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书君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教学方法
靳书君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探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绪论课的教学方法。介绍了在教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时,分别采用导读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教学;“概论”课;教学方法
从教育过程学的角度看,教学活动要依次实现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再由教学体系向教学方法转化。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设计好、运用好教学方法,教师就抓住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的点“化”之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作为总论,“概论”的首次课需要从整体上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课堂讲授的关键环节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现以“概论”首次课为例,总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教学的具体方法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的教学经验,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具体方法。
新版“概论”课教材,每一章后面都有推荐的阅读书目。教师根据问题展开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进行导读讲解,带领学生向经典作家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导读的第一步,是教师设置若干思考题,带着问题去读原著。这些题目不要多,关键是在逻辑上环环相扣,最终能够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教学目的。分论各章,一般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并写下读后感。教师在阅览读后感和听取典型发言的基础上,依据问题设置的逻辑条理清晰地推导出反映经典作家精神实质的结论。作为总论的“概论”首次课,宜撷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相应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代表作,透过文本分析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理论创新。例如,毛泽东是通过《共产党宣言》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十大纲领”部分和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设置两个问题:一是新民主主义三大纲领完成了“十大纲领”中的哪些内容,二是创新了“十大纲领”中的哪些内容。在此基础上,授课时引导学生梳理新民主主义纲领对“十大纲领”的继承和发展,从而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共产主义ABC》是邓小平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入门老师,可节选《共产主义ABC》和邓小平《南方谈话》,供学生课前预习。相应地可以预设3个问题:(1)《共产主义ABC》的构想是战时性措施还是长期性战略?(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体制创新,是否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和俄罗斯文化传统的差异?(3)邓小平从战时共产主义文本入门,为什么读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堂讲授时,依据文本对三个问题的依次讨论和归纳,可以清晰地得出如下结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政策和制度工具,把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政策、制度创新同时又是文化创新,正是因为中国具有官方主控商品经济的文化传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才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邓小平完全打破了入门老师的构想框架,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把中国实际经验马克思主义化。这三个结论浑然一体,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概论”课教学贯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体现为师生学习共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其中的问题以浓缩的形式包含中国实际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和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要求教师科学地设计问题、展开问题、回答问题,用问题意识统揽教学内容,课堂讲授以问题阐述为中心。师生针对问题进行互动和对话,可以做到以点带面,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概论”课教学根本性的问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在这一根本性问题总揽下,总论部分要交代“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中国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发展”四个总问题,分论各课次还必须设计和阐述中国特殊国情和时代背景下的具体问题,涉及革命、建设、改革,内政、外交、国防,以及治党、治国、治军,这些具体问题相互联系,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概论”首次课讲授围绕一个根本性问题、四个总问题,以此为抓手,带领学生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就需要根据历史的逻辑和逻辑的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把总问题整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环节当中,由此观照9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在分析各民族国家的实际问题时,延续着一条科学的思想路径,那就是抓住特定历史时期的问题所在,为解决这个问题探寻力量所系,又为把这种力量引导到解决问题上而去把握人心所向。由此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需要完成主题、主力和主体的中国化,这样就清楚地把问题教学法设定为:通过主题、主力和主体三个方面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沿着这个理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90年的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三十年”,每一个三十年又大致划分出 “三个十年”,每一个十年侧重主题、主力和主体其中一个方面的中国化探索,前一个三十年和后一个三十年各自完成了主题、主力和主体三个方面的中国化,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中间的三十年正是在主题、主力和主体中国化的探索方面出现曲折,没有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但为后面的三十年做了铺垫。把问题教学法融汇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环节当中,围绕主题、主力和主体的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刻画出来,有利于让学生信得过、记得住。
问题的现实起点来自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采用比较教学法讲授“概论”课,可以通过多角度的对比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依据,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概论”首次课在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时,运用比较教学法,包括中、苏、西三个维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政策和制度,分别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比较,阐释没有马克思主义行不行?马克思主义不中国化行不行?通过对比启发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深远意义。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设定具体的政策和制度,分组安排学生从三个方面查找资料、阅读文献;然后,教师在集中梳理学生准备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前苏东传统社会主义的成败得失,带领学生根据中国的国情和传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真理性和合理性。比如,通过对比阿根廷“拉美化”和中国规避金融风险的做法,引用上海世博会阿根廷驻华大使 “中国为什么发展这么好”的询问,和上海市市长“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回答,阐释中国不能不要马克思主义,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再如,比较中苏两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苏共在意识形态上始终把市场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异物,中国共产党通过理论创新把市场经济纳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理解当代俄罗斯学者斯米尔诺夫的两句话反思:“其实,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通过改革可以慢慢地修正。如果当时把马克思主义俄罗斯化做好,对苏联的影响会更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在原则上是完全正确的。”通过这种对比,促使学生更真实、更明确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和本国国情相结合,不实现民族化是不行的,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1]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陈连生.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国内政治背景[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10).
G642.4
A
1673-1999(2012)07-0170-02
靳书君(1972-),男,山东曲阜人,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
2012-01-30
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实践与研究”(2010SZ005);广西师范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教学的具体方法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