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颖,徐 明
(1.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系,四川成都 610041;2.成都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随着竞技体育大强度、高对抗程度的日益提高,参与竞赛的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也日益增多,高水平运动员对运动损伤表现出较过去更为复杂的社会心理反应.过去对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生理学、医学、训练学等方面.对此,本研究拟从心理学角度探讨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康复模式,为他们尽快全面康复、重返赛场提供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助方法.
目前,越来越多的关于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及其潜在机制被深入研究,并逐渐发展形成了几种被业界普遍认可的应激理论模型.应激理论模型对于全面理解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及指导他们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及损伤后的康复,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988年,Andersen等[1]提出了一个建立在应激理论基础上的应激——运动损伤模型.在该模型中,应激被认为是高水平运动员对潜在应激环境的认知.当高水平运动员感到不能应付环境要求时,他们的应激应答被激发,与之相应的生理和注意力变化会导致肌肉紧张,视野变小,同时也就增大了他们受伤的危险性,从而可能产生运动损伤.认知、生理和注意力之间相互影响,比如,认知可以影响注意力和生理反应那样,注意力变化也可以反馈作用于认知.根据这个模型,高水平运动员对潜在运动环境的应激反应决定运动损伤是否发生,并且高水平运动员的应激反应可直接或间接地受一系列心理因素调节,并且能被心理干预手段影响.影响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人格、应激源史、应对资源以及干预措施等.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者发现该理论模型过分强调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与各心理因素间的关系,而忽略了各心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交互作用对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共同影响[2].
针对应激——运动损伤模型存在的不足,1988年,Williams等[3]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改.新模型通过对受伤和未受伤高水平运动员对比,分析了影响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某些心理因素,强调各心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运动损伤的共同影响.此后,许多学者针对该模型做了大量实证研究发现,应对技巧、竞赛特质焦虑、生活事件及比赛中的角色会发生交互作用,并共同影响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4-6].最新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人格变量对高水平运动员急性运动损伤产生影响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影响高水平运动员对运动应激情境的认知评估所产生的应激反应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即直接影响;二是通过影响高水平运动员对应激经历、应对资源的认知评估而影响个体对运动应激的反应,从而对运动损伤的发生产生影响,即起到中介变量的交互影响[7].但是,该模型仍存在对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心理干预措施认识不足的缺点[8].
2000年,Junge[9]在最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交互理论模型[9].该模型认为,高水平运动员是否发生损伤,是由高水平运动员对其所处环境的应激反应决定的,其影响因素包括心理社会应激(特别是生活事件)、应对资源以及情绪状态.其后的相关研究发现,这些心理因素间不是孤立发生作用,而是产生交互作用共同导致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10-11].
上述3种运动损伤的心理学理论模型,对全面理解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3种模型仍存在一些不足:过分关注单一心理因素对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的影响,而对各心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方面的研究较少;没有考虑不同年龄高水平运动员的自我概念、社会影响、情感反应、动机和自我调节手段等对运动损伤发生、心理反应以及恢复的相关心理影响因素的影响;对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干预和预防关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本研究通过分析发现,高水平运动员受伤后出现的心理反应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见的.这种反应包含5个连续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否认.高水平运动员在面临困难和忧虑时,可能产生一种部分或完全对现实的曲解,发生运动损伤后,其最初常拒绝承认自己身体出了毛病,但长久否认却有悖于现实,且不利于康复.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自觉行为,但也有些高水平运动员会表现出一种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而有意识地否认或掩饰自己的运动损伤程度.
第二阶段是愤怒.由于受伤已成为事实,高水平运动员会由“不会是我”的否认态度转到质问“怎会是我”的自责态度,经常表现为愤怒状态,并常伴有恐慌.这是运动员对不能继续参加比赛的一种正常反应.
第三阶段是痛苦.受伤后,机体在恢复过程中自然有疼痛症状,甚至影响日常生活行动.康复过程中,运动员不能随队参加正常训练和比赛,由此会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觉得自身价值及在运动队中的地位下降等.如果恢复一段时间后仍未达到理想康复状况,运动员必将退回到愤怒阶段或者进入到较明显的沮丧阶段.
第四阶段是沮丧.当运动员最终认识到无法立即解决伤痛或肌肉、骨骼、关节损伤等问题时,他就会变得孤僻、自我怜悯,常常回避教练员与队友,产生消沉、无奈等减力情绪.
第五阶段是精神重整.当运动员承认并接受自己受伤的事实而开始计划怎样重返运动场时,心理恢复过程就开始.但这一过程是复杂的,有时还会产生一些新的心理冲突,比如,会担心自己是否还能作为主力、是否能恢复到受伤前的身体状态等.
对运动损伤的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必要的心理诊断,其意义在于运用心理学方法和相关技术来评估高水平运动员伤后心理状态、心理差异及行为表现,以便确定其性质与程度[12].在运动损伤心理学中,最常用的心理诊断包括人格调查、临床神经心理学检查及各种症状评定量表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诊断较生理诊断更为灵敏,有助于鉴别、评估不同个体之间的心理行为差异,或者不同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反应;也可以提高对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诊断的质量,为其后期的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指导.
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康复与其损伤程度有密切联系,损伤程度决定了运动员伤后的心理康复程度.以往对运动损伤程度的研究大多采用回顾调查方式,这种方式可能会扩大或掩盖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与心理因素间的关系.对此,国外研究者常用高水平运动员缺席训练或比赛的天数将他们的损伤程度划分为轻度(缺席1~7天训练或比赛)、中度(缺席8~21天训练或比赛)、重度(缺席比赛或训练超过21天).此外,有研究者还用医学评价或诊断来评估高水平运动员损伤程度.这种评价方式能较好地控制一些潜在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得研究过程更为精确、客观.
1991年,Grove[13]提出了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恢复模型.该模型认为,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能否恢复和重返赛场由治疗因素、个体损伤因素及影响个体的应激源史、应对资源、人格等心理因素和心理干预共同决定.
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康复应采用整体康复方法.心理学疗法作为医学、生理学、训练学疗法的补充,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恢复很有帮助.心理学疗法的具体步骤包括:①与受伤高水平运动员建立密切联系;②向他们传授损伤和康复过程的知识;③教会他们应对伤病的特殊心理技能;④使他们做好应对伤病复发的心理准备;⑤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向其他受伤的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等[14].
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康复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此过程中,教练员、队医及运动心理学工作者都有责任引导高水平运动员掌握并使用相关的心理康复技能.同时,高水平运动员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自律能力,并坚持练习,才能帮助自己尽快从运动损伤中全面康复,重返赛场.
[1]Andersen MB,WillamsJ M.A Model of Stress and Athletic Injury: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J].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1988,10(3):294-306.
[2]Taimela S,Osterman L,Kujala U,et al.Motor Ability and Personality with Reference to Soccer Injuries[J].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Physical Fitness,1990,30(2):194-201.
[3]Williams J M,Andersen M B.Psychological Antecedents of Sport Injury:Review and Critique of the Stress and Injury Model[J].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1998,10(1):5-25.
[4]Petrie T A.Coping Skills Competitive Trait Anxiety and Playing Status:Moderating Effects on the Life Stress-injury Relationship [J].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1993,15(3):261-274.
[5]邓荣华,颜军,李宁川,等.关于运动损伤应付模式与效果估价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0,21(9):29-31.
[6]Rider S P,Hicks R A.Stress Coping and Injuries in Male and Female[J].High School Basketball Players Perceptual Motor Skills,1995,81(2):499-503.
[7]戴群,吉承恕,李宗浩.人格特征队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2):11-13.
[8]Gunnoe A J,Horodyski M,Keith L,et al.The Effect of Life Events on Incidence of Injury in High School Football Players [J].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2001,36(2):150-155.
[9]Junge A.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Sports Injuries:Review of theLiterature[J].American Orthopedic Societyfor Sports Medicine,2000,28(5):10-15.
[10]Hanson SJ,McCullagh P,T onymon P.The Relationship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Life Stress and Coping Resources to Athletic Injury[J].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1992, 14(3):262-272.
[11]K olt G S,K irkby R J.Injury,Anxiety and Mood in Competitive Gymnasts[J].Perceptual Motor Skills 1994,78(3):955-962.
[1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佑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
[13]Grove J R,G ordon S.The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Injury in Sport[M].London: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1991.
[14]Weinberg R S,G ould D.Foundations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M].Champaign:Human K inetic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