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美坤,金伟峰
(缙云县茧丝绸管理办,浙江缙云321400)
缙云蚕桑产业几经风雨洗礼,深深扎根于浙西南这块美丽的土地,并铸造了“仙都茧”品牌。2011年,缙云县有桑园面积2437 hm2,生产蚕茧1609 t,蚕桑综合产值9079.28万元,成为浙西南最大的蚕桑生产大县。现将我县几十年来的蚕桑产业服务体系成效回顾与未来建设展望如下:
缙云县蚕桑产业服务体系初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先由县农业部门蚕桑干部牵头成立了村级蚕桑联系户、乡镇蚕桑辅导员、区农技站、县农业局蚕桑业务技术干部组成的四级服务网络。村级蚕桑联系户主要负责本村农户的订种、补订及发种工作,同时,负责本村常规性蚕桑技术辅导;乡、镇蚕桑辅导员主要负责本乡、镇范围内的村级蚕桑联系户的管理、蚕种的领发,蚕桑技术辅导,并及时上报蚕桑重特大突发事件;区级农技站主要负责本区域蚕桑产业的发展规划、技术指导,及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县农业局负责全县蚕桑产业的规划;,指导本县蚕桑产业深层次技术问题,辅导员、业务干部技术培训,蚕种催青和安全领发,安排科技试验,推广新技术、桑和蚕新品种等。村级联系户及辅导员的经费支出来源于蚕桑改进费。当时的蚕茧收购部门——土特产公司、供销社茧站也聘用季节性蚕桑辅导员加强技术辅导。20世纪90年代,缙云县进入了农业产业调整期,在县委、县政府重视下,掀起发展“三种两养”、“一村一品”发展蚕桑产业的新高潮,十分注重蚕桑产业技术服务网络的建设。根据县农业局建议,转正了部份蚕桑辅导员成为了乡镇特产员,工资由县财政负担。同时,下达了县政府《关于加强乡镇蚕桑辅导员建设意见的通知》,扩充了部分乡镇蚕桑辅导员,其工资由乡财政贴补50%支付,余下50%仍由蚕桑改进费支出。蚕桑特产员、辅导员行政上受乡镇领导,业务上由县农业局指导。1993年乡镇撤扩并后,原区级农技站撤销,改为了三级服务网络。1997年茧丝绸一体化后,原农业局蚕桑干部划归到县茧丝绸管理办,其蚕桑网络也划转到现在的县蚕业丝绸有限公司(兼挂县茧丝绸管理办公室)管理。蚕桑辅导员、联系户经费自2006年全省取消蚕桑改进费后,改由县蚕业丝绸有限公司从蚕种经营费中支付。目前蚕桑网络有乡镇蚕桑辅导员34人,村级蚕桑联系户351名,蚕桑专业技术干部12人。
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蚕桑技术网络以来,加快了蚕桑生产技术的传播,通过每年组织培训,许多新栽桑农户从不懂技术到熟练掌握蚕桑生产技术。我县桑园面积从1980年33 hm2增至2011年约2437 hm2,扩大了73倍,饲养农户从原来的 200户增至2010年的8900户。30年来,通过蚕桑技术服务体系培训达2000场次,培训人员达10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18万份。
蚕种是一种特殊种子商品,生产经营者需要相应的设备和技术资质。但是近几年出现了蚕种供应的无序、恶性竞争,严重扰乱了蚕种市场,致使很多不合格蚕种流入养蚕农户,存在着严重的安全生产隐患。通过蚕桑技术服务网络,可进行早订种、早上报、安排生产,以利蚕种生产有序进行。发现种贩子可及时举报,由农业执法大队严加查处,使农户可从正规的省蚕种公司拿到合格种子。同时,县级技术部门在订种后根据生产季节,进行正规的催青,使蚕种孵化率达到95%以上,蚕种及时供应到户,避免途中意外。
蚕桑服务体系技术人员充分利用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并借鉴全省先进蚕桑生产经验,编写了“仙都茧”生产技术标准,《蚕桑实用技术及问答》,解决了蚕桑生产上技术性难题,并规范了蚕桑生产标准,为不断提高技术,打造优质高品位茧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以省“蚕桑西进”为契机,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蚕桑产业资金投入与扶持力度,并做好关键性技术推广,对方格蔟蔟具和使用技术进行不断改进与推广。几年来,争取项目资金650多万元,推广方格蔟360万只,使缙云上车茧率达95%以上,解舒率65%以上,净度达93分以上,蚕农投售鲜茧每50 kg价格每期均比嘉湖主产区要高200~500元,成为享誉全省的优质茧。优质茧桑园基地面积达2000多hm2。
近年来,桑蚕新品种有了较大的突破,特别是桑品种的引进与推广,提高单位面积产茧量30%。为使这一新成果尽快推广,我们依靠蚕桑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现场培训,电视、广播等媒体,透彻地介绍了桑新品种农桑、丰田、强桑等的栽培特性、产质量优势,深受蚕农拥护。我县现已更新老桑园80%,每年可为蚕农增加经济收益达450万。另外,我们还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小蚕二回育、大蚕省力化大棚饲养等新技术,同时大力提倡桑园综合利用经营,如桑园套种药材、蔬菜、桑园养鸡、桑枝条栽培食用菌(香菇、黑木耳)、药用菌等,提高桑园经济效益。
自1997年蚕桑技术人员划归县茧丝绸管理办公室(丝绸公司)后,蚕桑技术服务总站定编为差额事业编制单位,一直来县财政拨款不足,维持蚕桑技术体系的经费困难,工作开展力不从心。
随着2006年取消蚕桑改进费,蚕种服务费的规费收入,对减轻农民的负担起到较好的作用,但对蚕桑服务体系也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如乡镇蚕桑辅导员、村级联系户的报酬开支也不得不转帐到企业支付,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不利于蚕桑技术推广。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积极推进蚕桑产业提升改造与体制创新和缙云县“十二五”蚕桑产业规划的思路,今后应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两条路子来提高蚕桑发展组织化、产业化水平。并以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契机,推进蚕桑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以推广桑蚕优良品种、优质茧生产技术为着力点,以推进蚕桑资源多功能开发利用为增长点,充分挖掘蚕桑生态文化功能,拓展蚕桑观光农业,实施蚕桑产业升级和转型提升。按照上述蚕桑产业发展总要求,今后蚕桑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应做好以下工作:
对今后重点发展区域的乡镇、村应继续选拔有经验、有作为的年轻人充实技术辅导人员,充实乡镇蚕桑辅导员与联系户队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县级各主管部门应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与待遇,蚕桑技术人员应列入大农业,其事业性质应完全纯公益性,列入县财政全额拨款,充分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发展蚕桑产业中去。应重视加强县乡蚕桑产业规划,大力推广新技术,抓好蚕桑项目推进,抓好蚕桑产业典型示范,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坚持谁受益谁投资原则。蚕桑产业发展应鼓励蚕桑龙头企业和蚕桑专业合作社与专业户、重点户蚕农结成统一利益体,推进农业技术与信息推广,并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乡、村级蚕桑技术网络可通过发展,负担一部分蚕桑技术推广费用,形成政府与龙头企业、合作社互动发展,产生新的农业推广格局,成为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补充,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