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运华
(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
广东地方高校学生创业意识调查
李运华
(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
以广东7所地方高校1 153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大学生创业意识特征。结果表明: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总体水平较高;大学专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各下属因子水平有较大影响作用;随年级升高,大学生创业意识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创业意识特征找准着力点,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
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较迟,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出现较多的研究。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在北京召开的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率仅为1%至2%,创业成功率只有0.01%,几乎等于零[1]。近十年的时间里,大学生的创业比例几乎没有提高[2],大学毕业生创业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20%~30%。
创业意识对大学生创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能否进行创业的精神支柱,是学生敢不敢创业的关键[2]。创业意识(enterprise consciousness),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包括创业的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和创业世界观等心理因素[3]。李志等人对创业意识的内涵和结构作了较深入的研究,认为创业意识由创业情感意识、创业需要和动机意识、创业价值意识、创业风险意识和创业素质意识等5个因素组成[4]。
目前国内创业意识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外部特征及客观环境,包括创业意识现状、影响创业意识的政府和社会及家庭因素、学校创业教育等方面。屈炜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今的大学生虽有一定的创业意识,但是缺乏主动创业意识[5]。黄彬认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被动接受”、“认识片面”、“行动盲目”[6]。研究界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内在特征研究较少,如果我们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内在特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让他们勇敢参加到创业浪潮中,实现创业梦想。本研究采用量表研究方法,探究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内在结构特征,力求揭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内在规律。
从广东省高校中抽取7所地方院校。分别代表粤东地区(韩山师范学院、嘉应大学)、粤西地区(湛江师范学院、茂名学院)、粤北地区(韶关学院)和珠三角地区(五邑大学、惠州大学)。采用年级分层随机抽样,发放量表1 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 153份,有效回收率是92.24%,其中大一323份(28%),大二265份(23%),大三311份(27%),大四254份(22%)。
采用李志等人编制的《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问卷》[4],量表由5个下属因子组成:(1)创业情感意识,反映大学生的创业激情;(2)创业需要和动机意识,反映大学生的创业动机;(3)创业价值意识,反映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认同;(4)创业风险意识,反映大学生的创业风险认识;(5)创业素质意识,反映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心理支持需求。以上各因子分别对应有6、4、4、3、4个项目,共21个项目,量表的KMO=0.891,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7 016.608,P<0.001,表明样本适合进行因素分析,Cronbach系数为0.92,5个因子的Cronbach系数分别为 0.80、0.74、0.70、0.86、0.68。问卷采用Likert5点自评方式,要求调查对象选择项目中能描述自己实际想法的,程度从1(很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的评定,得分越高,表示大学生创业意识水平越高。
在各校选取一个成绩好、责任心强的四年级本科生,通过网络培训成为主试,要求他们利用各班晚自习课,采用相同的程序和方法,在教室个别施测,当场收回量表。测试时间为20分钟。
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技术进行统计分析。
对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及下属各因子得分进行统计,并作比较检验,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总体得分均值为4.22,属于“比较符合”水平,说明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总体水平较高。表1中d是研究中的效果量数,d=0.2(效果小);d=0.5(效果中);d=0.8(效果大)[4]。对大学生创业意识下属各因子均值作单样本检验,结果发现:情感意识、价值意识、风险意识和素质意识得分均值与大学生创业意识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大学生创业意识中的情感意识和价值意识得分较低、风险意识和素质意识得分较高,说明大学生创业意识中的情感意识和价值意识水平较低、风险意识和素质意识水平较高。
为了考察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影响,以师范生为较少接受创业教育作代表,因为他们直接以教师职业为目标,接受更多的是有关教师的教育;以非师范专业为较多接受创业教育作代表,因为他们职业定位较为模糊,接受的教育较多涉及创业知识技能。
从表2可以看出,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创业意识及下属情感意识、需要和动机意识、价值意识、素质意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师范生的创业意识及下属情感意识、需要和动机意识、价值意识得分比非师范生低,师范生的素质意识得分比非师范生高。说明师范生的创业意识及下属情感意识、需要和动机意识、价值意识水平比非师范生低,师范生的素质意识水平比非师范生高。
为了研究从入学到毕业大学生创业意识水平的发展特征,对各年级大学生创业意识及下属各因子的得分作统计,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各年级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及下属各因子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创业意识及下属情感意识得分比大四高,大一、大二、大四学生的需要和动机意识得分比大三低,大一、大四学生的价值意识和风险意识得分比大三、大四低,素质意识得分大二、大三学生较高而大四学生较低。说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创业意识及下属情感意识水平比大四高,大一、大二、大四学生的需要和动机意识水平比大三低,大一、大四学生的价值意识和风险意识水平比大三、大四低,素质意识水平大二、大三学生较高而大四学生较低。
表1 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与下属各因子均值及比较检验(N=1 153)
表2 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创业意识及下属各因子的均值比较
表3 各年级大学生创业意识及下属各因子的均值比较
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总体水平较高,这与大多数人的研究结果一致[5,7]。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水平较高,但毕业后真正自主创业的人却很少,据统计,2007届大陆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1.2%,2008届为1.0%,2009届为1.2%[2]。这可能与我国的自主创业环境、父母对子女的就业观、学校创业教育等有关。
在创业意识下属各因子中,情感意识和价值意识水平较低。进一步统计显示,在情感意识中,“一想到创业,我激情澎湃”、“创业会给我无穷乐趣”、“创业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选择“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的大学生分别有12%、9.5%、9.1%。说明有一部分大学生基本没有创业激情、创业愿望和创业理想,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毕业后的创业决择。在价值意识中,“创业能造福他人”、“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措施”、“创业是改善自身生活质量与品质的有效方式”选择“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的大学生分别有15.2%、11.7%、11.8%,说明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创业价值观。
大学生的风险意识和素质意识水平较高。在风险意识中,“创业存在技术、管理等风险”、“创业存在机会、环境等风险”、“创业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选择“比较符合、完全符合”的大学生分别有90.9%、93%、95.7%,说明大学生对创业风险有足够的认识,几乎一致认为“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对创业的前景不敢有乐观的估计,过高的风险意识和中国人不喜欢冒险的个性,可能是最终导致大学生不敢实施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在素质意识中,“创业需要勇气、决心和耐心”、“创业需要持久保持激情”、“创业需要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和“创业需要灵活运用知识”选择“比较符合、完全符合”的大学生分别有90.0%、93.9%、97.0%、97.4%,说明大学生认为创业需要的较高素质和条件,几乎一致赞同创业需要“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和“灵活运用知识”,这说明大学生创业所担忧的是家人的态度及大学所学的知识是否够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足够的创业知识储备是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主要心理支撑。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广东地方高校大学生虽然有较高的创业意识,但这并无助于进行大学生创业实践。在他们的创业意识中,创业激情不足、创业理想缺乏,对创业风险、创业素质条件评估过高,可能是造成他们毕业后不敢实施创业的主要原因。所以高校在创业教育中,要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情感,引导学生树立创业理想,正确评估和对待创业风险及创业条件,鼓励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的创业冒险。
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创业意识及下属情感意识、需要和动机意识、价值意识、素质意识水平有显著差异。其中,非师范生创业意识及下属情感意识、需要和动机意识、价值意识水平比师范生高,师范生的创业素质意识水平比非师范生高,说明大学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识水平高低有较大的影响作用。王杜春等人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对创业知识储备表示担忧[8],创业知识技能储备制约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水平。非师范类的学生是学习经济、会计、管理等财经类知识,或电子信息、通讯工程等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他们在校较多学习和掌握社会经济类知识或某一领域的技术,社会实践所涉及的领域较多,因而他们有较丰富的创业知识储备及经验。师范生学习内容基本是教师教育的有关知识技能,参与的社会实践主要是教育教学实践,造成了他们相对较低的创业情感意识、较弱的创业需要和动机等。师范生较清楚教育家的成功过程,但未必了解企业家的创业过程,因而会认为创业成功需要较高的素质和条件。
很明显,学校的专业教育及学生的就业定位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意识水平的高低,如果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能掌握更多的创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形成创业所需的一些基本能力,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就业定位灵活一点,他们的创业意识水平就会更高,因此,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现在很多高校在学生毕业前,往往在大四,才进行创业教育培养,这很不合适,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前置到大一。
从大一到大四,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及下属各因子水平有显著差异。其中,大一到大三学生的创业意识及下属情感意识处于较高水平,大四却较低;大学生的创业需要和动机意识、价值意识水平,从大一到大三不断升高,大四下降到整个大学期间的最低点。说明大一到大三,大学生有较强的创业激情,且创业需要和创业动机不断得到强化,创业价值观也不断提升,但在大四要走向社会、面向社会时,创业激情却没有了,只能屈服于社会现实,降低创业抱负。大学生的风险意识、素质意识水平,两头低中间高,但大一到大四的风险意识、素质意识最低得分是4.34,水平还是很高。大一学生的风险意识、素质意识水平相对较低,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相对不怕创业风险和创业困难,大四学生的风险意识、素质意识水平相对较低,是由于经过几年的大学学习,对创业有更清楚的了解,相对不过高估计创业风险和创业困难。
大四学生的创业激情、创业需要和动机、创业价值水平最低,这可能是高校创业教育的软肋,也是创业教育的着力点,赵东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着力点是“渴望成功的冲动与欲望、开拓进取的勇气胆略”等[9]。在高校的创业教育中,毕业前要强化创业激情、创业需要和动机、创业价值的教育,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创业实践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1]罗咏辉,刘露,董春燕.西部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及其现实性调查分析[J].学理论,2010(19):129.
[2]严毛新.政府推动型创业教育: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程及成因[J].中国高教研究,2011(3):47.
[3]彭刚.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87.
[4]李志,李雪峰,万凤艳.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问卷的初步编制[J].心理学探新,2010(1):85.
[5]屈炜,沈嘉.西部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J].青年研究,2003(7):9.
[6]黄彬.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初探[J].黑河学刊,2010(6):142-143.
[7]高志慧.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调查研究[J].科学时代,2009(2):138-139.
[8]王杜春.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状况调查与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7.
[9]赵东.高校创业教育前导性的着力点——创业意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4):47.
A Study on the Enterprise Consciousness of Undergraduates in Guangdong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ir Education
LI Yun-hua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Jiaying College,Meizhou 514015,China)
To investigate the enterprise consciousness of undergraduate in Guangdong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ir education,a total of 1153 students from 7 local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were measured with Questionnaires of the Enterprise Consciousness of Undergraduat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neral level of the enterprise consciousness of undergraduates in Guangdong local universities is higher and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can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this consciousness.To a certain degree,the enterprise consciousness varies with the rising grade.So universities should educate their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enterprise consciousness.
Guangdong local universities;university student;enterprise consciousness
G645
A
1674-8425(2012)02-0110-05
2011-09-04
梅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嘉应学院人文社科项目(2011SKY07)。
李运华(1963—),男,广东五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责任编辑 魏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