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凯基
重男轻女思想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现在不少乡村仍然根深蒂固。重男轻女主要表现在生育上(在教育和家庭生活等上也有表现)。在生育方面,一些人到现在还抱着没有儿子不能传宗接代的思想,不生儿子不罢休,要么违法做胎儿性别鉴定打掉女胎(“两非”),要么执意超生。可以说,重男轻女思想加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或者恶化了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问题。我国目前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未婚男性多出未婚女性过千万。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20~45岁的适婚男性将比女性多3 000万人左右,这无疑是极其严重的社会隐患。要缓解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问题,一是要改变重男轻女思维。重男轻女思维对社会、对家庭的危害严重,但在几年内、十几内不会彻底改变。从现实出发考虑,只能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也才能消除“两非”。
最近几年我国招工难问题逐年加剧,并且从东南沿海向中部甚至西部蔓延,反映了劳动力日益紧缺。据《华夏时报》报道,此前多年,一向以输出劳务而闻名的四川,如今却也出现了用工荒。名企富士康在民工大省都招不到人。当地政府不得不启动 “非常手段”:官方出面,将富士康招工指标分配到各市州。2011年春节前,四川省紧急召开“富士康招工指标分配会议”,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的4 544个乡镇、239个街道办事处,各领取了分工指标。有专家据此估计,西南地区用工缺口在200万左右。以前务工者通过劳务中介机构介绍工作要向中介付费,现在则大量出现雇主、企业向中介机构付费请中介介绍务工者的转变。我国过去30年经济快速发展有人口红利的支持作用。所谓的人口红利,是指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对儿童与老年抚养和赡养的负担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对人口红利形成严重惯性依赖,不思进取、不思转变是不对的。企业再指望回到从前几乎无限量的廉价劳动力供应时代是不现实的。可现在的问题是经过30余年持续而日趋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红利即将结束。高端产业的兴起需要中低端产业的资金积累、经营管理经验积累。所以产业升级需要一个过程,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基础薄弱、各地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不能指望两三年、五六年完成。从现在起至少要20年时间全国多数地区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产业水平。而我国目前的劳动力状况,按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先生的说法,作为最活跃劳动力,15~44岁年龄组的数量和比重双降,可理解成“人口亏损”。
“三非人员”是指“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在华外国人。2012年5月,媒体关于几起外国人在华的不道德、不文明甚至违法行为以及随后北京等地警方清理“三非”的报道引起了更多人对“三非”外国人的关注。事实上,对“三非”的治理早就开始了。2009年广东全省查处了约1万“三非”外国人。2011年全国各地警方查处“三非”外国人2万余人次。屡查不止反映了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就是我国劳动力的短缺问题。中国人本来以勤劳刻苦著称,现在不少外国人在中国非法就业,“打黑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劳动力短缺到了惊人的程度。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60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超过11%,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达到7.69%,都超过国际公认的10%和7%的人口老龄化门槛,这表明我国早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医疗养老负担沉重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一个严重问题。我国是未富先老,过早进入老龄化,这就使得问题更加严重。2009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超过1/5,接近世界前列。更可怕的是,专家预计,在不调整现有的生育政策的前提下,2030年前后,上海户籍人口中每两个人就有1个是65岁以上老人。上海作为全国最发达地区,其人口变动趋势反映了未来全国趋势。全国政协委员葛均波在2010年指出,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将从现在9个人中有1个发展到3个人中就有1个。在此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中国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宏伟目标恐怕都要落空。而解决的根本途径就是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我国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由少数派变为多数派,日益普及。独生子女的普及是世界任何国家所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影响需要密切观察。目前学术界、新闻界已经提出这样几个相关问题值得人们关注:一是国民性格会因此有什么变化;二是倒金字塔型养老结构如何维持;三是由独生子女为主体构成的军队是否会影响国防实力。
在人口问题上,我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没有及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犯过错误。现在我们应避免矫枉过正。若不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就会在反方向上再犯一次错误。历史上我们有过陈独秀右倾错误带来随后的左倾错误的经验教训。过去的控制人口总量过快增长问题,我们晚解决了20多年,但现在已大体解决。而现在的防止人口总量过快下滑和老龄化过快发展的问题,若再晚解决20年,恐怕永远都解决不了。
社会上一种产品出现短缺后,此短缺被弥补的时间不同,除去其他因素外,就要看此产品的产品周期了,即此产品从开始投产至产出的时间。不同产品的周期差别很大,一般农产品比工业品周期要长。这也是这几年我国出现 “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猪你涨”等农副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一个原因。这种长生产周期产品一旦出现短缺,供应不能马上增加,会带来一些问题。劳动力这种产品的生产周期可能是所有产品中最长的,长达20年左右。目前我国劳动力短缺问题已露端倪,现在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已嫌稍晚。若再拖延时机,将来会陷于严重被动的境地。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生育率会自然下降,因此有“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的说法。有些人认为中国人有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和别国不同。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的韩国、我国台湾地区过去都曾提倡少生,现在都面临着低生育率的困扰,政府转而采取鼓励生育政策,可是收效甚微。我国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山东半岛地区的相对低生育率更加直接证明了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将在现代化时期与世界趋同,而不会是什么例外。正如人口学家指出的:没有一个国家成功地将低生育率恢复到高生育率。
计划生育观念的推广普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需要一个过程。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初期阻力很大,全国各地落实情况差别也很大。在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最初几年,甚至十几年,超生瞒报比较严重,尤其是在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但全国各地落实情况都是日趋严格,自然各地落实情况也趋同。逻辑推理、区域研究、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都可证明这一变化趋势。可是,有些人对此变化趋势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总认为即使政府不放开计划生育政策,仍然有大量家庭超生,这就使他们认识不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紧急性。
(1)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指出:“到三十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现在三十年已到,调整政策是对之前承诺的兑现。
(2)近年来,一些人口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本着实事求是的专业精神和为国家民族负责的态度,顶住压力发表了一批分析我国人口形势的文章。其翔实的数据、严密的论证,足以促使任何不带偏见、不怀私利的读者重新思考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些媒体如《东方早报》《南方周末》等也刊发了不少相关文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2月20日,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发表了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的文章《“人口亏损”下的中国》。文章指出,面对继续恶化的人口亏损危机,我国的人口发展方式要从“减量发展”转向“适量发展”甚至“增量发展”。这显示了中央权威媒体进行理论、政策探索的勇气和责任感。
(3)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地方政府的人口普查数据相当程度地缓解了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人口总量焦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多地发现不是出于政策限制而主动少生甚至不生的例子。这就为政策调整提供了群众基础。
(4)近年来的全国“两会”上,越来越多的委员代表呼吁尽快放开两胎。这为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进入决策程序做好了准备。
目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阻力来自错误观念和特殊利益集团。错误观念包括人口总量焦虑、中国人有特殊多子多福观念、人口少可以提高人均经济社会指标等。高校思政课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仍坚持“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当然,这一提法来自十七大报告。人们期待着十八大报告能与时俱进地提出新的说法。特殊利益集团指的是计生部门。维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计生部门的人才有饭碗,而且可在计生执法中谋取大量利益。
目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理想调整是取消计生机构,完全放开对生育数量上的限制。综合考虑政策调整的有利环境和阻力,比较现实可行的是城市放开一女户生育二胎指标,农村完全放开二胎。计生机构可以保留,但其职能要由严控人口生育数量向提供生育服务、提高出生人口质量转变,并逐步撤并至卫生部门。
[1]杨仕省.西部调查:民工大省也招工难 [N].华夏时报,2011-02-18.
[2]石善伟,任朝亮,李栋,李华.委员代表热议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剩女是伪问题,剩男是真问题[N].广州日报,2012-03-08.
[3]曹虹.穆光宗谈“人口亏损”[N].东方早报,2012-03-13.
[4]穆光宗.“人口亏损”下的中国[N].学习时报,2012-02-20.
[5]余佳.当下有必要对人口政策进行讨论[N].东方早报,2009-07-24.
[6]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