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代中国网络政治

2012-08-15 00:49后文文
关键词:政府政治

后文文

浅议当代中国网络政治

后文文

在网络成为人类彼此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全新媒介的同时,也给公民与政府的信息互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政治领域的变革,网络政治孕育而生。它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诸多积极作用,但是也由此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网络政治;政治参与;公民与政府;信息互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时代标志的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传播,互联网成为了一个新时代的标志。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扩张和强力渗透,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不仅导致了人们生存方式、交往方式、组织方式、思维方式的变迁,而且把人们引入了一个纯粹数字化的虚拟世界。这个虚拟的真实世界同时也成为了社会各种政治力量和利益集团展示力量、发布言论、组织活动的平台,成为了民众对政治和社会事务予以参与的新途径。

一、网络政治的涵义

网络的出现为民主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对整个政治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网络空间中,传统的地缘上的界限不复存在,它成为了一个新的人类社会发展空间、竞争空间和权利空间,由此网络政治孕育而生。

在国外知名网络政治研究者纳扎里·乔克里看来,所谓网络政治,其指向人类在由网络构成的特殊虚拟空间中追寻政治问题。国内研究网络政治的学者也对网络政治这一概念做出了许多的界定。杨伟民认为,网络政治是走向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政治发展形势,使网络和政治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政治现象。中国学者李斌认为,网络政治是指在互联网上客观存在的、与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关于政治权力、政治意识、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管理、政治参与、政治发展等内容的政治现象[1]。目前为止,中外学者对网络政治的概念并没有取得普遍共识,但是在对网络政治的研究对象上达成了一致,他们将网络政治的研究对象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网络政治情势、网络政治情势对现实政治情势的反作用、现实政治运作中的行为体对网络政治情势的反应与应对。这三者构成了网络政治的主要部分,成为网络政治的研究核心。

二、网络政治在当代中国的兴起

(一)网络社会的形成促进网络政治的发展

我国网络技术起步较晚,1995年之前我国的互联网一直处于非开放性的学术网络阶段。而后,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集中力量以实施赶超策略,在网络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根据有关数据,目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亿。这表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技术革新的范畴,它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方式,有效扩大了政治参与的主体数量。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空间,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不受制约地发表意见,这大大激发了人们参与网络言论的热情。同时,网络把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人们紧密地链接在一起,为彼此间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一些具有共同认知的网民以网络为媒介,为了特定的目标或期望聚集起来,组成形式多样的团体或组织,如网络社群、网络社团等,从而促成了网络社会的形成。网民进入并参与网络共同体,进而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公共事务的管理。

随着网络社会的形成,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民众借助论坛、博客、邮件、个人或群体的聊天、电子公告栏、网络新闻群等来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和观念看法。曾经引发热议的周久耕事件、躲猫猫事件、刘涌事件等,其实质上都象征着中国网络政治的发展。此外,著名的西祠胡同、天涯社区、人民网的强国论坛等,都成为了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良好平台,这为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契机。

(二)政府与民众彼此沟通的需要加快网络政治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就已经开始了电子化政府的有益探索和尝试。中国政府也日益意识到网络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发起了以“政府上网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建设。2005年10月,国家门户网站建成并开始试运行,随后陆续开辟了在线访谈、政务论坛、市长信箱等栏目,努力构建政府和公众沟通交流的互动机制。2010年两会前夕,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发起的“我有问题问总理”活动,截止到交流结束,共收到网民的提问、评论28万条。其实,网络问政从2008年就开始正式踏上社会政治生活的舞台,从虚拟走向现实。国家领导人在网络上接受网友的提问,与网友进行互动,从而更加直观的接触民情民意,了解民众所真正关心的问题。通过与民众的互动交流,政府可以了解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获取公众对某一事件、某项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保证制定出来的政策符合人民意愿。由此政府在网络政治中,能够紧握社会舆论的风向标,增强自身的信服力。

另一方面,民众通过网络获取了各种政策信息,直接参与到政府事务的管理过程,感受到当家作主的权利。只要政府部门积极响应,就会极大增强人们政治表达的欲望,使政府与民众通过网络实现双向沟通,从而大大刺激网络政治的勃发,推进网络环境下公民政治参与的开展。

三、当代中国网络政治的重要意义

(一)网络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进程

网络政治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为传统的政治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范式和独特的视角。著名的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百年前就预言:”信息的急速即得将会创造更深层次的民主”[2]。在当代,网络政治不仅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民主的进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网络本身所具有的时效性、大众性、多元性等特点使它以一种社会性的外力作用于管理者,迫使政府转变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技巧,使政府的治理更加民主化、科学化[3]。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实现良好的政治动员,进而促使多方的社会参与,从客观上来说,这着实有助于督促政府对于民众的进一步开放以及推动参与式民主的发展。

(二)网络政治强化社会监督效力

政府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就应该受到人民的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如何实现强有力的监督一直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面临的一大课题。华南虎事件、许霆案、邓玉娇案、对涉嫌猥亵的某海事局领导林嘉祥、最年轻市长周森锋的人肉搜索等都是人民通过直接的网络参与,呼唤政治透明、民主开放的具体表现。将网络空间下的公民政治参与作为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公民通过网络积极参政的优势,同时合理扩大网络监督的对象和范围,以完善政府监督机制,进而促进政府工作的公开透明。

(三)网络政治有利于政治文化的传播

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是臣民文化,强调务实、和合,这种文化习惯催生的是权威主义,民众只能作为决策的执行者,顺应政治权威的安排。在数千年的积淀的臣民文化的影响下,我国公民对于政治的参与热情普遍偏低。而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平等交流政治信息、政治倾向、政治意见的空间,无形中构建了一个较为平等的交流模式。因此,网络实现了政治文化传授方与接受方地位的平等性。同时,网络强化了政治文化传播的能动性,由于网络技术有特殊的离散性,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控制,这就意味着人们不仅可以接受信息,还可以发布信息,双向度的互动传播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单向度传播模式。

四、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发展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对我国政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在改变传统政府治理模式、提高政府治理效率的同时,拓宽了民意表达的渠道、激发了公民的参政意识。然而,互联网也给我国政府治理和公民参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缺陷

虽然网络在中国普及的速度非常快,网民数量剧增,但还有一大部分的中国公民没有进入到网络生活之中。而在中国4.57亿的网民中,真正表达看法、形成网络民意的只是那些熟悉网络并对政治生活有着浓厚兴趣的网民。因而,网络民意的代表性存在严重不平衡。

其次,网络本身具有随意性、隐匿性等特征,这对网络信息是否真实提出了考验,普通民众往往无法正确识别。网络时代的信息泛滥、监管的不到位以及在身份隐匿后自律性的缺乏,最终导致了网络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权的行使存在一定的非理性化问题[4]。此外,目前的网络政治参与模式并未规范化,往往表现为参与主体、参与方式、参与平台的无序性,从而使得网络政治参与法律效力的缺失。在更多的时候,网络只是作为民众抱怨的平台,而非进行意见表达的渠道,这与公民政治参与权行使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二)网络政治要求政府能力的提升

随着第三部门的出现,市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政府的部分传统权力已经开始丧失,许多由政府管理和控制的事务将由社会组织通过自治功能自行解决。这种“大社会、小政府”模式在网络的催化作用下愈加明显。原本科层制的政府遭遇冲击,政府能力面临多方挑战。政府的治理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民众对政府的行政效能多加质疑。然而,目前还是有一些政府领导,对网络政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也缺乏利用网络搞好群众关系的经验,在突发事件等问题的处理上陷于被动,导致出现不利的舆论倾向。而实际上,政府由集权走向分权,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是网络政治的必然要求。

(三)网络政治给当代中国主流政治文化带来挑战

虽然,政府信息管理部门对网络上的一些破坏性政治思潮进行了必要的过滤与控制,可是,某些西方政治文化中的“思想垃圾”依旧在肆意传播。多党制、自由化、民主和平等、人权至上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矛盾还很尖锐,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构着社会成员的国家意识。网络政治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国家界限,冲击并消蚀人们的民族国家观念。再者,由于网络匿名、言论表达自由,而社会中的个人文化水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又是千差万别,由此造成了危害社会安全的信息恣意散布、不良社会思潮恣意蔓延,人肉搜索、网络恶搞等一系列负面效应频繁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民政治参与健康度。可以说,网络政治给我国的文化主权造成了一定的挑战和威胁。

面对网络政治给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带来的挑战,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规范网络秩序、维护网络环境。同时,也要不断地提升政府在网络时代中的治理能力,以最终推动我国网络政治、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1]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1.

[2]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体通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39.

[3]逯萍.网络政治参与探析[J].人民论坛,2010(8).

[4]黎晓武,陈威.论网络背景下公民政治参与权的行使[J].求实,2010(9).

[5]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1.

D64

A

1673-1999(2012)16-0011-03

后文文,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

2012-05-22

猜你喜欢
政府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用“打包法”衡量政府投入不科学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政府必须真正落实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