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君,田喜洲
(重庆工商大学 a.经济贸易学院;b.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大开发背景下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度分析
李丽君a,田喜洲b
(重庆工商大学 a.经济贸易学院;b.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通过空间基尼系数、行业集中度和区位熵对我国西部12个省份20个制造行业的产业集聚度进行了测评。测评结果表明: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总体水平较低;12个省份之间产业集聚水平差距较大;西部地区基本局限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由历史因素重点投入的行业,不过部分技术密集型行业在西部地区正在兴起。为此提出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促进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
西部地区;制造业;产业集聚度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相关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集合。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企业、地区、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产业集聚以其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知识外溢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成为了企业、地区、国家提升竞争力、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手段。2001年,中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西部地区的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但相对产业集聚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现象较少或者说产业集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然而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特有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和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为发展西部地区经济,使我国东西部经济均衡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所以研究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产业集聚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可追溯到新古典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马歇尔(1920)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集聚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机理,之后的新经济地理学家克鲁格曼(1991)把马歇尔关于产业集聚产生的三个原因归纳为劳动市场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的成长和技术外溢,马歇尔提出的三因素成为产业集聚理论发展的理论基础。自马歇尔提出产业集聚以来,一些经济学者和经济地理学者就从不同视角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研究。先有阿尔弗雷德·韦伯(1939)的工业区位理论,后有20世纪90年代,保罗·克鲁格曼(1991)的中心—外围的模型[1],相同时间迈克尔·波特(1990)提出了产业集群概念,之后波特(1995)又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2]。在西方产业集聚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对我国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例如梁琦(2004)运用空间基尼系数计算了我国工业的24个行业1994、1996、2000年的区位基尼系数,以及我国制造业171个行业2001年的区位基尼系数,并计算了这些行业的主要分布区域[3]。罗勇和曹丽莉(2005)利用Ellision和Glaeser(1997)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和行业集中度对我国20个制造业1993—200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集聚程度的提高是我国制造业主要的变动方向和发展趋势[4]。徐康宁、冯春虎(2003)[5],贺灿飞、谢秀珍(2006)运用产业集聚度测量方法对全国制造业的地区集中程度进行测算研究[6]。王子龙等(2006)利用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和行业集中度对中国高技术产业1994—2003年集聚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时限内除医药制造业存在着下降趋势以外,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的提高[7]。沈沁、唐根年(2009)以劳动密集型行业——纺织业为例,对全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空间集聚程度与集聚效益的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纺织业整体空间集聚与集聚效益间存在均衡关系,并具有双向因果关系特征[8]。梁琦博士(2003)利用空间基尼系数对全国工业24个行业的地域分布进行了研究,赵娟(2006)对广东和浙江制造业产业集聚进行了比较分析,吕梦荣(2008)对浙江制造业产业集聚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进行了研究,齐华东、史建军、赵飞(2009)对东北三省的制造业产业集中度进行了实证分析[9]。
由以上文献得出,目前国内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国范围和一些集聚程度较高的行业,对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研究较少,所以本文以西部地区产业集聚为研究对象,在对西部12省份产业集聚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对策,以优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提升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
通过以上文献分析及现有产业集聚度测定方法研究可知:空间基尼系数、行业集中度和区位熵是目前测评产业集聚水平最普遍的三种方法,所以本文选取这三种方法来测度产业集聚水平[10-11]。
Lorenz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时创立了揭示社会分配平均程度的洛伦兹曲线。Gini依据洛伦兹曲线提出计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统计指标——基尼系数。Krugman(1991)运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测定行业在区域间分配均衡程度时提出空间基尼系数。空间基尼系数是一个衡量产业空间分布均衡性的指标,主要考察某个产业i的空间分布与整个工业的空间分布的匹配情况。其公式为:
其中,G为基尼系数,si是i地区某产业指标(工业总产值、就业人数等)占全国该产业总指标的比重,xi是该地区经济指标占全国指标的比重。空间基尼系数越接近于0,说明该产业的空间分布与整个工业的空间分布相匹配,产业集聚程度越低;空间基尼系数越接近于1,说明该产业的空间分布与整个工业空间分布不一致,其产业可能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地区,即该产业集聚程度越高。本文通过空间基尼系数的测定考察西部地区整体产业集聚水平和发展趋势。
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n of industry简称CRn)是用规模最大的几个地区有关数值(工业生产总值、产品销售额、就业人数等)占整个西部行业的份额来度量。计算公式为:
其中,CRn代表X产业中规模最大的n个地区的市场集中度,Xi代表X产业中i地区的相关指标。在众多测度产业集聚水平的方法中,行业集中度是最简单、最常用的计算指标,能够形象地反映产业市场集中水平。在本文中取n=4,测度市场规模最大前4个省份的市场集中度。
区位熵(Location Quotient简称LQ)又称地区专业化指数,用来判别产业集聚存在的可能性,测度一个地区生产结构中某个产业与全国水平相比所具有的相对优势。某产业i的LQ系数计算公式为: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产业集聚也在向第三产业发展,但就目前总体来说产业集聚主要发生在第二产业里,其中制造业是产业集聚最明显的产业,所以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0个制造行业。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真实性,选取2001、2003、2006、2008 年4 年的数据对西部 12省份具有代表性的20个制造业行业进行了产业集聚度的计算。
本文所采用的样本数据均来自于各年的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在空间基尼系数、行业集中度和区位熵进行计算时所选用的有关经济指标具有多种选择性,为保证分析结果一致性,均选用工业总产值作为唯一选用指标,且每年工业产值的计算均以规模以上企业当年价格为统计标准。
对西部12省份产业集聚度的测定主要通过空间基尼系数、行业集中度CR4和区位熵三种测定方法,选取 2001、2003、2006、2008 四年的数据,利用MATLAB 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以下研究结果。
20个制造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的结果见表1(其中空间基尼系数是主要考察对象,行业集中度作为辅助分析数据)。
从表1得出结论:
(1)总的来看西部地区20个制造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都比较低,这说明西部地区制造业的集聚程度较低,集约化水平不高。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优惠政策支持下获得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较而言,西部地区除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自然资源而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外,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而发展的产业少之又少。所以历史的原因造成了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程度普遍较低。2001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实施一些倾斜性政策,部分资金、技术、人才资源进入西部地区,对西部制造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要改变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产业发展较落后的现状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西部地区制造业的空间基尼系数普遍较低。
(2)从空间基尼系数变化趋势来看,20个制造业中有13个行业有上升的趋势,7个行业有所下降,而从2001—2008年的行业集中度CR4变化趋势来看,20个制造业中有14个行业有上升趋势,5个行业有所下降,1个行业几乎没有变化,空间基尼系数和行业集中度CR4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来说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趋势在不断加强。在上升的行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是金属制品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这是随着新技术的引进,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兴起和发展。在有下降趋势的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化工及炼焦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下降趋势最大,这是因为随着资源的不断消耗,资源密集型产业将失去自身优势,产业集聚度下降。
(3)以2008年空间基尼系数为标准,排名前五位的行业有:烟草加工业(空间基尼系数最高,为0.277 1),其次是化学纤维制造业(空间基尼系数为0.157 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排名第三(空间基尼系数为0.136 8),再者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空间基尼系数为0.125 6),石油化工及炼焦业排名第五(空间基尼系数为0.117 1)。这表明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度相对较高的产业基本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如烟草加工业和由历史原因而重点投入的产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由行业集中度的计算结果也能说明这一点,排名前五的行业的CR4值都在0.80以上。另外,行业集中度CR4计算结果表明前4个省份所生产的行业总产值占整个行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都在0.7以上,说明4个省份的产业规模占总产业规模比较大,说明了在西部地区内部产业发展存在着不均衡。
表1 西部20个制造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和CR4
根据2008年西部12省、市、自治区20个制造业区位熵计算结果,得出2008年西部地区20个制造业区位熵大于1的省份,见表2。
其区位熵计算结果表明,各地区的优势产业基本属于地区能源密集型产业、由历史因素重点投入发展的产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与空间基尼系数、行业集中度计算的分析结果一致。譬如云南的烟草加工业的区位熵6.66,西藏的医药制造业的区位熵5.93,重庆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区位熵4.44,重庆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的区位熵3.00。同时由表2可知在西部12省份中,每个省份都具产业集聚相对发达的产业;从地区来看,四川、重庆、陕西三地产业集聚相对发达,在表2中出现次数最多;从产业来看,只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6个省份的区位熵都大于1,其余的行业都只出现在很少几个地区。
表2 2008年西部地区20个制造业的区位熵大于1的省份
通过以上结论分析,针对西部地区20个制造行业的产业集聚现状,提出以下促进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以提高区域竞争力。
我国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就产业集聚发展程度而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聚程度已几乎趋于饱和,而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才刚刚起步,且局限于传统型产业[12]。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东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不同,所以积极改善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成为发展西部产业集聚的主要手段。一方面,加大投入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集聚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集聚提供基础条件。而西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着差距,从目前现状来看,西藏、甘肃、宁夏、青海四省应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投入,以完善自身投资环境。另一方面,完善政府配套措施,为产业集聚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正是改革开放制度的实施、四大经济特区的成立和市场化制度的先行实施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东部经济才有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改革和市场化较东部地区滞后,再加上各种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主义行为较严重,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和地区间流动受各种壁垒阻碍,不仅西部与东部地区生产要素流动困难,在西部12省份之间产业集聚差距也明显较大,所以西部12省份应形成一个整体,省份之间应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保障生产要素能在12省份之间流动无障碍,同时促进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生产要素流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等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发展是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然而对于西部已有的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其竞争优势还不是很突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乃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生产技术、产品品种、单位物质消耗等方面,所以有必要利用先进、高新的技术来推动传统产业发展,实现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在传统产业得到提升之后,再进一步发展相关产业,扩大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带动配套产业的发展。例如,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云南、贵州的烟草加工业、西藏医药制造业、新疆的石油化工及炼焦业等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形成更多的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的企业,借助进一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从而扩展更大的产业集聚空间,达到西部地区均衡发展。
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基本属于传统的产业集聚。随着产业集聚的演进,资源消耗、劳动力转移和同质竞争将使这些传统产业集聚将失去竞争优势。低投入、低耗能、低排放、高效率的产业集聚将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西部地区应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人才发展新型产业集聚。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聚较发达,高科技产业集聚普遍存在,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可以借鉴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和创新型产业集聚,带动整个西部产业的发展。例如,在西部12省中,重庆、四川、陕西的产业集聚发展相对较快,随着成渝经济区的发展和西三角经济区的初步形成,这3省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重庆、四川、陕西应借助发展的历史机遇,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和创新型产业集聚,以局部带动整体,从而实现整个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发展。
[1]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源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刘乃全.产业聚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梁琦.中国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兼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J].统计研究,2003(9):21-25.
[4]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8):105-115.
[5]徐康宁,冯春虎.中国制造业地区性集中程度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37-42.
[6]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2):212-222.
[7]王子龙,谭清美,徐萧笛.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10):706-714.
[8]沈沁,唐根年.基于Granger检验的产业集聚与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关系实证研究[J].现代经济,2009(10):124-126.
[9]齐华东,史建军,赵飞.东北三省制造业产业地理集中度实证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13.
[10]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11):P64-66.
[11]刘春霞.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2006(9):742-747.
[12]张峰.基于分工的产业升级理论与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n Western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egree Based on Western China Development
LI Li-juna,TIAN Xi-zhoub
(a.School of Economic and trade;b.Research Center of the Economy of the upper of Yangtze River,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The paper measures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twenty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from 2001-2008 in western twelve provinces by means of the space gini coefficient index,concentration ration of industry index,and location quotient index.The 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as a whole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wester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low.The industries with higher agglomeration degree are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labor intensive industry,resources intensive industry and prioritized industry because of history factors.Some technology intensive industries are on the upsurge;the gap of the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western twelve provinces is large.Lastly,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develop wester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western China;manufacturing industries;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F127
A
1674-8425(2012)02-0011-06
2011-10-14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090722)。
李丽君(1985—),女,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田喜洲(1968—),男,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
(责任编辑 邝坦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