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2012-08-15 00:43冉亚林
重庆医学 2012年13期
关键词:咽峡炎保肝单核细胞

冉亚林

(重钢总医院儿科,重庆 40008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由人类疱疹病毒[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单核-巨噬系统增生性传染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及肝脾大。实验室检查可见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增高,血清中嗜异性抗体滴度增高和出现EBV抗体。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同时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引起相应病变,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从而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现将本院收治92例确诊为IM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IM患儿92例。其中男49例,女43例,年龄最小11个月,最大8.5岁,平均4.5岁。病程7~10d。中高热为主,共80例,低热3例,无发热9例。其中发现颈部包块入院4例,双眼睑水肿3例,扁桃体有白膜2例,咽峡炎89例。淋巴结肿大86例,肝肿大60例,脾脏肿大50例,肝脾同时肿大15例,皮疹10例,心脏受累10例,腹痛15例。参照文献[1]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入院当天及住院后5~7d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胸部X线、腹部B超及电子鼻咽镜检查。入院后除给予降温退热、卧床休息、注意口腔卫生、保证营养及足够能量等一般对症处理外,给予同组人干扰素α1b注射液(运德素)10μg肌内注射3~5d,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酌情给予头孢类或阿奇霉素抗感染;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保肝,合并心肌炎患儿给予环磷腺苷、果糖治疗。

2 结 果

患儿治愈出院76例(82.61%),好转出院16例(17.39%)。其中误诊为急性颈淋巴结炎6例(6.52%),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15例(16.30%),急性鼻炎4例(4.35%),急性肾小球肾炎3例(3.26%)。

3 讨 论

EBV进入口腔后可在咽部淋巴组织内繁殖复制,进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累及周身淋巴系统。由于EBV与B淋巴细胞表面的CD3受体结合,导致B细胞表面抗原改变,从而启动T、B淋巴细胞的交叉作用,活化细胞毒T组织分泌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形成各种免疫复合物而损伤细胞[2],导致多器官系统改变。由于婴幼儿不能对EBV产生充分的免疫反应,因此,婴幼儿期的典型病例很少[3],本研究以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多见。

IM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首发症状不一,容易误、漏诊,有报道本病误诊率达75%[4]。且长期以来,对于IM尚无特效治疗药物[5]。作者认为,应重视渗出性咽峡炎,其表现为扁桃体上形成一层白色假膜,均匀,不易脱落,多于2~4d左右脱落,病程长者可渗出性堆积并增厚。部分可覆盖咽侧壁和咽后壁[6]。有研究表明,IM常合并厌氧菌感染[7]。急性IM合并扁桃体白膜易误诊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临床发现IM合并咽峡炎,即使扁桃体渗出严重,患儿的吞咽痛也不明显。这有别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且后者渗出物从隐窝开口处开始,呈点状,渐融合成片状,边缘多不整齐。在本组患儿中淋巴结增大,以颈部淋巴结增大为主,腋下及腹股沟次之。淋巴结肿大多数为黄豆至鸽蛋大小不等,质中,活动好。作者5例患儿淋巴结直径超过2.5cm,有触痛,无波动感。淋巴结增大常在热退后数周才消退,应注意与急性淋巴结炎相鉴别。除了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外,IM引起儿童呼吸道阻塞的病例在国内也逐渐得到重视[8-9]。本研究认为,患儿有发热、咽峡炎、鼻阻、鼻塞等症状疑似IM时,一般不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感染。

在IM的实验室检查中,应注意外周血常规、变异淋巴细胞的检查,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总数多数增多,WBC最高达35×109/L。变异淋巴细胞增高大于或等于10%,最高达35%。因变异淋巴细胞多在病初第3天出现,1周末渐增加,2~3周达最高,病程中可持续存在7周大于10%。所以,在临床上高度怀疑IM患儿,对于检查结果变异淋巴细胞小于10%,应反复多次检查,提高阳性率。本组患儿的肝功能检查中,发现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明显增高。给予保肝治疗后7d复查75.4%的患儿肝功能恢复正常。保肝治疗10d后100%患儿肝功能恢复正常。EBV抗体的IgM抗体(EBV-VCA-IgM)一般在感染的早期出现,持续数周至3个月,是近期EBV感染的可靠标志,且特异性强,对于不典型的IM,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作为与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病原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相鉴别[10]。

总之,目前IM的临床表现繁多,以多系统损害为主,而且首发症状不一。早期及时诊断、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预后良好。对该病应加强认识、全面分析、综合判断,及时早期诊断并进行抗病毒、保肝、营养心肌治疗。干扰素、利巴韦林仍是治疗IM的有效药物,应早期使用[11]。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许红梅,王绍映.静脉丙种球蛋白,α-干扰素及利巴韦林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比较[J].儿科药学杂志,2003,9(2):16-17.

[3]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 赵彩云,何晓莲,赵鸿,等.50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实验室特征及误诊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94(6):45-46.

[5] 周玉福.更昔洛韦和α-干扰素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作用研究[J].重庆医学,2009,38(13):1622-1624.

[6] 冯勇,梁传宇.误诊为腭扁桃体炎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05,19(12):560-561.

[7] 戚东桂,刘荣,韩军艳,等.Epstein-Barr病毒相关疾病的研究现状[J].国际免疫学杂志,2006,29(4):252.

[8] 余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呼吸道阻塞症状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8,37(24):2835-2836.

[9] Nagler J,Ruebner RL.Suppurate complications and upper airway obstruction in infections mononucleosis[J].J Hosp Med,2007,2(4):280-282.

[10]林伟,郭彩萍.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2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2):5475-5476.

[11] 高全杰,史忠,邓小飞,等.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15):2007-2008.

猜你喜欢
咽峡炎保肝单核细胞
外周血单核细胞miR-1285-3p在肺结核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疱疹性咽峡炎来袭,帮宝宝渡过难关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清咽散外敷涌泉穴在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治疗的应用价值
光敏氧化制备抗癌及保肝的二萜衍生物
保肝药物体内活性筛选方法的建立
单核细胞18F-FDG标记与蛛网膜下腔示踪研究
高含量DHA/EPA甘油三酯的降血脂和保肝作用的研究
中亚沙棘保肝有效成分纯化工艺研究
热毒宁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