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儒标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重庆 141120)
“以人为本”
——重庆实践执政理念的价值取向
石儒标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重庆 141120)
以“以人为本”的内涵与特征为理论基点,以重庆实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依据,从重庆实践“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价值取向的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维度出发,论证重庆实践执政理念的创新与充实必须牢牢坚守“以人为本”这一法宝不放等,对重庆民生政府执政理念价值取向做了尝试性解读。
以人为本;重庆实践;执政理念;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人类活动的显著特征。政府的行政决策作为社会实践形式,也必然具有价值取向性。中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有着13多亿人民奔向富强、民主道路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成为当代中国基本的价值理想,基于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理论基点,“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成为各级党与政府执政理念的基本价值取向。能否牢牢把握发展主题,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价值取向,关切到共产党执政党地位的巩固与否,关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重庆实践凸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执政理念的价值取向,再次论证了社会主义不是乌托邦,却能够引领乌托邦走向科学,资本主义制度也并不是人类文明的终结。
将“人”这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加以界定清楚,是对“以人为本”深入探讨的先决条件。人是什么?人与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这是元问题,是终极追问,一切社会科学都包括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源于科学发展的局限,虽然也不乏对人进行科学探索,但是,总的说来人还是缺乏对“人”这一概念的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冲破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所传播的人学迷雾,使人对“人”这一概念的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打开了人的自我认识的新篇章。以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精神为理论出发点,尝试从以下几个层面揭示“人”的概念的真实内涵,并借以回答“以人为本”的‘人’的内涵。
相对于物而言,“人”是类的人,是与物有根本区别的生命共同体。“人是类存在物……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征”,也正是这种类特征“把认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出来”,所以“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1]。人是有意识的存在体,以自由的有意识的对象化活动,自成一类,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为根本的属性,也是划分人与其它动物最为根本的边界线。基于类特性,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衍生出了人固有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丧失人的类本质,人就会异化,人也就不能够称之为人。“人”是与“物”相对的,与“以人为本”相反的是“以物为本”,同时,我们必须理性的认识到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不是绝对对立的,以人为本并非完全否定物,以人为本是一个内在的辩证关系即见人又见物。
相对于个体而言,人还是群体的人,群体的人是基于类分化的基本层次。类过于空泛与一般,只能将人与物加以区别开来,而不能区别人本身的个体存在性,具有模糊性与笼统性。现实生活中我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先决条件是摆脱抽象性而走向现实与具体,通过实践进行分化。实践是分化的基础,源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的不同特征和多次反复,人也就分化为不同的群体。唯物史的考察具有前提性,“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惊醒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73人只有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够获得自己真实的社会身份。“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60相对于个体而言,“以人为本”不能偏颇地理解为以个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理应侧重于作为群体的人,但同时也不能简单机械的反对或否定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的合理性。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体,个人得到社会的尊重与满足实现自我价值,也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方面。社会主义所倡导的集体主义,是建立在尊重个人正当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一味只讲为他人、为社会,忌讳提个人,也是一种偏颇,只有同时兼顾集体与个体的利益,这样的社会才能长久,也才能够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相对于类与群体而言,“人”又是个体的人,是现实人的归属。“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2]67个人是构成社会最为基本的细胞,社会与群体是人的社会共同体,对社会的理解离不开个体人,只有对构成类和群体的个体的人有一个明确的社会认同和自我意识,才能最终摆脱人的抽象性,彻底实现人的现实性。“以人为本”的‘人’,应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而不能把人说成是一种主观意识,也不能将其等同于西方所宣扬的人本主义者所宣称的那样,把人理解为一般的、抽象的人。不能将个体与群体完全区别开来,个体是社会共同体中的个体。“以人为本”的‘人’虽然兼具类特性与群特性,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现实个体的人,把本的重视与关怀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头上,才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之意。
“以人为本”的‘人’应是指人民具有质的规定性,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与社会集团。今天的‘人民’范畴具有极大地包容性,是包括广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大群体。但是,不管历史如何变化,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劳动群众与知识分子,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与稳定部分。“以人为本”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与终极关怀。“以人为本”具有多重含义:“以人为本”的第一层含义就是指明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决定历史的结局”是党一再强调的群众观点。“以人为本”的第二层含义在于揭示了发展的动力。在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根本观点。人民群众既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发展成果的分享者,社会主义体制内部的人民群众内部矛盾具有非对抗性。唯物史观最为根本的观点在于坚持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还是社会变革的根本推动力。不可否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英雄人物,但终究还是要落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也才能够真正实现。贯彻“以人为本”不仅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注重培养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使全社会创兴自会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同时还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真正做到把人民群众中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实践的最终归宿。“以人为本”的第三层含义就是在于彰显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民本位,是对剥削社会中官本位的彻底否定,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反对一切与人民群众利益相违背的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以人为本”就是始终不渝的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以人为本”蕴含了公平正义原则,在党与政府的执政理念中更加注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卫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能够得到切实的维护,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现实社会中人民的根本权益能否实现取决于社会制度,在私有制社会关系中,人民群众只是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工具而存在,无论是在封建制社会关系中,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之中,劳动者的劳动与利益都是相分离的,劳动者付出自己的劳动源于自己的义务,但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劳动者又不具有享受劳动成果的权力,劳动与权益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对抗性,人民利益也就不具有真正实现的可能性;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国家利益具有一致性,“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内也才具有完全实现的现实性基础。总的说来,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以人为本”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道德属性的本质诉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作为党与政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学说,其创立的宗旨和目的在于为无产阶级服务。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执政理念也就势必要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其根本的价值取向。“人民”作为一个政治范畴,具有鲜明的道德属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维护者,“人民”本身就是公平与正义的象征,“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本身就是对公平、正义的尊重与拥护。马克思主义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道德的病态社会,其内部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他首先生产的是它滋生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强烈的道德诉求。“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力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阶级,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社会主义体系制度内部,源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基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不再具有必然的张力,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不再具有对抗性。对外交往中奉行独立自主的五项基本原则,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处理世界事务中始终站在公平、正义的一方,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第三世界的赞同与拥护。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表明,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的伟大历史使命和严峻挑战,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华民族必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当我们回顾共产党走过的历史足迹,我们不难发现从民族民主革命到转变旧的发展模式力图实现科学发展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时时刻刻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升华为党的宗旨。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题为《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中,说:“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在将来,为着团结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党的七大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写入了党章。以邓小平为领导集体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邓小平主张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标杆。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首次提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一概念,为社会转型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集前三代领导集体光荣传统和执政理念精华于一体。在国际国内双重转型双重困境下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提出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几代领导集体虽然面临的历史课题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性就是每一代领导人都始终坚持爱民、为民、利民、亲民的执政理念。在不同的时代,党的历任领导集体都回答了不同的历史课题。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即“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活动的动力。”[3]“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4]“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快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5]
所谓执政理念,是指“执政党为谋求或实际掌握国家正式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执政的基本认识和把握,是执政党用于指导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反映着执政党执政活动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6]行政实践范围内的价值涉及应当问题。执政理念对人来说有什么意义?执政理念的价值取向所要解决的是“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的根本性问题。
重庆切实贯彻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探索出了一条以民生经济为支撑的独特的科学发展道路。薄熙来主政重庆后,多次阐发了他的民生观,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民生就是政治”、“民生就是经济”、“民生就是人民幸福”。重庆也更加关注下层社会阶层,向世人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是一切紧紧围绕人民的根本利益开展活动的理念,就是将其作为党政机关一切工作的初衷与归宿的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够真正解决民生。抓住发展机遇,变政治优势为发展动力,充分利用 2007年3月胡锦涛书记提出的“314”总体部署,与国家为重庆量身定制的《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的政策优势,加快重庆社会整体向前推进。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社会主义体制机制的优势推动城乡统筹进程;通过地票交易推动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建立促进城乡要素相互流动的新机制,让农民拥有城市户口扩大个人发展机会,共享城市发展带来的利益;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提升人民群众活动空间,建设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以社会主义本质为指引,缩小“城乡、贫富、区域”三大差别。将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0%以上用于民生,财政支出的75%用于区县及基层,加大民心工程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大教育支出,在全国率先将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到4%,率先实现中职免费教育、率先实施微型企业资助政策。提前实现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让500多万城乡老年人老有所养。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使重庆成为一座关注留守儿童的城市,解决了在城市打工人群的后顾之忧。以“五个重”为载体,构建“半小时主城”、“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与“8小时出海”为重点的交通体系,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提升共享经济效用,提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40%。大力倡导“唱读讲传”活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主题,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逐渐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追求与道德标杆。“唱读讲传”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精神境界,使公众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如已出版的9辑《读点经典》丛书,收录了古今中外革命主义、爱国主义经典诗篇、语录40多首;已出版的8期《讲故事》内刊,收集了大量的革命主义与爱国主义故事;传箴言活动为群众的参与提供平台,又达到百姓共享的目的。通过大力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活动,彻底打掉了一大批涉黑团伙,侦破了一批积案,纯洁了政法队伍,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让人民群众活的有尊严、活的踏实。通过建立“三项制度”,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与“大下访”等活动,让党员干部切身感受到群众的疾苦,解决了大量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增强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拉近了党群距离,重现党群鱼水情深的大好局面。在全国率先出台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严肃人事纪律规定,实施行政首长问责制,坚持靠制度选人、用人,公开选拔和公开上岗。通过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行“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开展“五个重庆”建设等,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确保一项项民生工程顺利推进,凸显了重庆实践最为显著的特征——关注民生、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发展之路,高度重视开展经济工作,让百姓受益,不搞空头政治,夯实了执政基础,践行了社会主义党与政府的路线,就是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始终做到“以人为本”的执政路线。充分把握战略高远、机遇集汇、动力引擎的良好机遇,实现了重庆的又好又快发展。“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价值取向赢得了良好的社会综合效益,使重庆于2010年首次当选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薄熙来主政重庆后不仅注重理论学习,同时也更加注重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价值取向落到实处,更加注重在实践方面大力开展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强化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价值取向。开展“唱读讲传”、“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等活动,实施“三项制度”。2009年重庆市累计派出24万之多干部主动大下访,累计接待群众信访25万件次,受益群众200万人;2009年5月至10月,重庆市群体性事件同比下降45.6%,群众信访总量件次与人次同比分别下降40.1%、49.2%;2009年市民生活满意度达到了89%,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建设“五个重庆”,不仅使重庆于2010年首次成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还为党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搭建了便捷的行径,增强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让党员干部感受到“以人为本”的真实内涵,党员干部明确了怎样做才能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价值取向落实到具体实务中。重庆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逻辑起点,始终如一地贯彻将一切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举措之上。尽最大努力做到正确反映,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行,并将实现重庆人民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其改革发展的终极目标。金融危机后,当各地政府在关注如何谋求经济复苏和GDP的突破时,重庆却在践行“做到两个百分之五十”——要求领导干部投入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精力抓民生;财政支出百分之五十用于民生。①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27735。无论何时重庆实践始终如一地坚守“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学说。与非马克思主义学说一再否定自己学说的阶级性截然不同,马克思公开承认自己理论学说的阶级性,将为无产阶级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理想。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建立起来的政党,“以人为本”作为其执政理念的价值取向也就具有合法性的理论基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植于人民,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始终保持党群的血肉联系,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始终不动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另一方面,唯物史观既强调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这也是划分马克思主义政党与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为重要的标杆。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就明确的指出无产阶级运动的宗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并进一步明确共产党人是“为着工人阶级的最近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1094-1095“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7]但是,源于双重社会转型期的复杂社会背景,市场经济带来的不平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诉求相矛盾,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最为不稳定的因素。重庆实践让我们看到民生市场经济的可行性,重庆实践的民生市场经济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一种新的解读,更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内在不可调和矛盾的破解。薄熙来开创性的指出:“民生就是内需,就是消费,有效地改善民生,不仅不扯经济的后腿,还会有力、持久地推动经济。有时候,人们习惯把‘发展’理解为吸引投资、推动GDP的增长,和民生问题分别开来看。其实,发展本身就应该包含民生的内容。发展不仅要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GDP的扩张上,不仅是工业、农业产能的扩大,技术的进步,也一定要体现在民生的改善上,民生的改善是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重庆民生导向的科学发展之路的现实价值可以体现为‘三个凸显’:一是这条道路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凸显了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二是这条道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努力缩小三大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在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凸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三是这条道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凸显了民生在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8]重庆实践不仅践行着将重庆打造成为真正的西部经济高地,使重庆发展成为内陆开放高地;同时也在下大力气着力将重庆打造成为全国道德高地,重树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品牌——为人民服务。重庆“唱红打黑”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平正义大旗。“唱红”秉承延安精神,用最少的投入,重树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重新获取群众对党的信任,壮大拥护党和政府的追随者和支持者的队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的社会凝聚力,从思想意识根源上巩固共产党政权的合法性。除了“唱读讲传”之外,重庆还非常注重发挥电视节目的作用,重庆卫视以“故事中国·人文天下”的品牌定位,打造卫视品牌的重庆模式。其中包含三层核心理念:人文理念、英雄理念与独剧理念。同时大力开展广大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言活动,使党员铭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广大党员干部时刻铭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与党的性质、宗旨相违背中不断进步。加强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为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价值取向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意识形态环境。
执政理念的价值取向问题实质上就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活动的主体,这是重庆模式最为显著的特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重庆模式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它不仅是价值选择的出发点与价值创造的目的,更是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是重庆模式的核心价值取向。“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利益,才是好东西。”[3]864-865“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9]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4]1096“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价值取向,不仅来自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指导,而且具有来自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建构一种进步的全国乃至全球政治伦理观,向全国和全世界清楚地表达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价值取向,彰显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重庆实践进程中的一系列举措,如重庆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努力将重庆打造成为“一座包括政治、经济、政府体制、城乡统筹、执政基础全方位创新探索的城市”、“一座以关注民生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的城市”、“一座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关注市民幸福的城市”、“一座倡导‘唱读讲传’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的城市”、“一座打黑除恶关注弱势群体具有公平正义感的城市”、“一座森林、畅通、平安、健康、宜居的城市”、“一座建设内陆大开放战略高地勇于创新的城市”等,都是切实践行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没有这一系列的举措,重庆人民的全面发展将失去根本性动力与现实性基础。“以人为本”不仅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抉择,更是基于重庆在双重转型社会背景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的正确判断。重庆实践向世人再次论证了社会主义“以人为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所宣扬的抽象人性论的‘以人为本’,其具有现实性基础,“以人为本”并不仅仅作为停留在嘴边的口号而存在,而是作为纯正的人心的竞争力加以体现。
“以人为本”仍将作为今天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一轮又一轮的循环中将社会与生活推向更高更深的层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人为本”的进步之处就在于明确了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始终以“以民为本”为指引看待发展中的切身利益,并非从一己的角度,将其停留在主观的臆想之中。践行以人为本就要打破官僚主义放下身段做到“俯首甘为孺子牛”,打破传统观念、切实体会人民群众的冷暖,用心体察民间疾苦。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得民心,这样的党与政府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够持久兴旺。“以人为本”是一个永无穷尽的命题,伴随社会实践的不断向前推进,它的内涵会不断得到充实与提升。在践行“以人为本”的道路上,没有哪一个具体的个体具有终极优势,每个个体都将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也只有沿着这条路线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才具有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中华民族才会真正实现伟大复兴。重庆实践进程中,重庆切实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2010年初,尼泊尔驻华大使卡基到重庆调研后感慨:“一个贫困潦倒的人是没有尊严的,而重庆实践是一种体现人的尊严增长新模式。我在重庆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努力为人民服务,在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在于民生的不断改善、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社会的稳定团结、人民幸福感的不断增强等,来自于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守。“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级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5]364江泽民指出:“把关注民生作为党长期执政的基石”。胡锦涛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2010年两会报告上,温家宝总理更是直接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让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人民之所以要有首领,乃是为了保卫自己的自由,而不是为了使自己受奴役,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同时也是全部政治法的基本准则。”[10]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伴随社会的高速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不再存在剥削与压迫,国家作为阶级存在的工具必将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必将走向消亡,“人民”也必将失去其政治意义而完全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源于所有制结构与阶层结构的复杂化与复杂的国际局势的影响,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也必然会存在具体利益上的冲突。社会主义政党与政府工作,都应该将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兼顾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呼声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将最大努力去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作为最为重要的基点。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为重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党与国家的一切工作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做到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根本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两大基本观点,一是生产力观点,另一个是群众观点。生产力观点揭示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决定性因素;群众观点揭示了人们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最为根本的动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非常恶劣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成功,源于它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与支持。马克思主义宣扬“解放全人类”,不是说共产党或社会主义党与国家的某个英雄人物“恩赐”给人民什么,而是作为人民中间比较先进的一部分,去启发、引导、带领人民为自身的解放而斗争。真正能够解放人民的还是人民自身,世上没有救世主,能够解放人民的还是人民自己。
我们的党已经从一个领导全国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政党,转变成为一个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政党;已经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实行计划经济领导国家建设的政党,转变为一个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条件与执政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也就必然促使党的指针理念要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坚定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哲学依据的自觉性与坚定性,进而为马克主义中国化奠定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在执政理念的创新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才是真正的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也必将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就能够无敌于天下。”[3]210中共重庆市委党校课题组将重庆模式归纳为“1+5”结构系统。“1”是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奉行改革、开放、创新并举方法和原则,坚持从重庆实际出发,围绕民生改善探索又好又快发的发展道路”这一总的思想;“5”是指在经济、政治、政府体制、城乡统筹、执政基础等五大领域和环节展开的创新探索,取得了突出成绩,探索到基本规律。从其结构系统中我们不难发现,重庆实践与科学发展观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一致性,实现了由传统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的伟大转变,是马克主义中国化在社会转型期新的进展与探索,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路。重庆在改革创新中立于不败之地最为根本的法宝,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坚守住“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价值取向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价值取向,就把住了社会历史前进方向发展的命脉,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必将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在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必将一往无前;偏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价值取向,就偏离了历史进程正确的方向,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也必将会被历史淘汰出局。重庆模式执政理念的创新充实中,要想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不动摇就是最为根本的法宝。
“‘以人为本’简单地说就是政府管理是一种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成全人、发展人的管理模式。政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人,一切要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11]“它的政治职能是为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职能是为了人民服务,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12]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做到将社会主义政治远景与现实进程统一起来。重庆实践最为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脚踏实地做到将维护好现实中老百姓的利益,作为实现社会主义政治远景的基础,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民生促经济,以经济保民生,以经济发展为民谋幸福,以人民幸福保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就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实施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重庆践行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政治观的当代新的解读。切实论证了不仅共产主义的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本身也就包含着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本身就是人的素质、能力与主体性不断提高、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同私有观念为核心的传统观念相决裂和自我观念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2-27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3]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2.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6]王永恒.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2.
[7]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07-02(1).
[8]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0年重大咨政课题组.重庆实践:民生导向的科学发展之路[J].探索,2011(2):35.
[9]毛泽东.毛泽东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10]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32.
[11]何植民,李彦娅.以人为本:新时期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价值取向[J].理论前沿,2006(1):46.
[12]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
“People-Oriented”:the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Governing Idea of Chongqing Practice
SHI Ru-biao
(School of Politics&Public Affair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Law,Chongqing 401120,China)
With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people-oriented”as the theoretical basis,and the accomplishments of Chongqing practice as the proof,this papers analyzed the innovation and enrichment of the governing idea of Chongqing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its value orientation.The paper tentatively explaine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hongqing practice and held that the enrichment and innovation of Chongqing practice should be firmly related to the idea of being“people-oriented”.
people-oriented;Chongqing practice;governing idea;value orientation
A81
A
1674-8425(2012)02-0049-08
2011-10-16
石儒标(1982—),男,山东聊城人,硕士,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 邝坦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