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孝思想及新时期孝文化的重塑

2012-08-15 00:49郑力源
关键词:论语孔子子女

郑力源

论孔子孝思想及新时期孝文化的重塑

郑力源

孝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孝思想维系着中华两千余年来的每一个成员,对中华民族有深远而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早已渗透入中华民族的骨髓。新时期,孝道再次面临新的尴尬,需要我们继承和批判孝道,并赋予更全面、更现代的内涵。

孝;危机;重构;

中国孝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周人就确立了孝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并规定孝的内容包括:一是奉养、恭敬父母,二是祭祀先祖。到孔子时期,社会结构以家族这种血缘联系为本位,社会的稳定建立在家族的稳定上,因此孔子将孝确定为百行之本。《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继承并发扬了西周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思想。孔子的孝思想建立起了中国封建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

一、孔子孝思想的内容

从《论语》到《孝经》,孔子对孝思想进行了充分的规范和说明。爱父母为“孝”,爱兄弟为“悌”。孔子说尽孝其实很容易,《论语·为政》:“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意思是,父母在世时,把父母的健康放在心上,在生活上按照礼节尽心尽力伺候双亲,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态度恭敬,使父母天天心情舒畅;父母去世了,按照礼节埋葬他们,替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的通礼。但是,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强调,“事父母,能竭其力”,即子女对待父母也应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孔子追求的是父母子女间发自内心的自然亲情,而不是外在的周密与繁缛。

孔子孝思想在更高层次上的要求是“无违”。“无违”就是顺从父母的意志,听从父母的话,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意思是,子女应听从父母教诲、遵循父母遗志,让父母放心。但孔子也要考虑到,子女在“无违”同时,如果父母有错误,子女应该“谏亲”,如“不谏”则不孝。《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如父母不接受子女意见,还应“争亲”。《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对于父母的错误,子女应直言敢谏,最终让父母接受意见,改正错误,才是孝。

《礼仪·祭仪篇》中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孔子孝思想从爱父母为起点,然后推而广之,扩大到家族及亲戚之间,再进一步扩大到社会,推广到政治领域,把孝道和治理国家联系起来,“移孝于忠”。孔子要求在亲戚邻里间要孝亲悌兄,敬老爱幼的博爱思想,旨在营造整个社会的友好和睦。《礼记·礼运》中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鳃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的孝思想还教化百姓安守本分,做君王的 “子民”,百姓尊重官吏为“父母官”,臣子尽职尽责,忠诚事君。

最后,“显亲”是孔子孝思想的最高表现,也是孝子的最终奋斗目标。“显亲”即光宗耀祖,立身扬名,彰显父母。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章》中强调“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努力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为社会作贡献。

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人为的曲解,孔子孝思想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被逐渐极端化,其腐朽性和消极性也逐渐显现,孝思想沦为封建专制统治阶级奴役人的思想武器,成为桎梏人民思想的枷锁,扼杀平等,扼杀新思想,要求后辈对先人服从膜拜,对圣贤思想理念的守成。长期的单向服从、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服从权威,导致国人性格懦弱、虚伪、缺乏独立性,造成保守的奴性人格,阻碍了国人思想的解放和发展,影响了社会的进步,使中国落后挨打。

二、我国孝思想的当代困境

“五四”运动后,近代西方新文化新思想涌进国门,中国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由于传统孝思想往往与“封建统治”和“愚化国民”联系在一起,因此,为挽救民族于危亡,国人打响了反封建的第一枪——“打倒孔家店”。“文革”中,人们也打出了“批孔”、“斗孔”等口号。然而,随着我国向老龄化社会的步入,孝道缺失的现代困境越发凸显。

(一)孝道物质化、形式化严重

《论语·里仁》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然而中国的现实是,年轻一代迫于现实压力而不得不外出求学、就业,父母与子女分居已成为普遍现象。由于分居两地,聚少离多,子女往往忽略了父母的感情需要,他们把对父母的“赡养”当“物养”,父母在世时不嘘寒问暖,父母过世后才大操大办,用一些虚幻的方式显示对父母的孝心。

(二)家庭孝思想教育缺失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以及家庭孝思想教育的缺失,导致传统“父尊子卑”观念的颠覆,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上升,而父母、长辈的地位下降,孩子就是家里的小祖宗,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缺乏孝思想教育。此外,一些父母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驱使下,过于看重孩子的知识学习,忽视家庭伦理的教育。子女在“小皇帝”“小公主”的环境下长大成人后,对父母长辈感情冷漠,孝的义务感和伦理约束力不断下降,孝意识趋向淡化。

(三)亲子间对孝有不同解读

代际之间由于生活的年代和生活的阅历差异等,导致了思想观、价值观的不同。这种亲子之间的“代沟”,使传统的孝道遭遇了现实的困境。在老一辈的思想观念中,他们认为自己在家中有绝对的权威,养育子女就是为了防老,孝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在心理上有“索取”和“依赖”的心理,并时刻表现在言语和行为中,如要子女知恩图报,子女结婚应按父母的意愿或安排。而子女们对“报恩养老”这种旧观念日渐淡化,甚至反感尽孝是出于报恩的压力,他们结婚是出于真情自愿不是为了家族的传宗接代的需要。代际之间观念差距巨大,导致矛盾无法调和,从而影响家庭和睦。

(四)家庭依然是社会养老的主体

在一定程度上,孝文化的退场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现实问题。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不甚完善,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家庭依然肩负着养老的重任,出于压力,子女通常只能外出打工贴补家用,老人只能留守空巢。然而,工资低的子女,往往自己都无法养活自己,他们想尽孝却有心无力,造成老人物质和精神双重的真正的“老无所依”。

(五)社会“尊老”的困境

“尊老”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老人摔倒无人扶”的情况时见报端,一方面因为大众对老人感情淡漠,另一方面因为人们对这一善行心存戒心,怕自己的好心搀扶却惹来官非。

三、新时期孝文化的重塑

新时期,孝文化的缺失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老人们的生存状态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城市,法院不乏有父母起诉子女不孝的案件;在广大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已成为普遍现象,老人生活无人过问,子女对老人感情麻木,虐待老人、嫌老人是累赘、丢弃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直面这些因孝文化的缺失而引发了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我们急切呼唤孝道回归。

(一)加强孝道教育

重振孝道,关键是教育,而且还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全国各地中小学相继开展读 “论语”、“弟子规”、“二十四孝”等活动,媒体也开展了孝子评选、感动人物评选等诸多举措,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各种手段让人们重视孝道教育,批判地继承传统孝思想,增强人们孝的义务感,用伦理道德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子女应做好“精神赡养”

孔子孝思想认为,孝道是发自父母子女的血缘天性,是一种生动、真挚的情感,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履行责任和义务。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子女应自觉在物质上“养亲”,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尽最大的努力让年老的父母衣食无忧。然而,仅仅从物质上“赡养”老人是远远不够的,更应从精神上“赡养”老人,尊敬他们,时刻关心他们的健康,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给予他们安慰,让老人在物质上、更在精神上“老有所依”。

(三)转变传统“养儿防老”思想

现代家庭中,孝思想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强调亲子间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持,以父慈子孝为核心,即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子女对父母的孝敬是对等的,父母有自己的尊严,子女也同样有自己的权利。相比封建孝道单独强调子孝,现代孝思想更强调社会成员对家庭尽孝、对社会尽责。

父母应接受新思想,转变传统“养儿防老”观念,认识到虽然经济上有一定的依附关系,但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父母不能当子女是自己的附庸,不能把子女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能一味强调知恩图报。子女孝顺父母的动机是真情实愿,而不是出于报恩的压力。

(四)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国家加大了对养老保障的投入,大大改善了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及城乡和地区差别严重等问题,使家庭承担的养老负担得到减轻。许多在城市生活的老年人,他们在心理上并不依赖下一代。国家应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经济水平,增加人民收入水平,使子女更有能力赡养父母,同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一起承担“养老”的责任。

(五)政策法规保障

孝道属于道德范畴,重构孝文化,需要从法律和制度方面进行保障和提倡。法律和制度可以从外部直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它对传统孝文化的重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孝是家庭和睦的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新时期,我们应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孝思想中的优秀成分,辩证地继承和扬弃传统孝思想,完成其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并建立适应新时期需求、符合现代生活实际的新型孝文化,最终实现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和谐。

[1]曾振宇.中华伦理范畴——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4]张文范.顺应老龄社会时代要求建构孝道文化新理论[J].人口研究,2004(1).

B222.2

A

1673-1999(2012)08-0052-02

郑力源(1987-),女,重庆长寿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2-02-21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子女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孔子的一生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