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华
从定义上来说,早期“博物馆”发展还很不成熟,只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的雏形,故称之为“博物馆现象”。博物馆现象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完善,已经越来越成熟完备,日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文化机构,是传承文明、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宣传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讨论早期博物馆现象的相关问题,首先要确定其时间范畴。从博物馆现象的发展史来看,其早期阶段可以从萌芽一直延续至整个封建社会时代的结束。在这一时间段内,博物馆现象从起源到基本成形,一直保持着原有的模式,概念和存在方式都没有发生大的质的改变,因而可归入博物馆现象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博物馆”,或带有博物馆性质的场所、机构比较多。西方有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亚历山大博物馆。之后还有罗马城的西方最早的人物纪念馆——万神庙,也称潘提翁神庙,及其他一些机构如寺院等。另外,还有中世纪收藏古物和宗教文物的教堂、修道院和教会学校,以及收藏世俗文物的宫廷、贵族府邸、领主庄园等等。中国则有以孔子庙堂为代表的一系列人物纪念馆之类的场所和历朝历代宫廷专设的诸如天府、天禄、兰台等文物保存场所,以及贵族、官僚中的一些收藏家的私人收藏场所。
博物馆是社会文化机构的一部分,是地域文明发展的集中展示场所,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博物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因而,可从博物馆自身性质,结合中西传统文化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探究中西早期博物馆现象的异同。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早期博物馆现象虽然不完全具备现代博物馆的功能,但已经初具雏形,体现出了一些博物馆的性质和特点。对比中西早期博物馆现象,在最初的发展过程中,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博物馆基本性质和特征。综合分析两者的发展,可以看出中西早期博物馆现象在基本性质、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及藏品与研究方面存在一致性。
保存和利用文物及遗迹、遗址、遗物进行社会文化教育活动[1]61,这是中国和西方早期博物馆现象发展的相通之处。保护文物和利用文物进行社会教化是博物馆的基本性质。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社会,博物馆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其成为统治者稳定统治,加强思想文化方面控制的重要工具。在封建集权社会,任何机构都可以而且必然成为统治者加强统治,巩固地位的工具,早期具备博物馆性质的场所,正是统治者控制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如此,这些场所都不会是只具备单纯的收藏与传播文化的性质。
统治阶层在早期博物馆现象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无论是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形成,孔子庙堂的建立,还是宗教、宫廷收藏机构,亦或贵族、士大夫等阶层的收藏,其显著特点是此时期内这些场所的产生与存在,都是由属于统治阶层的上流社会主导的。作为普通民众,除了一些宗教场所和一些人物纪念馆性质的场所可以参与其中外,对于大部分由上流社会主导控制的有博物馆性质的场所,他们只能望而却步。如汉代的天禄阁和兰台,均为皇家藏书之所,收藏历史典籍、皇帝诏书及地图等丰富资料,班固、刘向等著名学者都曾在其中整理、校勘图书,研究所藏之物。这类场所,由最高层的统治者设置,能参与其中的也只有统治阶层这一相对较小的群体。可见,早期博物馆现象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统治阶级的支撑,统治者需要建立一定的机构来为统治服务,从而产生了这些场所。这与封建社会极端集权与专制的社会性质,巨大的阶级差距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分不开,也是早期博物馆现象发展的必然。
收藏保存珍贵文物、艺术珍品并加以研究,是博物馆的主要性质之一,也是中西早起博物馆现象发展特点的共同之处。在高度集权与专制的封建社会,由最高统治者设立的收藏机构(即早期“博物馆”)自然是众多文物汇聚的场所,并且这些“博物馆”都会有专人对“藏品”进行管理和研究。亚历山大博物馆设有专门的研究室,供人研究其所藏文物;而中国的收藏者们自身也会对文物进行鉴赏和研究,编撰文物图录,进行相关的考据研究等等。在古代中国,皇家设立的收藏场所都会有专人对其所藏进行研究,其中不乏知名的学者、大家。只不过在研究的程度和方向上,中西方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早期博物馆现象在产生及发展过程中,都具备了博物馆一些基本的性质和特点,如收藏、研究等。不过,由于地域文化性质的巨大差异,中西早期博物馆现象出现后,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就存在着很多不同。此时期,东西方文明的发展相对独立,交集不多,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博物馆现象也就存在很多相异,甚至相对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统治阶级的构成及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综合比较分析来看,中西方早期博物馆现象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发展方向、发展规模、空间分布与藏品来源、宗教的影响及发展延续性等方面。
西方侧重科学研究,而古代中国则是赏玩、纪念性质更甚。以亚历山大博物馆为代表,传统文化中重视自然科学和理论研究的西方,更多地利用博物馆保藏进行各种学术研究,尤其是自然科学的研究[1]61。亚历山大博物馆当时是区域的文化中心,待遇优厚,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其提供的便利的研究条件吸引了各地的学者,包括自然科学、文学、哲学等各方面的学者。它所聘任的院士直到公元前2世纪仍是人们羡慕的头衔[2]。亚历山大博物馆建立后,大批学者、作家,如阿基米德、欧几里德等聚集于此,从事研究、工作和学习。学者们利用这里的优秀的基础条件,在天文学、地理学、动植物学、物理学、数学、文学、史学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亚历山大博物馆成为世界当时最大的科学和艺术中心,一批伟大的科学、艺术成果也随之诞生,许多伟大的科学理论、艺术作品影响深远。
东方的中国则是更多地通过收藏一些对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的遗物,再利用相关遗迹、遗址建立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场所和机构,以此供人瞻仰,追念前贤,纪念他们的功绩,宣扬他们的思想品德[1]62,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化。孔子庙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许多人尤其是读书人,进入孔子庙堂所做的就是对孔子的拜祭和对《礼》等儒家著作的研习。至于其他具有人物纪念馆性质的场所,其纪念性质就更显现无遗,人们进入其中的主要行为就是对某一人物的瞻仰和祭拜。宫廷和贵族收藏,也就是对文物的赏玩和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中国早期博物馆现象中对文物的研究,绝大多数是浅尝辄止。对于注重实践性科学和传统道德文化传承的古代中国来说,所谓的博物馆藏品研究还远未形成气候。
西方早期博物馆内容综合多样,而中国则略显单薄。西方最早的亚历山大博物馆设有专门的大厅、研究室,陈列有关天文学、医学和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藏品。可见,西方早期博物馆注重其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因而有比较大的发展规模。中国早期博物馆或带有博物馆性质的场所,其内容就是以纪念、赏玩为主,相比于西方,显得单薄、逊色不少。这类场所主要收藏历史典籍等人文科学方面的资料,学者所做的研究也主要是对这些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考究,因而无论是这些场所的发展规模,还是所进行研究的范围,都较西方更小、更单一。
西方历史上的帝国军事性很强,所以博物馆藏品大多为搜集、掠夺所得,这也就决定了西方早期博物馆在空间分布上的相对集中。东方的中国,地域和周边环境相对稳定,加上发达的传统文化传承,博物馆藏品来源主要在于对历史遗留的继承。价值高的珍品上贡中央,其余则分布于各地。这种就地取材式和继承式的收藏方式,决定了中国早期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场所相对分散。具体来讲,中国早期博物馆现象的分布,可以用“一大众小”来概括。“一大”指宫廷收藏机构,“众小”指贵族、官僚、士大夫等设立在地方的、私人的收藏场所,还有以人的遗物及相关的遗迹、遗址为基础建立的遍地开花式的人物纪念馆性质的“博物馆”。早期博物馆存在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中西方早期博物馆现象空间分布与藏品来源的差异,反映的也是两个文明背景之间的差异。
宗教在西方早期博物馆现象发展的中世纪阶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国早期博物馆现象的发展,宗教所起的作用不大。西方进入中世纪以后,教会控制文化和教育,对政治和世俗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这一时期的西方博物馆发展完全由教会控制,他们对文物藏品的收集也都是出于宗教宣传的目的。此时期,博物馆收藏成为教会宣传教义,控制思想和文化教育的工具。东方的中国则不同,儒家思想牢固地占据着统治地位,即使道教、佛教等宗教一度兴盛,但也无法从根本上撼动儒学的地位。相比于西方的政教矛盾尖锐,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却都能很好地将宗教与正统的儒学融合,为其所用,巩固统治。因而,中国早期博物馆现象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宗教痕迹,但远没有像西方那样让其成为主宰。
中国早期博物馆现象的发展总体来说是相对稳定的,延续性较好。西方早期博物馆现象的发展则频繁波动,甚至曾出现断层。中华文明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加上各朝统治者对于收藏珍品的重视等有利因素,使得中国早期博物馆现象的发展在不断的朝代更替中较好地继承、延续。无论是文物藏品,还是收藏机构及其他方面,都有一个相对较好的稳定的发展、延续的环境和条件。西方则不然,古代各军事帝国的不断征伐,使早期博物馆生存艰难。亚历山大博物馆便是毁于战火。进入中世纪以后,教会的统治又完全扭曲了早期博物馆的性质、面貌。由于缺乏稳定的环境和条件,西方早期博物馆现象未得到完整的发展和稳定延续。
中西早期博物馆现象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根源在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东西方两种不同文明发展各自的特性。博物馆的基本特性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两者的一致性。既然是博物馆现象,必然具备博物馆最基本的性质和特点,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这一与人有关的现象,其存在与发展必然反映人类共同的特征。因而,虽然处于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但作为收藏、研究珍贵物品和典籍,作为文化教育的一部分,中西早期博物馆现象在这些最基本方面的发展状况是相通的,具有一致性。但是,东西方两个区域具体的传统政治和文化环境又决定了两者的差异性。综合中西早期博物馆现象发展的情况来看,两者都已基本具备了博物馆的基本特性。然而,在相对封闭的时代,对处于世界两端的两个相对封闭的区域相对而言,两者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式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不同,这就导致了中西方早期博物馆现象发展之间的差异性。具体而言,西方早期博物馆在发展规范化、科学研究等方面更胜一筹,人们对这一现象存在和利用的认识也更有深度。与之相比,中国具有早期“博物馆”性质的场所,在文物保存、人物纪念、稳定延续等方面做得更好。这些都与两个不同地域的社会传统文化和文明发展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而言之,无论中西,早期博物馆现象的出现时间都比较早,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出现的情况,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产物,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早期博物馆现象的产生,具备了博物馆的一些基本性质和特点,形成了博物馆的雏形,奠定了近现代博物馆发展的基础。中西方早期博物馆现象的发展,一方面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博物馆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中西文明发展的特点,体现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早期博物馆现象的存在和发展,是对东西方两种文明发展状况的充分保存与展现。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田明.古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馆[J].阿拉伯世界,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