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维纳斯与孔子伦理思想比较
——兼谈二战后东西方的反省意识

2012-08-15 00:49刘尚励
关键词:维纳斯伦理学战争

刘尚励

列维纳斯与孔子伦理思想比较
——兼谈二战后东西方的反省意识

刘尚励

类比列维纳斯和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对比两种文明架构下的日本社会意识,同时分析东西方二战后的反省意识,提出伦理学仍然是对战争的现代性反思的关键。

列维纳斯;孔子;西方;日本;反省

列维纳斯(1906-1995)是二战之后对战争进行深刻反思的著名哲学家。由于亲身遭遇纳粹迫害的特殊经历,他的哲学一反常态,要在伦理学基础上重建哲学,而不是在哲学基础上构建伦理学。在他看来,人们长期以来信奉理性哲学,但理性哲学并不阻止战争。相反,理性哲学的结果是让人看到了战争的可能性。他说,“清醒(la lucidit e),也就是心智向真实敞开,难道不就在于隐约看见战争的持久可能性吗?”[1]“我们无需赫拉克利特的那些晦涩的残篇就能证明:对于哲学思想来说,存在显现为战争;而战争(不仅是作为最明显的事实,而且还作为实在的显现本身或真理)又影响着存在。”[1]我们在理性的道路走得太远了,以致所有的哲学家都想以理性达到和平,结果却恰恰相反。要想建立没有战争的哲学,必须要建立伦理学,让人深刻面对他人或按他的说法面对 “他人之脸”,让“自我”在“他者”中显现,这样才能确立对“他者”的无限的责任,至少让人确立这样一条原则——“不能杀人”,在“自我”面对“他人之脸”和“他人与他人”的关系中确立平等自由博爱等原则,从而使人类远离战争。可见,列维纳斯要建立一种普世化的伦理学——面向一切“他者”进行深刻反思的伦理学。

其实在东方,两千年前的孔子已经思考了这个问题。孔子和列维纳斯的情况相似,也面临着对战争和社会混乱的反思,他同样地找到了伦理学的这个致胜的法宝,同样地主张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政治秩序——仁政。二者殊途同归,只是孔子并不像列维纳斯那样分析地论证直接面对“他人之脸”,提出自我的主体性通过“他者”显现从而建立伦理新秩序,孔子主张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路,认为人们只有建立良好的社会伦理秩序,才能够谈治国等其他的问题。因此,孔子同样是把伦理学放在第一位的。孔子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东方文化传统,形成了东方哲学中谦逊、自省、中庸、自足的品格。人在内心追求“内圣外王”的超越境地,在社会生活中尊重他人,各守其份。治国理念如此,与他国相处也是如此。即使国力强盛,也不欺负他人。郑和率领由几百只大船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船队下西洋,到达了西方及其他地区,传播了“和为贵”的中国传统思想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儒家文明,表达了对其他弱小民族的尊重,而没有对所到之处进行发现新大陆式的掠夺,就是因为我们的思想理念与他国不一样。

黑船事件前的日本也在儒家思想影响的范围内。“一个‘中华圈’包括朝鲜、越南、琉球群岛,有时还包括日本”[2],那时候的日本很少发生对外战争,他们一直虔诚地向中国学习,没有勃勃野心,以休养生息为主导思想。中日之间的关系也是以和谐为主,成为一衣带水的朋友。中日两国互派使节,不断学习。即使是在1853年美国人佩里带着几条黑船到达日本的时候,日本人也普遍认为,中国老大哥都没有办法与之抗衡,日本又能怎么样呢?但是后来就不一样了。佩里将军登陆后,给日本社会带来了西方文明。日本人很快接受了西方文明并完全向西方学习。从此,日本走上了另一条发展道路。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高兴地写道:“嘉永年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上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3]初步建立工商业基础之后,日本国力很快强盛,伴随国力强盛而来的,是国家野心的膨胀,它不再不满足于属于自己的那几个小小的岛屿了。就在佩里登陆后的41年,也就是1894年,伊东佑亨指挥着他的联合舰队打败了大清帝国的北洋舰队;11年后,东乡平八郎指挥的联合舰队击败了俄罗斯的太平洋舰队;佩里登陆后的84年,即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节节胜利。登陆后88年即1941年,山本五十六指挥的联合舰队在太平洋上和美军展开了人类战争史上极为壮阔、极为惨烈的海空鏖战。但是,1945年,被美国炸得面目全非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黑船事件之前,日本深受中华儒家文化的影响,也是一个伦理化的社会。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遵守着这样的信条:不战、谦逊、保守、自省、自足。而之后的日本,则分析、实证、高傲、拓展,具有攻击性。为什么日本民族的性格表现了巨大的反差?为什么黑船事件前的日本民族没有侵略性?这难道仅仅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吗?用列维纳斯的话来说,是漠视了“他人之脸”,不能够从“他人之脸”中看到平等,丧失了对他人的尊重;用孔子的话来说,是撇开了仁义道德而取向利益,从而改变了观念和行为。

伦理学是孱弱的,当霸权者对“他人之脸”极端漠视的时候,它只是一张写满所谓仁义道德的白纸;然而伦理学又是强大的,当人们把它普遍看作行为准则的时候,它就成为人类共同坚守的座右铭,能够为社会带来福祉。此所谓“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东西方都受二战之苦,为何西方社会能够进行深刻反思,而日本做不到?按照列维纳斯的观点,二战的思想根源在于西方传统思想对“他者”的蔑视,人们没有从“他者”那里体验到痛苦,“他者”的痛苦并不能够引起其内心良知的共鸣,相反,把己之欲无限地扩展,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从康德、黑格尔到海德格尔,貌似理性的人们用所谓的理性带来的技术大言不惭地要治理整个世界,要给整个世界以和平,然而事实却走向了反面。战争的痛苦使得人们不得不进行反思:“战争创建出一种秩序,没有人能与这种秩序保持距离。因此没有什么是外在的。战争并不展现外在性和作为他者的他者;它摧毁同一者的同一性。”[1]这也是列维纳斯反思传统哲学的原因。

按照列维纳斯的思路,今天的西方社会看似做到了,比如,德国在继续深刻反思。但是,与其说是在世界范围内,不如说是在欧洲范围内,因为他必须面对周围众多的西方国家,所以德国人能够面对“他人之脸”,以致整个西方世界似乎也能够面对“他人之脸”。也就是说,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只是在局部范围内或者说某些方面得以展开,他并没有成为普世化的价值。这一点早已为现代西方中心主义所证实。冷战思维、遏制政策、文明冲突等等,其实质仍然是受传统的理性主义左右的。事实证明,人类还没有建立列维纳斯意义上的正义、平等、道德和普遍政治学。

孔子的伦理似乎还在场。明治维新时代的涩泽荣一教导日本人民一手拿算盘,一手拿《论语》。但是,福泽谕吉在其所著《文明论概略》中说:“如果想使日本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3]1937年,日本军队攻打到曲阜孔子家乡时,长期研究孔子儒家学说的东京大学高田真治教授上书日本军部:“山东作战,如破坏曲阜古迹,日本将负破坏世界文化遗迹的责任。”[4]军部于是急令前线部队避开曲阜一带的战斗,派兵把守孔庙,将领参拜。但在其他地区,日军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孔子庙宇没有遭到破坏,这并不是日军良心发现,而是孔子对日本的巨大影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让侵略者有敬畏之心。

日本承认自己也是二战的受害者,它是世界上唯一遭受过原子弹摧残的国家。但日本在反省的过程中,“他们已在怀疑‘耻’在日本社会中的作用,而希望在同胞中发展新的自由,亦即从对‘社会’谴责和追究的恐惧中解放出来。”[5]因此,日本现代社会时时强调民族的自信和自尊。从这一点看,至少说明日本社会能够看到的“自己之脸”。但是,日本能否真的从内心中看到“他人之脸”,使“他者之脸”映照在自己的良知内,形成真正的自我?我们知道,现代日本仍然秉承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某些西方大国更是从所谓的战略高度支持日本返回正常国家。加上随着时间的逝去,一些否定历史的声音,诸如“南京大屠杀真的存在吗?”“杀人了但不一定杀这么多”等开始出现。可见,这些人不仅没有反思,反而走上了怀疑之路,他们不仅不考虑道德,甚至连理智都在倒退。假如我们拂去这些思想上的浮尘,会依稀地看到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印记,此所谓“拿起大棒,抛弃伦理”。

列维纳斯出生得太晚,否则他至少会给纳粹以警醒;但是孔子在两千年前就出生了,为什么没有阻止战争?因为有人早已抛弃了他的核心价值观。

[1]E·列维纳斯.总体与无限前言[J].世界哲学,2008(1).

[2]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EB/OL].http://z.book118.com/xueshu/xueshu09/%B8%A3%D4%F3%DA%CD%BC%AA%CE%C4%C3%F7%C2%DB%B8%C5%C2%D4.htm.

[4]高田真治.http://baike.baidu.com/view/3234194.htm

[5]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B82-06

A

1673-1999(2012)16-0016-02

刘尚励(1972-),男,安徽泗县人,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1102)外国哲学博士研究生,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1131)讲师,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2012-06-01

猜你喜欢
维纳斯伦理学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千姿百态维纳斯
被风吹“偏”的战争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当代维纳斯的诞生
他们的战争
有朝气、有活力,给人十足的惊艳 Mcintosh MA6700、Sonus Faber 维纳斯签名版套装
《曹雪芹》:如同断臂维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