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流动性”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成长的积极影响

2012-08-15 00:49李翔龙陈恩伦
关键词:身心流动性农民工

李翔龙,陈恩伦

浅析“流动性”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成长的积极影响

李翔龙,陈恩伦

人口流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分析了“流动性”给农民工随迁子女成长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并对如何使学校和社会更好地发挥这一积极影响给出了一些建议。

流动性;农民工;随迁子女;成长

一、问题的提出及调查分析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2亿人离开户籍地迁居异地工作和生活,这些人的子女也大多随父母“迁徙”异地。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约为2.6亿多人,约占人口总数的19%[1]。另据新华社相关报道,2009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人数为997.1万名,其中还不包括拥有城市户口的其他流动人员子女。据此不难看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城市中举家进入城市的农民工还将大量增加,这就必将使城市中农民工学龄子女数量不断增长。

人口流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面对“流动儿童”这一日益庞大的社会特殊群体,如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发挥“流动性”对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发展的正面作用,是促进我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乃至影响我国社会进步的一件大事。

为了解“流动性”对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成长有何积极影响,本研究共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以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重庆市北碚区和四川省达州市多所公立初中的200名学生、50名教师和家长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信息采集。第二个阶段,对收集到的问卷和访谈记录进行多维深入的分析。

二、“流动性”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发展的积极意义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于“流动性”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发展影响的研究基本上倾向于弊大于利。不可否认的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这种环境变化难免会对流动儿童的成长带来诸多的不适应。笔者认为,“流动性”或许会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但面对不可避免的“流动性”,我们更应充分关注流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积极和建设性的力量,从流动儿童独特的迁移经历本身发掘其流动经历中积极的价值。通过相关的调查分析,本研究认为,“流动性”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获得更多优质教育机会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不同,使得其义务教育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也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在教育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国家只能优先发展一部分地区的教育,由此导致了目前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一个区域内好的学校和比较薄弱的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的存在。要想使生活在那些地区的孩子获得与其他教育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孩子一样的教育,除了加大对这些地区教育的投入以外,让那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跟随其父母流动到其父母工作的大城市,接受当地较为优质的教育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笔者发现,在接受调查和访谈的200名学生中,有89.56%的学生表示其在流入地所接受到的教育质量要明显高于在原居住地所接受到的教育,并有近75%的学生表示其在流入地所能获得到的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要高于自己在原居住地所能获得的机会。家长方面,有近85.50%的家长认为孩子随迁后所获得的教育质量明显高于以前,并有近79.65%的家长认为自己将孩子带到流入地读书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综上所述,尽管流动可能会给流动儿童的学习带来诸多的不便,但综合比较而言,“流动性”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所产生的积极意义要更大一些。

(二)提升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素质

流动儿童大多正处于接受教育和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在这一关键时期能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他们将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建设者,反之,则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不可否认的是,“流动性”可能会给一些刚迁移到某地的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身心发展造成诸如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以及敏感焦虑等不良的影响。但笔者通过相关的调查分析发现,以上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却恰恰可能会给流动儿童身心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在接受调查和访谈的200名学生中,有82.35%的学生反映,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其生活质量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在接受访谈的教师中,有65%教师表示那些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入学就读之初,其身体条件及营养状况与当地儿童相比较差,但在城市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一情况有了明显的改观。而在心理健康调研模块中,有7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随迁之初心理上会有一些不适应,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基本上都可以较好地融入到新的群体生活中去。另有65%的学生认为,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更,使得他们不得不去适应新的环境,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大部分教师和家长也认为,虽然在流入之初,新的环境可能会对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但这对随迁儿童的心理素质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是有益而无害的。综上所述,尽管流动可能会给流动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但综合比较而言,“流动性”对农民工子女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要更大一些。

(三)提升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环境适应能力

农民工随迁子女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后,其生活环境与以前相比差异巨大,因此,能否较好地融入到新的社会环境中去就显得十分重要。而“流动性”在这一融合过程中则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迁移,他们既体会了城市生活的繁华也懂得了农村生活的艰苦,更容易形成理解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他们会有对待事物和社会更加全面的看法和对不同社会阶层的需要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验,这都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去。

“流动性”除了会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习和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外,还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流动儿童来自祖国各地,他们来到城市后,也给城市的学校带来了我国各地的语言、饮食及生活习惯知识。充分发掘其背后的价值,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文化的天然的教育资源。流动儿童本身在城市的存在客观上为城市的单一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2]。

三、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发展上的积极作用

(一)坚持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十分突出,而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除了要在教育投入上对薄弱学校予以倾斜外,还应充分发挥“流动性”的优势,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教师的流动,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师资水平,提高其教学质量,还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对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导

流动儿童均为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而在这一关键时期,对其身心发展的指导,将有可能影响到其一生的发展。流动儿童在由一地流入到另一地之后,其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如果能够较好的适应这一环境,则可为其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契机,反之则会对其个人发展形成阻碍。而要想发挥好“流动性”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积极影响,则就不能放手任由其发展,要对其身心发展进行适当的指导,对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予以疏导和帮助。

(三)加强社会融合,促进文化交流

要想使“流动性”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产生积极的意义,就要加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融合,促使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为流动儿童受教育提供一个良好适宜的环境,为流动儿童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综上所述,“流动性”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发展的影响可谓是利弊兼有,对此我们应辩证的予以看待。我们不能否认流动可能会对其发展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我们更应看到流动对其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关注流动儿童,关注流动儿童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在认识到“流动性”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发展具有的积极意义之后,还应促使学校和社会不断采取相关措施来促进其这一作用的发挥。

[1]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程黎,庞亚男,李泊,朱丽娟.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新探[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C913.5

A

1673-1999(2012)10-0067-02

李翔龙(1987-)男,山东青岛人,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陈恩伦(1965-),男,贵州遵义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法律、教育管理。

2012-03-15

猜你喜欢
身心流动性农民工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202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流动性无忧业绩下杀无解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给身心降个温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