也有令人惋惜的一面,但这对患难夫妻的传奇一生还是值得尊敬。

[1]脱脱.宋史:卷477李全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辛弃疾.稼轩诗文钞存[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21.

[3]金史:卷 117.

[4]脱脱.宋史:卷162贾涉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齐东野语:卷9.李全.

[6]汤显祖.牡丹亭[M].徐朔方,杨笑梅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1.

[7]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6:345.

[8]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66.

[9]金史:卷 114.白华传.

K247.01

A

1673-1999(2012)16-0121-03

郭丁(1987-),男,陕西安塞人,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09)硕士研究生。

2012-05-29

猜你喜欢
义军
坐公交车闹出的笑话
A novel similarity measure for mining missing links in long-path networks
以微粒观构建思维模型用于突破高三复习离子反应的难点
特色小镇的芶江图景
撤地设市20年之新农村建设
新出唐代张淮澄墓志所见归义军史事考
敦煌归义军节度使承袭制度研究(上)——张氏归义军节度使的承袭引发的有关问题
双机场:助力名城“起航”
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文献书写特征研究
打仗是件残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