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醉花阴》互文性研究

2012-08-15 00:53
关键词:醉花互文性李清照

房 霞

(临沂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临沂 276000)

李清照《醉花阴》互文性研究

房 霞

(临沂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临沂 276000)

《醉花阴》作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在历史、文化、文本以及写作技巧方面具有明显的互文性特点,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文学继承意识与高超的创新能力,不仅是古代文学继承与创新的典范,而且对现代文学批评与创作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互文性;李清照;《醉花阴》;文本;文学继承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被后人辑为《濑玉词》,共收集词作59首,虽数量不多,但可称篇篇玉润,字字珠玑。李调元赞曰:“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斑”(《雨村诗话》);陈延焯则谓:“风神气格,冠绝一时”,“笔致绝佳,余韵优胜”(《云韶集》);王士祯则推举李清照为“婉约之宗”(《花草蒙拾》)。从历代文人学士对李清照的高度评价和赞赏中,可见她的诗词具有的极高美学价值。本文从历史、文化、风格、技巧四个方面解读她的代表作之一《醉花阴》的互文性,了解诗人如何通过文学继承与创新,展现她对于人生、社会以及自我的洞察,以此道出清照词“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1]102的佳处妙境。

一、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理论出自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她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对其他文本的援引而构成的‘镶嵌图案’,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2]146。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它以前文本的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或者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吸收或转化中形成的。所有文本,无一不通过照应、替代、引用、参考、暗示、用典、模仿、戏拟、重写、抄袭等方式与以前的文本、语言、代码、文化、思想和思维互文,即文学文本挟带着它自身的文化传统贯穿了各个时代,带有历史上不同文献、不同作家的痕迹,“互文性同样也是篇章的基本特征之一”[3]34。互文性作为文学欣赏中文本阐释的一个全方位动态思维方式与策略,几乎可以囊括古往今来所有的文学批评方法与理论,既为文本阐释找到了历时与共时的多维度阐释的通道,又带给当代文学批评与欣赏无限福祉,为原本进入凝滞状态的当代文学批评开辟了无限广阔之路。

二、《醉花阴》的互文性

《醉花阴》是李清照诗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诗人最高创作成就的体现。以其“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语横绝古今词苑,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利用互文性理论对《醉花阴》进行文学鉴赏,可以独辟蹊径,体会该词独特的境界。

(一)暗示——历史互文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会受所处时代的影响,反映作者所处那个时代的生活、社会、政治、文化等等。互文理论将作者所处的时代,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状况也列入文本的范畴,因此任何文学作品与所处的时代都能构成互文关系,《醉花阴》也不例外。

公元1101年,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8岁的李清照和21岁的赵明诚结婚,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别后,某一年的重阳时节,她写了《醉花阴》这首词寄给赵明诚。伊世珍《嫏嬛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不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阙,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徳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4]104这段佳话,表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语的绝妙和《醉花阴》词的高超。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丈夫的深情与眷爱,衣带渐宽终不悔,人瘦花残。在交通落后的遥远时代,夫妻亲友之间的离别总是那么沉重与伤情。身处信息时代的人们,恐怕是难以理解这种痛苦与无奈的。

(二)铺陈——文化互文性

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非一概要反映划时代意义的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有些则是通过生活中的琐事凡物来表达自己内心一种真实的情感。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总是通过细致的景物描述来抒情表意,即“一切景语皆情语”[1]98。研究文本与周围环境的互文性,即与文化习俗生活的互文性,更容易体察文本作者的真实意图与情愫。

起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中的“瑞脑”与“金兽”,前者为一种熏香,后者为兽形的香炉。次三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中的“玉枕”与“纱厨”应为瓷质的枕头和沙质的帘子。此四种物品应是作者那个时代士大夫家庭女子闺房常用的物品,非一般人能够享用。如此精致的物品,反映了诗人身份的高贵与情致的高雅。这种高贵与高雅却反衬出诗人的孤寂与落寞,曲高和寡,丈夫不在身边,何等痛彻心扉的孤独与无奈。

“佳节又重阳”中的佳节即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此节有朋友约会、亲人团聚、登高插茱萸、把酒赏菊等习俗。“《武林旧事》载:‘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内人乐部,亦也随花赏,如前赏花例,‘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萸簪菊,……’”[4]105。无论是宫中还是民间,节日活动都丰富多彩,籍此可以看出宋代重阳节的隆重以及为人们所重视的程度,等同于元宵节。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对于敏感的女诗人亦如此。李清照与赵明诚情爱笃深,这种离情别绪,在本应是团圆的节日,会陡然倍增,因此也更体现诗人内心的凄凉与苦闷。

重阳节佩茱萸赏菊簪菊的习俗历史悠久,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唐人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宋人在重阳节赏菊更是盛况空前。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4]106。中原大地的秋天万花凋零,只有菊花香气氛氲,凌霜不败,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深受人们喜爱。宋代男女都簪菊,用以祛病驱邪。《红楼梦》咏菊诗十二首中第九首为蕉下客探春的《簪菊》:“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5]409可见清代依然保留有重阳节簪菊的习俗。现在的北京人,重阳节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在如此重要的节日,花事如此繁盛的京都,词人独自一人品尝那份孤寂,看到人们发际枯萎的菊花,诗人自然脱口而出“人比黄花瘦”,人比菊花还要消瘦可怜。节日的喧嚣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在极度不协调中荡气回肠。

(三)化用——文本互文性

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改编,即“无一字无来处”(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诗歌文本并非凭空臆造的,而是诗人在学习研究大量文学文本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因此严格意义上的文本互文性,应是对前人文学作品的继承创新。李清照《醉花阴》中,他人的痕迹处处可寻,自己创新的警句比比皆是,熠熠生辉。

起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重阳时节浓重的乌云,蒙蒙的薄雾,漫天的秋思,此时此景,诗人深闺独坐,无事值得自己静心凝气去做,只有思念。无聊的时光是寂寞难捱的,于是诗人便点燃香炉的瑞脑香,幽闺香雾缭绕,然而竟然还不奏效,瑞脑已在香炉里燃尽,“薄雾浓云”出自中山王《文木赋》“奔电屯云,浓雾薄雰”。

陶渊明《饮酒》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东边的篱笆旁采摘菊花,不自觉抬头看了南山。山上的景物到了黄昏就更加美好,鸟儿相亲相爱地飞回栖息的地方。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云:“……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东野在好友家里,开窗面对着场院,手持酒杯畅谈着丰收的好年景,并约定再过重阳节的时候,还来一道观赏菊花。易安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是参照陶孟二人的诗句重新组建的。黄昏后,诗人在东篱边饮酒,鸟儿已经成双成对地飞回家了,而心爱的人却至今未归,诗人的庭帏空待,竟然那么无望,那么令人神伤。

“有暗香盈袖”出自《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抓住奇树的枝条,折下盛开的花朵,赠给我思念的人。芬芳气息充满袖襟间,路途遥远,却无法寄给你。此花没有什么贵重的地方,只因为离别久了,想借助这花将我的怀念之情传达于你。“有暗香盈袖”即隐括该诗之意。诗人面对眼前盛开的菊花,袖襟充满的花香,可是“花间一壶酒,对饮无相亲”,折取这寄托相思之情的菊花,可是没有办法寄给远方的爱人。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要假装说不悲伤不凄凉,萧瑟的秋风吹动帘栊,人比寒秋中的菊花还要瘦啊。“莫道不消魂”此句由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脱化而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诗人此时真可谓是“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句承袭“人与绿杨俱瘦”,但是易安设想新奇,前朝古人,后倾来者,“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不过更有“言之未尽,余音缭绕”,值得读者品味千番,不忍释卷。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也是文学艺术获得独创性的根本。易安有本身特殊的生活经历与另类的感受,把古人的诗句进行改造,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溶于一炉,炼铸出警句奇语,焕发出奇特魅力,“人比黄花瘦”就有青出于蓝之妙。“又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句由宋初诗人郑文宝《竹枝词》中‘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化用而来。易安《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则由范仲淹《御街行》中‘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出。”[4]106

易安善于继承学习前人传统,但能跳出前人窠臼,不袭陈言。点石成金,化用前人诗句,如羚羊挂角,不留一丝痕迹,浑如天成,是李清照文学创作的特色之一[6]。她匠心独运,无一字没有来处,但字字却是从心底喷发而出,赤子之心可鉴。诗人绝妙高超的互文艺术技巧,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四)模仿——技巧互文性

文学的继承性,即文本的互文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为对前人或他人写作技巧与行文组织模式的模仿。比如中国古代诗歌六义中的赋比兴,作为文学创作手法,在《诗经》中屡屡使用,后继诗人在创作中从未脱此窠臼,虽然不乏新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句含蓄幽深,气势绝伦,如茫茫诗海的白帆,无时不感发读者无尽的遐想,引导后继诗人前行。

《醉花阴》开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诗人用颇具艺术魅力的笔墨,渲染了凄凉抑郁的气氛,既是环境的铺陈——景语,也是诗人情感的流露。李璟《浣溪沙》开头“菡萏香销翠叶残”、李白《菩萨蛮》起句的“平林漠漠烟如织”等皆采用兴的手法写起。谢榛认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上述诸词的开头,皆如凤鸣鹤唳,响彻全篇,余音不绝,诗人的意绪贯穿始终。“元齐梦符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4]106所谓“凤头”,就是形象化、引人入胜的开头。上述诸词的开头,俊秀玲珑,精巧特绝。“薄雾浓云”的起句,正是“凤头”,开全篇绝响。

据此,李清照、李璟与李白三人都应熟读《诗经》,仿拟《蒹葭》的兴的技法纯熟,非一般人所能够达到的。

三、结语

李清照《醉花阴》写于与丈夫赵明诚别后,表达了诗人无尽的相思之情。从诗的互文性特征可以看出,李清照旁征博引,化用前人的诗句于无痕中,利用兴的写作技巧,在继承诗歌传统的基础上,匠心独运,“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另一个极致。

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文本互文性,绝非简单的文字无序镶嵌,而是将社会、生活、自然、前人文本以及前人文本的组织写作技巧,有选择地纳入自己的文本中,成为自己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这种选择与组织能力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天赋与文学修养,“‘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文学之事,此二者不可缺一”[1]144。内在的天赋与外在的修养是一个大诗人所必需的条件,因此,优秀文本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为有天赋的人,否则绝无可能。文学评论中的作者死亡论与互文性不可知论,都忽视了文本产生的必要条件,在应用这些理论进行文学批评时,应避开它们的局限性,跳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尴尬。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2]Kristeva J,Semeiotike.Recherches pour unesémanalyse.[M].Paris:Seuil,1969.

[3]Beaugrande,Robert,Wolfgang Dressler.Introduction to TextLinguistics[M].Long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1.

[4]刘瑜.漱玉词欣赏[M].济南:济南出版社,1988.

[5]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409.

[6]付骁.论李清照词的表情美和意蕴美的生成机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

Intertextual Research into Li Qingzhao’s Poem“Zui Hua Yin”

FANG Xi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Linyi University,Linyi 276000,China)

“Zui Hua Yin”,one of Li Qingzhao’s masterpieces,is characteristic of intertextuality in history,culture,text and literary techniques,which shows that the poet has great sense of literary inheritance and super abilities of creation.This not only has set an example for ancient literary inheritance and creation but brings valuable inspiration for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and writing.

intertextuality;Li Qingzhao;“Zui Hua Yin”;text;literary inheritance

I222.8

A

1674-8425(2012)02-0087-04

2011-08-10

房霞(1970—),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

(责任编辑 魏艳君)

猜你喜欢
醉花互文性李清照
天鹅湖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点绛唇
乐谱:醉花阴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喝醉的李清照
醉花阴·海狮
李清照改嫁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