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仲儒
(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浙江海宁330419)
在海宁市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是近年来面临的头号难题。从上世纪末至今,微粒子病的阴影始终笼罩在蚕种生产中。近年来由于蚕种市场混乱引起的原蚕区蚕种来源不明,原蚕区原蚕饲育比例的降低等因素影响,原蚕区饲养环境日益恶化。另一方面,原蚕区劳力日渐老龄化,高强度“防微”措施很难落实。要认真落实“三控一严”的微防方针,有效地控制微粒子病的发生,必须在具体措施上进行探索,实施一套既安全有效,又切实可行的“防微”措施。根据海宁市原蚕区实际情况和可能引起微粒子病发生的环境因子关系,我们围绕“三控一严”的微防方针,对微粒子病的综合防治作了一些探索。
家蚕微粒子在野外昆虫与家蚕间存在着完全的交叉感染现象。桑叶的微粒子虫污染源主要来自桑园害虫。从近年蚕种生产微粒子病发生情况看,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病率和桑园害虫,特别是桑螟的暴发程度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近年来,在桑螟大面积暴发的秋期,微粒子病淘汰率和发生率就高;晚秋桑螟危害严重的年份,次年春期微粒子病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常年。因此控制桑园虫害,重点防好桑螟,是控制微粒子病的重要措施。
由于近年来暖冬现象的影响,在浙北桑螟的发生已由一年4~5代变化为一年发生5~6代,对蚕种生产有严重影响的是第1代桑螟和第5代桑螟。
1.1.1 防好越冬桑螟和第1代桑螟
近几年来,室内越冬桑螟在4月中下旬开始羽化,5月初进入羽化高峰。经检测,桑螟成虫中存在较多微粒子。由于原蚕户已无条件对蚕具进行高温蒸汽消毒,因此春蚕收蚁前后蚕室内会出现较多桑螟成虫,最多时一室内每天有几十到上百只成虫羽化,直接污染小蚕室环境和蚕座。2010年晚秋桑螟在海宁部分乡镇发生严重,2011年春期桑螟成虫从4月中下旬开始一直到5月中旬不断大量发生,是2011年春微粒子病发生严重的主要因素。为吸取教训,我们在2011年晚秋结束后,全面布置对原蚕户蚕具用500倍敌敌畏进行密闭喷杀。
第1代桑螟幼虫在成虫羽化高峰后10 d左右进入盛孵期,房前屋后桑园虫量较高,大田中虫量较低,在盛孵期后3 d对房前屋后桑园用辛硫磷1500倍进行一次防治,3~5 d后再用药1次。在桑叶生长发育较早年份,为错开桑螟幼虫发生高峰对蚕种生产的影响,适当提前收蚁。
1.1.2 轮治第5代桑螟
秋期生产在8月底9月初开始,近年来第5代桑螟的暴发在9月上中旬,是全年发生量最大的一代,由于桑叶的采摘方式与及和丝茧育收蚁时间的不同,治虫难度相当高。只能通过协调,进行划片轮治。重点强调用药统一,喷药认真,提高防治效果。
在桑叶微粒子污染十分严重的情况下,2000年到2009年,我们采用桑叶全龄用0.3%有效氯的漂白粉精液浸消方法进行叶面消毒,对控制食下传染也确有明显的效果。但是由于全龄浸消用工大,且消毒液对人体有很大伤害,大部分原蚕户对些项措施已有抵触,也确实很难再实施。2010年春对叶面消毒进行改进,1~5龄第1天仍采用浸消,5龄第2天始改用防微灵在田间喷药。2011年在污染较严重情况下,微粒子病发生明显偏高。且使用防微灵后,蚕种的孵化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目前我们仍在探索较好的方法来替代全龄桑叶浸消。
目前的桑园栽植密度较大,桑园产量提高了,但桑园治虫操作难度大,防治不到位就很难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设想逐步改变桑园的栽植方式,扩大行距、降低密度,便于田间操作,提高机械化程度和桑虫防治效果。
目前海宁原蚕区现状是种茧育、丝茧育在同一地区混养,且一般自然村中丝茧育比例大于种茧育,对大环境控制难度很大。同时,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原蚕区全部实行就地制种形式,制种废弃物、死蛹、鳞毛等对饲养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针对面临的恶劣环境,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对各户养蚕废弃物、蚕沙的管理。种蚕饲养前要求各户把蚕沙进行封存、对上期蚕使用过的簇草进行焚毁或封存。制种结束后立即清理废弃物,并认真做好回山消毒,消毒药品由公司免费提供。
公司在养蚕前20 d左右召集原蚕户召开蚕前准备动员会,强调蚕前消毒的重要性,并分阶段提出要求,在清洁整理结束后对各户工作进行检查,检查中对各户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通知到辅导员和各户,整改完成后方可进行消毒。各户消毒由辅导员统一安排,按公司技术部门要求,配备机动泵并统一配制消毒药液对蚕室、蚕具、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并要求消毒后在蚕具干燥时确保环境清洁。
原蚕户的养蚕环境和生活区不能完全分离,所以在蚕期饲养过程中要求经常性坚持做好卫生工作,并每天对蚕室、贮桑室进行消毒。由于桑叶采用全程消毒,采叶用具和给桑用具严格区分,并每天消毒。
在污染程度较高的环境中饲养种蚕,少量个体感受微粒子的机会必定存在,在较大规模生产上有效地控制微粒子病的危害,分区收蚁、分户制种是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以原蚕户为单位分区收蚁,作为1个饲育区,对各饲育区1、2龄迟眠蚕进行微粒子检查,对原种收蚁后纸板收集后分户保管,并以原种批为单位检查死卵及卵壳中微粒子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以原蚕户为1个饲育区至制种,制种时以户为单位分段,并根据每天发蛾量确定袋蛾数量,确保户与户之间蚕种、蛾盒明确区分和对应并具有代表性。个别户出现问题能对应淘汰,确保大批蚕种安全。
微粒子病的控制必须在制度上加以保障。公司在改制后对职工建立了一套较完整并具可操作性的考核办法,并逐步完善。对原蚕户同样实行与微粒子病挂钩的种茧收购和制种报酬政策,提高全体职工和广大原蚕户的防微意识。
根据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生产任务,公司在核定生产成本后下达任务到各生产人员,并确定向生产人员结算的蚕种价格,在包括种茧款、制种报酬在内的大部分生产成本核算到生产人员,一旦蚕种因毒率超标淘汰,生产人员的张种生产成本直接上升,对生产人员的收入将带来巨大影响。对检出未超标蚕种降价结算,对整批未检出微粒子的生产人员进行额外奖励,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防微”积极性。生产前确定的考核办法在年终结算时严格执行,确保制度的严肃性。
“防微”的大量工作在各个原蚕户,种茧收购和制种与微粒子病发生量直接挂钩,毒率超标户种茧价格和“无毒”户差20%,制种报酬相差1倍以上,检出合格户与未检出户各项报酬也差10%以上,促使原蚕户主动配合做好“防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