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角下的多媒体课堂教学

2012-08-15 00:49:04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多媒体技术

方 莉

一、后现代主义及其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的一种文化思潮。这一词语最早出现于建筑学中,后被广泛地运用于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政治学和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后现代主义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其不同凡响的历史地位,它先后涌现出德里达、福柯、大卫·雷·格里芬、利奥塔、博得里拉、德勒兹等代表人物,虽然这些理论家从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视角对现代主义进行抨击并构建了各自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体系,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反对理性主义、本质主义、基础主义、主体主义和中心主义,倡导非理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和多元化。这些理论建立在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全面批判的基础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文化和现代性的反思、否定和超越。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新,它对于人类彻底解放思想,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和自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后现代主义教学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科学技术日益更新,当今世界已成为一个以信息化、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科学、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将人类社会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在此背景下,教育后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含了四个要素: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第二,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在这一课程理论中,多尔提出的“4R”标准对后现代课堂教学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即 Richness (丰富性)、Recursion (回归性)、Relation(关联性)、Rigor (严密性)。 第三,亨利·莱克(Henri Holec)提出的自主学习方法论。正如后现代主义一样,后现主义教育观也建立在对现代主义教育否定和批判的基础上,大体说来,它们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一)反对权威、去中心化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到处都充斥着“中心”。教学内容以书本为中心,教学形式以课堂教授为中心,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中心。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反对一切人为的权威和中心,强调教学面前人人平等,旨在促进英语课堂教学由“中心化”向“去中心化”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由“单一性”向“复合性”转变。后现代主义教学观要以解构、分裂、消解等方式瓦解传统教学中的各个“中心”,从而建立一种开放的、平等的、多元的课堂教学。

(二)提倡多元化、尊重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提倡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多元的教学内容、多元的教学方式、多元的师生关系、多元的教学目标、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多元的价值观等。提倡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建立在承认和尊重个体多样性、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之上。传统的课堂教学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实施权威控制、强行灌输、单一评价,极大地破坏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压抑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后现代主义主张从个体的差异出发建立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兼容并包的教育,使人得到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

(三)提倡平等、合作与交流

后现代主义反对传统课堂教学的 “中心化”、“独尊权威”,提倡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对话的关系。当代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方式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得对知识的理解更为丰富和全面。同时,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师生之间共同合作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通过不断的对话和沟通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

三、多媒体课堂教学

人类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难以为继,转变教学方式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迅猛发展,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科技基础。这种以图像、声音、动画、文本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结合现代通讯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是后现代主义教学改革的技术支撑。多媒体技术推广和应用于课堂教学必将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促进情境性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间的协作、交流,通过对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因此,作为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应当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景是最重要的环节和方面。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单一、枯燥、平面的文本材料进行加工,配以丰富、生动的图片和音像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直观、立体、真实的对话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真正由内而外迸发出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试听结合、多维输出的信息传递方式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认知体验,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适当地留出一些反思和讨论的时间,从而通过共同的协作和交流真正实现知识的建构。

(二)构建平等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被视为权威和中心,对知识享有绝对的解释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成为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这种关系使学生习惯于顺从,极大地破坏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教师的权威中心受到挑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平等与互动的关系,他们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共同参与知识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瓦解了教师的权威中心地位,教师要改变和适应自己的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学习多媒体和计算机运用技术,以适应后现代教育观下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要求。

(三)推动教学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下的课程观是多元化的,课程资料是多元的,教学方式是多元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评价体系是多元的等等。借助多媒体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的推动,我们要努力推动后现代课堂教学真正向多元化发展。在学科方面,要努力消解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得学科之间进行交叉、渗透和融合;在教学课程方面,要实现网络课程、多媒体课程、视频交互课程、教师教授课程的立体交叉;在教学手段方面,要合理利用教师讲授、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互动交流、探究研讨等多种方式;在评价体系方面,要使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生评教等各种评价手段相互补充。

[1]卢丽虹.后现代主义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反思[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

[2]刘哲玲,刘奕.浅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4).

[3]丘萍,彭玲.浅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8).

[4]炎萍.从现代到后现代:多媒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批判[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姚远.后现代主义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审视[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6]赵敬.基于建构主义的多媒体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

[7]朱燕.探讨多元化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2).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多媒体技术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9:38
90后现代病症
意林(2020年4期)2020-03-17 09:22:20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29:26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30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现代装饰(2018年2期)2018-05-22 02:50:47
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后期特效中的应用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3:15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