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红
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1880-1942),是20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深受人们喜爱,收藏和研究的热潮方兴未艾。然而,从研究成果看,基本上偏重于研究其书法艺术技巧、风格等。实际上,弘一大师书法作品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文学,其内容也同样丰富精彩,不容忽视。
弘一大师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熟读国学经典,学习诗文写作,并临习历朝名碑书帖,渐成自家一体。出家后为了广结善缘,写就大量书法作品。鲁迅先生、郭沫若等大文豪都曾以收藏弘一大师墨宝为荣耀,不管是文化界名流、大德高僧,还是普通百姓、学生,他都一视同仁,有求必应。弘一大师晚年寓居闽南,曾写信给弟子李芳远说道:“此次住泉州不满两月,写字近千件,每日可写四十件上下。”[1]268由此推算他书法创作数量之多而又影响之广。鲁迅先生收藏的弘一大师书法是“戒定慧”[2]182三字,郭沫若先生获赠的是弘一大师书写的一首唐诗,这些内容都耐人寻味。除此,弘一大师书法作品中的文学内容有以下几种类型:
上文提到丰子恺说弘一大师“这些墨宝,在内容上是宗教的”,此话也不全然完整,弘一大师书作中文学内容也不全都是宗教的。他经常喜欢录用古人诗词、联句、格言、偈语等书赠他人。如他赠送给夏丏尊居士的书法“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2]174,就是引用晚唐李商隐的诗句;他为晋江草庵题写的对联“草积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3]111则化用了唐朝白居易诗意;赠郭沫若的书法录用了唐代寒山大士诗“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1]310他还化用北宋名相韩琦诗句“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2]301、书录南宋朱熹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2]277、摘录清朝龚自珍诗句“万事都从缺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2]263等写入书法作品。他还喜欢集先贤诗句化出新意,如他晚年自号为“二一老人”,就是化用了古诗句“一事无成人渐老”和清代吴梅村的诗句“一钱不值何消说”[2]264。除了简短的对联,他还不遗余力抄录整首古诗乃至长篇古文作为书法作品的内容,他最崇仰唐朝诗人韩偓,韩偓的《松洋洞》《曲江秋日诗》等都整首被他选为书写内容;他还书写过宋朝苏轼《画阿弥陀佛像偈并序》全文;清朝儒家经典《格言联璧》中的格言也是弘一大师经常书写的内容。
可见,弘一大师具有很深的古典文学情结,他所选用的古典诗文大都文句优美、内涵深沉,具有审美意义和启迪作用,既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传承,也象征了自己遁入空门后种种高洁澄澈的情怀和博爱悲悯的思想。
弘一大师出家后将书法作为弘法的媒介之一,所以,他的书法作品很多是为了宣扬佛学佛理而作。他所书写的《金刚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佛说大乘戒经》《药师经》等广为流传。他所书的《华严经十回向品初回向章》被誉为是近代僧人写经之冠;他以工整端丽楷体书写的洋洋千字《佛说阿弥陀佛经》也堪称力作。他还经常手写简短经文、经句赠与他人,如佛号“南无阿弥陀佛”[4]96、法语“勇猛精进”[4]13、经句“无上慧坚固,功德华庄严”[4]17他写得最多的当属《华严经》中那些富有文学色彩的经句,如“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4]37、“剖裂玄微, 昭廓心境”[4]47、“开示众生见正道,犹如净眼观明珠”[4]48等。他所编撰的《华严集联三百》一书是其书法和文学相结合的经典之作,他精选华严经句,重新编写成对联形式,进行二度创作,并一一书写,如“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5]508、“普雨润大地, 如月行虚空”[6]401、“端正严好, 清净调柔”[5]443等,如此几百对深具诗意和哲理的联句,很多都被隽刻在福建闽南各大寺庙石柱上,引人回味。
弘一大师还经常为佛经手书题记、跋语等,以证法事。如手书《戒本偈》题记、《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题记、《华严经净行品偈》跋、《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跋等。此外,他还喜爱书录古代高僧诗词文句,如他曾书写宋朝僧人法常的《辞世词》:“此事楞严尝露布,梅花雪月交光处。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蝶梦南华方栩栩。珽珽谁夸丰干虎。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飞鸿去。”[1]124以此赠友人杨白民。弘一大师最景仰的高僧当推明朝灵峰蕅益大师,因此他最常书写蕅益大师的诗文偈句赠友人,如“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4]36等,他还书写蕅益大师“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4]65等警训以自勉。
弘一大师年轻时就擅长诗词文赋,以“二十文章惊海内”[6]104享誉文坛,他的弟子丰子恺评价弘一大师“诗词歌赋之清新隽逸,独具风格,尤为晚清文学上之异彩。”[7]386出家后弘一大师虽很少再做诗词创作,但在其书法作品中依然可以经常看到他自撰的诗文联句等。如他到泉州惠安净峰寺,有感而发自撰并书写了《咏菊诗》:“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2]247表达了他的情操和境界;他的侍者传贯法师曾在冬日赠与他一枝红菊花,弘一大师以此写下《红菊花偈》诗一首:“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1]297并赠予南社旧友柳亚子,以表抗战时期共赴国难的心志。弘一大师除了集《华严经》做联句外,还喜欢自撰联句,如他书赠会泉法师的冠头联便是自撰的“会心当处即是,泉水在山乃清”[2]180;他为转道和尚祝寿书写自撰对联“老圃秋残,犹有黄花标晚节;澄潭影现,仰观皓月镇中天”[2]259;他为净峰寺客堂书写自撰门联“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厥惟益友明师”[2]244;为晋江草庵书写自撰门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1]215等。他还书写了自己出家后所撰的《清凉歌集》中《清凉》《山色》《花香》等几首歌词,他所自撰的这些诗文、对联都极有文学意蕴,诗意盎然又富有哲思。
弘一大师的书法作品中很多与佛教有关的训语、题记、序跋等内容也都是他自撰的,如他曾用蝇头小楷书写他撰著的佛学代表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还为闽南佛学院学生撰书了 《悲智训语》。他手书的《福州怡山长庆寺修建放生园池记》《瑞竹岩记》《过化亭序跋》《韩偓全传序》《四上人诗抄序》《格言别录》等,其内容大都以散文、题记、格言的形式出现,如《瑞竹岩记》中的“发愿重建佛殿,移其基址,趣落下方,磐石屏冲,林木蓊郁,视昔为胜矣……”[1]269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弘一大师的文采和思想,给人以美的遐想和精神陶冶。
除此,弘一大师与僧俗两界人士的大量书信往来,看似一幅幅书法小品,又如一篇篇美文,其文字娓娓道来,如叙家常,充满人情味,又能启迪哲思,催人奋进。如他在抗战期间写给弟子李芳远的信:“……近日厦门虽风声稍紧,但朽人为护法故,不避炮弹,誓与厦门共存亡……吾人一生之中,晚节为最要,愿与仁者共勉之。”[1]261一封写给弟子普通的信,却映衬了弘一大师的爱国情怀、高风亮节。这些书信其书法价值和文学价值并存,是世人研究了解弘一大师艺术造诣和思想情操最真实的史料。
弘一大师常诫人说:“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1]10他书法作品中的文学内容,主题思想鲜明,重视“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他在书法中呈现的文学主题包括爱国民本、崇文重孝、处事修养等思想内容,内涵极其丰富。
弘一大师始终是个爱国者,年轻时写过许多爱国诗篇,诸如《祖国歌》《哀祖国》《我的国》《大中华》等,赞同维新改良思想,并发挥自己艺术特长投身救国活动,如他曾在日本组织义演《茶花女》为国内救灾募捐。后来他在南京、杭州等地从教,也是希望通过培育英才走教育救国之路。出家后他爱国之心依旧,在书法中写过“勇猛精进”[4]13、“勇士交阵死如归,丈夫向道有何辞”[4]50等匹夫有责、大义凛然的内容。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出家人的弘一大师当时正居住厦门,局势紧张,许多人劝大师内避,但是弘一大师决心留守厦门,并告诉众人“为护法故,不怕炮弹”[1]261,写信给友人表明:“倘值变乱,愿以身殉。 ”[1]251为此他特意书写“殉教”二字横幅,在此幅作品题记中还写道:“大义所在,何可辞耶?”[1]260以此明志。这期间他还书写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这一联语[2]303分赠各界,鼓励僧众抗日救国。他给晋江青年学生李鸣群书写的“最后之胜利”[5]9横幅,更是表达了弘一大师对抗战胜利的渴望和信心,抒发了他一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同爱国思想相伴相随的就是弘一大师的民本思想。他很早就在文学作品中表达自己的人文情怀,同情民生疾苦,他早年参加上海“沪学会”活动就是为了唤醒民众的精神觉悟。他的书法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诸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5]10、“我当于一切众生犹如慈母”[2]241、“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2]253这样的内容。最能体现他民本思想的是他与学生丰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这套集子是师生两位艺术大师的经典合作,综合了诗歌、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由丰子恺绘画,弘一大师配诗歌并书写。其内容如弘一大师所言“盖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6]50,这套集子有弘一大师的书法 30 多幅,内容大多为他自撰的白话诗,均以护生为主要宗旨,劝诫世人长养慈悲之心,体现了弘一大师心系天下苍生的悲悯情怀。
朱熹说过:“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8]42说明了立德是离不开学文的。弘一大师从小生活在一个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家庭,父亲是晚清进士,做官和经商都很成功,还一心向佛,行善积德,在当地颇有影响。家庭因素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使他深谙文化的价值,所以他的一生不管如何改变身份都没脱离读书人本色,对文化始终怀着崇仰之心。他晚年在闽南,凡有文化胜迹他都怀着景仰之心挥毫题记,如他为泉州温陵养老院——朱熹讲学故址朱子祠题写了《过化亭题记》;为明朝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画像题写了像赞“由儒入释,悟彻禅机。清源毓秀,千古崔巍”[1]291;为承天寺整理所藏古版藏经编辑目录,又书“以戒为师”[1]180书法,赠予佛学社考试品行优秀的学僧;他也曾多次为青年学僧演讲关于写字的方法,力图普及文化基础知识。凡有各界文集、书画出版,他都极力推崇,亲自写序跋推广传播,如为唐朝诗人韩偓墓道摄影题记;为明朝名臣薛文清《读书录选》题记;为清代状元吴鲁《龙神感应记临本》题跋;为画家张人希家藏《清代名家书画册》题跋等。凡他所整理或著述的佛学典籍,完成后他都要一一作序或题记,以示郑重,如为《印光法师文钞》题词并序;为《五戒略记初稿》写弁言;为《行事钞资持记》写跋等,以利流传推广,可见对文化教育与传播的重视。
弘一大师也非常重孝,这与他幼年丧父、青年丧母的经历有关,作为在文化精神上有导师意义的父亲的早逝,使弘一大师从小就特别依恋寡母,始终不曾远离母亲,但在他26岁时母亲也不幸病逝,他悲痛欲绝,抑郁的心态延续了一生。所以他对孝道特别坚守,每年父母忌日,他都会手书佛经祭祀。比如他为亡父冥诞手书《佛说阿弥陀佛经》内容以资冥福;为亡母冥诞先后手书《无常经》《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地藏本愿经》等经文内容以资冥福。他不但自己遵循孝道,也积极推崇孝道,如他为弘伞法师丧母书写《梵网经》经文;为传贯法师亡母写《药师经》一卷;为友人崔鸿祥撰书《崔母往生传》;为蔡冠洛居士亡父撰书《渊泉居士墓碣》等,这些祭文很多都是长篇累牍,然而,弘一大师均不厌其烦耐心书写,每一幅都非常精美工整。他为泉州惠安净西学校题赠的“孝悌”[2]254二字横幅,也反映了他对孝道的重视。
弘一大师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深知在儒家伦理秩序中,修身是关键。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德常体现于人的伦理关系之中,《大学》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提倡了处事修养的意义。弘一大师在他所写的《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谈到:“一是惜福,二是习劳,三是持戒,四是自尊。都是青年佛徒应该注意的。”[1]240从中可见弘一大师对青年学僧的教育也是从处事修身入手。弘一大师对自己的日常行为举止非常自律,有一次备斋食时大师看到桌子不正,“即将桌改以命正,然后许食。自后则一切所有安排,须观端正而后已。 ”[1]247正因为如此,所以他的书法作品当中关于处事和修养的内容比比皆是。
弘一大师依照清人《格言联璧》辑录并书写的格言就包含了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等,他的书法作品中很多内容与待人处事有关,如“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术我以诚感之”[4]78、“临事须替别人想, 论人先将自己想”[4]80、“盛喜中勿许人物, 盛怒中勿答人书”[4]82、“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4]9。他还写了许多与品格修养有关的书法内容,如“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4]75、“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4]77、“清高勤苦”[2]280、“见性明心”[2]294、“身被忍辱甲, 手提智慧剑”[2]295、“三省”[2]297、“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4]4等。这些对联、短语都反映了弘一大师的仁义道德观,体现了他对自我人格完善的追求。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在为人处事上,弘一大师倡导的是友爱互助,尊重人格,不损人利己;在自我修养上,他强调要提高主体意识,磨砺心智,开阔心胸,反思自我,知足常乐等,这些作品体现了弘一大师对《大学》所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高尚人格情操的不懈追求。
从弘一大师书法作品中的文学内容可以看出,他虽然也曾吸纳新学,接受过西方文化熏陶,但并不影响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一大师从小在儒家教育环境中长大,饱读古籍、诗词,儒家“诗言志,歌永言”之文艺思想对其影响深远,王维、苏轼都是他从小学习写诗的模仿对象。所以,他喜爱书写历朝诗人那些具有儒家理想的名作佳句,他所书写的李商隐、韩偓、白居易、韩琦、朱熹、龚自珍等人的诗句,都与儒家倡导的人格道德、人文情怀、节操修养有关,都具有古典文学中融情入景、景理相谐、艺术思想高度统一的特点。从某一个角度来看,作为僧人的弘一大师身上的传统文化情结始终挥之不去。
同时,弘一大师又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的艺术家,他在年轻时就是中国多个艺术领域的拓荒者,除了引进油画、钢琴、五线谱等西洋艺术,他在日本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本《音乐小杂志》,他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人体模特写生的教育家。出家后,他虽然中断了自己的许多艺术创作,然而他的艺术创新精神不曾泯灭。他在书法作品中不仅仅满足于书录前人诗文和经文,更愿意“书为心声”,自撰诗文抒发自己所思所想。不管是送于僧俗各界友人、学生的赠语,还是为各寺院题写门联、题记序跋,为了达到教化启迪和审美陶冶的高度统一,他创作时都能因人、因景而异,注意内在心灵世界的外在化,达到物我一体、心道融合之境界。他的自撰诗文既有苏轼所言的“古人贤者,贵其真也”[8]174的美学境界,亦有“理一分殊”[8]175的哲学境界,这种兼具诗人与僧人心性的极具个性化的文字表达,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弘一大师作为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他对佛教的贡献不言而喻。他晚年长居福建闽南,除了著书立说,还通过书法作品广结法缘,广推佛法。他曾对叶青眼居士说过:“余字即是法”[1]231。他的弟子高文显就说过:“弘一法师来闽数载,居常运用其艺术手腕,书写经文佛号,赠诸缁素,以广结胜缘。 ”[1]231所以,他的书法作品内容大多与弘法有关,凡他所推重、研究和自己著述的佛学著作他都一一抄录,在常人看来无论多么繁复细碎的经文,他都怀着虔诚之心,平心静气地书写,而且“字迹高古清秀,不著人间烟火之气”[1]231。除了书写像《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这样的宏篇律学著作,他最经常书写的是与华严宗有关的内容,不惜时间精力编撰了《华严集联三百》,并常手书其中的对联送人,就是为了能更便捷、直观地弘法结缘。
而他所书的《华严经》对联表面看是宣扬华严宗“法界缘起”、“圆融无碍”等教义,实际上又具有词采优美、简约工整、意蕴深长的文学之美。他书写的《清凉歌集》歌词,蕴含了“任何事物和现象皆为理体随缘的产物,是理体之显现……由此得出事即理,理即事,理事圆融”[8]69的深邃义理。然而,其在文中所描述的凉风、明月、清水所构筑的一个清凉意境极其空灵、隽远,充满诗意。其所捕捉的花香、山色意象“诗中有画”,如梦如幻又变化自然,其质朴清雅的语言,净化超脱的意境,实属文学的上乘之作,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
可见,弘一大师书法作品中的文学内容具有传承与创新并存、弘法与审美一致的显著特色,很好地践行了作为文化人的理念和作为出家人的使命,从而使每一幅书法作品更能达到中和圆满的理想境界,更能给人以审美体验和精神升华。
总之,弘一大师书法作品中的文学内容,题材类型多样,主题内涵丰富,文学特色独具。他通过多彩的文学内容丰富了书法的内涵,又通过精妙的书法演绎了文学所传达的意蕴,他的书法作品达到了书法艺术技巧与文学内容的高度统一,可谓艺术和思想的珠联璧合,显示了弘一大师在文学艺术各方面的综合实力及其艺术作品的无穷魅力。
[1]林子青.弘一法师年谱[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2]弘一大师全集编辑委员会.弘一大师全集:第9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3]粘良图.晋江草庵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4]夏宗禹.弘一大师遗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弘一大师全集编辑委员会.弘一大师全集:第7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6]余涉.李叔同诗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
[7]弘一大师全集编辑委员会.弘一大师全集:第10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8]高令印.中国文化纲要[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