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独特贡献

2012-08-15 00:49师会敏
关键词:阶级性文艺理论阶级

师会敏

论鲁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独特贡献

师会敏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鲁迅曾写过大量富有战斗力的文艺论文。他既充分肯定了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所具有的社会作用,同时还注重把握文艺独特的审美功能,富于辩证性和科学性。这些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鲁迅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做出了独特贡献。

鲁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贡献

毛泽东曾给予鲁迅极高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1]20,“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1]8。20世纪 20年代末 30年代初的文艺论文中,鲁迅既充分肯定了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所具有的社会作用,同时还注重把握文艺独特的审美功能,富于辩证性和科学性。这些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鲁迅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鲁迅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接受过程

“五四”时期,受西方现代美学审美自治思想的影响,鲁迅非常重视文学独立的批判力量和主体性精神,并以此为工具痛批造就奴性人格、卑弱心理的封建文化,开展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启蒙。于是,西方现代美学的个性解放思想被鲁迅中国化地用于反抗宗法式的伦理秩序,而审美精神被中国化地用于颠覆传统经学知识的权威。在对传统文学观念批判的基础上,鲁迅形成了启蒙现代性的“纯文学”观念,“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及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 ”[2]71鲁迅这种启蒙现代性的文学观念集中体现于他的 《摩罗诗力说》。但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度使鲁迅陷入了苦闷和彷徨,直到十月革命的胜利,鲁迅逐渐将目光投向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他应钱玄同的邀请加入了《新青年》编辑部,从《新青年》上译介的唯物史观的文章中,鲁迅逐渐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元素。在广泛接触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波格丹诺夫等文艺理论家的观念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已经变成他的主导思想,鲁迅也相应地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

1928年初,他与创造社、太阳社展开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但这次论争反而促进了鲁迅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成熟。在论争过程中,鲁迅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亲自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与批评》、《苏联的文艺政策》和《艺术论》等。紧密结合当时中国和世界的文学实际,鲁迅写下了大量有关文艺的论文和书信,特别是1930年发表的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更是鲁迅全面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应对中国左翼文艺运动过程中发生的“左”倾错误的纲领性文件,是鲁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熟的表现。在与创造社、太阳社、第三种人、新月派的论争中,鲁迅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中国具体的文艺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果。

二、鲁迅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

20世纪20、30年代,面对国内严酷的阶级斗争,对于文艺有没有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等问题的争论十分激烈。面对来自“左”和“右”的各种理论观点的挑战,鲁迅做出了辩证的、科学的回答。他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念正是通过对文艺与阶级性、人性和政治性等关系的回答建立起来的。

在革命阵营中,有着“左”倾思想的作家要求文学表现纯而又纯的无产阶级意识,只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否认文学审美本位的存在。面对这一论调,鲁迅指出,阶级社会里的文学“都带”着阶级性而非“只有”,承认文学阶级性的存在,但反对用文学的阶级性代替文学的特性。“在我自己,是以为若据性格感情等,都受‘支配于经济’(也可以说根据于经济组织或依存于经济组织)之说,则这些就一定都带有阶级性。但是‘都带’,而非‘只有’,所以不相信有一切超乎阶级,文章如日月永久的大文豪,也不相信住洋房、喝咖啡,却道‘唯我把握住了无产阶级意识,所以我是真正的无产者’的革命文学者。”[3]127可见,鲁迅信仰阶级论,但并未服从“唯阶级论”的“左”倾文艺论调。

左翼作家的无产阶级文学理论遭到了来自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派的攻击,他们打出“人性”的旗帜,以“永恒的人性的文学”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的文学”,宣扬文学的超阶级性。面对梁实秋等人的挑战,鲁迅强调:“文学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文学家虽自以为‘自由’,自以为超了阶级,而无意识地,也终受本阶级的阶级意识所支配,那些创作,并非别阶级的文化罢了。”[3]205-206结合当时阶级斗争的事实,鲁迅强调,回避阶级斗争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可能。“生在有阶级的社会里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生在战斗的时代而要离开战斗而独立,生在现在而要做给与将来的作品,这样的人,实在是一个心造的幻影,在现实世界上是没有的。要做这样的人,恰如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他离不开,焦躁着,然而并非因为有人摇了摇头,使他不敢拔了的缘故。”[3]440列宁曾说:“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4]36鲁迅的文艺立场与列宁的思想有着惊人的吻合之处。

针对文学表现超阶级的永恒不变的人性的观点,鲁迅认为,人性是发展的,不存在永久不变的固定的人性。他说:“类人猿、类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来的人……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5]557鲁迅进一步指出,在阶级社会,人性总是与阶级性纠缠在一起,人性也往往以阶级性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现‘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实乃出于必然。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和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倘以表现最普遍的人性的文学为至高,则表现最普遍的动物性——营养,呼吸,运动,生殖——的文学,或者出去‘运动’,表现生物性的文学,必当更在其上。”[3]205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人性与阶级性不可分割,不同阶级的人在表现同一种人性时也会有不同的方式。鲁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反对“左”的宗派主义的观点,又反对来自右翼的鼓吹超阶级的抽象人性论,显示了他对文学理解的辩证性和深刻性。

鲁迅还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作过详细的阐释。针对文学是超政治的观点,鲁迅进行了反驳,“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世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人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5]516鲁迅还进一步指出,鼓吹所谓文学是超政治、超时代的观点,实质是为了逃避现实,没有正视现实的勇气。文艺虽然不能脱离政治,但文艺首先是文艺,然后才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针对太阳社、创造社批评家引用辛克莱的“一切的艺术是宣传”这句话,鲁迅认为,标语口号并不是文学,更不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而文学之所以能成为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就在于它有文学之为文学所独有的特征和规律,因此,绝不能以工具性来取代文学的审美本位。

在30年代革命文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中,像鲁迅这样清醒而理智地看待“五四”启蒙文学的理论成果与革命文学的关系,毕竟是凤毛麟角。作为“五四”以来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为无产阶级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辩证而又深刻的文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毛泽东文艺学思想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1]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I210

A

1673-1999(2012)08-0092-02

师会敏(1980-),女,河南安阳人,博士,重庆科技学院(重庆 401331)人文艺术学院讲师。

2012-03-27

猜你喜欢
阶级性文艺理论阶级
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Can “Contemporaries” Know How to Read?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探析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论正确认识党性
刍论和平发展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国家本质刍议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代下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建构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