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态农业发展的社区参与式模式探讨

2012-08-15 00:49谢晓英张倩倩
关键词:社区参与农村社区贵州

谢晓英,张倩倩

贵州生态农业发展的社区参与式模式探讨

谢晓英,张倩倩

贵州受喀斯特地貌限制,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必须发展生态农业。目前贵州发展生态农业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应该尝试社区参与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构建社区参与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思路。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社区参与;农村社区;贵州

贵州省的国土面积约为17.6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8%。全省地貌大致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贵州的喀斯特面积约为10.9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喀斯特地区土壤贫瘠,地表水易漏失,植被容易遭到破坏,对作物的选择性强。由于喀斯特面积和石漠化面积大,贵州也是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研究的中心。据2010年水利部的统计资料,贵州省水土流失面积73 078.56平方公里,占贵州土地总面积的41.52%。近年来贵州极端天气发生频繁,省内先后发生凝冻、干旱、暴雨和洪涝等气象灾害。由于特殊的地质和气候背景,贵州的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应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一、有关生态农业的研究

早在20世纪20年代,Rudolf Steiner就提出了生物农业的概念。70年代初,美国土壤学家William Albreche又从土壤学视角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之后,西方国家逐渐掀起生态农业研究热潮。

1982年,在银川召开的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上,西南农业大学的叶谦吉教授就提出我国应该发展生态农业,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理想的、经常保持最佳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1]。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认为生态农业涉及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多个层面,已经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复合生产系统,应该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发展生态农业[2]。在生态农业模式研究方面:李金才等人认为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其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都应该设立相应的标准,建立农业标准体系[3]。张家宏等人提出了实现生态农业标准化的“四化”条件,即生态农业的模式化、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化和模式的标准化[4]。在生态农业实践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主要针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减少化学肥料使用和能耗,降低土壤污染,以发展生态农业。日本根据本国的资源基础更加注重产出效益,提倡“环境保护型”发展战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能力相对较差,应当积极寻求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和循环再生能力,追求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贵州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自然环境因素的阻碍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贵州省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贵州的生态农业建设有毕节高原岩溶山地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模式、北盘江岩溶峡谷地区生态经济林木治理模式、晴隆岩溶山地人工种草养畜建设模式和普定发展生态经济模式等[5]。但是,由于山多坡陡,受喀斯特地貌影响,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程度严重,土壤缺乏肥力,农作物产量低,而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低下。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为生态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困难。人地矛盾突出,土地长期处于高耗低产状态,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使得资源和环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二)政府对发展生态农业投入不足

政府对发展生态农业比较重视,但是仍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多地区生态效益得不到保障。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完备的配套设施,由于地方经济整体落后,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而弱化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201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额3104.9亿元,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495.6亿元,占比仅为15.96%。在技术层面,生态农业主要依托以往传统农业技术的组装,高科技的生物性肥料、可降解农膜等没有大规模投入生产,生物防治等新技术缺乏规模示范。现代技术的应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同时,缺乏相应的教育和培训,农户不能快速掌握高效的技能。不少示范点的群众没有动员起来,同时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推动发展生态农业的实际效果自然有限。

(三)农村社区参与意识不足

从宏观层面看,受制度安排的影响,农户社区参与的权力、地位和义务在各项程序中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农户的参与执行能力低。从社区内在层面看,受长期民间传统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的影响,农户缺乏参与意识,在社区参与中往往采取保守、不情愿的态度,不愿意展现自己的倾向性意见,更有从众的心理特征。农户的小农意识较强,对于政府推行生态农业的政策较为漠视,而倾向于注重个体经济,对集体事务不够关心,重视短期利益,看不到长期效果。涉及环境保护而未突出经济利益时,社区农户会出现抵触情绪或行为,严重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

(四)农村劳动力流失,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贵州省经济水平较低,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从事生态农业的劳动主力军锐减。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和妇女,这一部分人的劳动素质较低,接受农业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较差。另外一方面,从事生态农业研究和推广的专业人员也存在外流的倾向。劳动力的相对缺失和专业人才的流失,导致人力资源后续供给能力相对不足,从而制约生态农业的长期发展。

三、关于社区参与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一)农户和农业社区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子

农户是农业建设和发展最直接的参与主体。目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单个农户有权利选择不同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获取信息、采用生产技术以及销售农产品等行为因人而异,受到家庭规模、家庭成员内部构成和受教育程度以及不同的农业生产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农村社区中的农户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因子,也是最具有积极主动性的因子,同时又是农业生产中获得经济利益的因子。农村社区又称农村共同体,是指根据血缘和地缘关系聚集起来的,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类生活共同体[6]。从宏观层面来说,农村社区参与能够有助于网络、信息等社会资本的形成,并使其得到提升。农户通过社区参与表达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信息,社区组织将这些信息反映给上级政府的同时能够对本地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农村社区参与可以为农户提供利益表达渠道,实现农户与政府部门的协商和对话,使得公众权利的运行体现众多单个农户的综合意志。农村社区可以较快速度将农户组织起来,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从微观层面来说,由于地缘和血缘的关系,农村社区能够为本社区内的农户提供比较稳定的心理支持,提升农户信任感和安全感,处在农村社区网络中的农户之间能够彼此共享农业信息和农业生产技术。

(二)社区参与式发展模式的作用

首先,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农户要具有集体观念,积极参与社区集体事务。农村社区参与有利于小流域综合治理、森林生态工程等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社区农户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追求经济目标。没有社区参与无法实现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其次,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的高效利用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通过社区参与方式,农户面对政府的投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掌握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并主动采用新技术,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三,能够为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补给。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人才。农户作为农业发展的因子,在传统农业中他们不具备较高的科学知识,只能被动的接受政府的指导,或者凭经验从事农业生产。在社区参与式生态农业中,农户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积极学习生态农业知识,掌握生态农业相关技术,学会处理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农户将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四、社区参与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构建

首先,政府要支持社区参与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政府应该为社区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实行政策上的倾斜。要指导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社区参与机制,明确社区参与的奖惩措施,简化社区参与程序,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生态农业发展中来。要为引进非盈利组织参与提供政策支持,促进社区参与式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要向社区农户宣传普及生态农业知识,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同时,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其次,社区组织要主动参与生态农业发展。社区组织作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应该积极参与生态农业发展。社区组织要凝聚社区力量,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单个农户面对市场无法及时快速捕捉信息,社区组织要为社区搜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指导农户采取正确的资源利用方式,实现资源整合利用,增加农户收入。

最后,教育及科研机构主动参与。高校等教育科研机构能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发展社区参与式生态农业必不可少的力量。教育及科研机构为农户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通过学习,农户主动采取措施改善耕种技术,减少对农膜、化肥等高污染物的使用,突破粗放式生产方式,走向高效低污染的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五、结语

贵州省是农业大省,受喀斯特地貌限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面临人多地少的矛盾,发展生态农业刻不容缓。目前,贵州省生态农业的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探索社区参与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十分必要。通过社区参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新技术,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掌握生态农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1]李文华,等.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J].资源科学,2010,32(6).

[2]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李金才,等.我国农业标准化现状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7(2).

[4]张家宏,等.论实现生态农业标准化的“四化”条件及相互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2009(4).

[5]张建.论贵州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发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0(4).

[6]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江汉论坛,2007(4).

F323.2

A

1673-1999(2012)11-0070-03

谢晓英(1985-),女,四川绵阳人,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张倩倩(1986-),女,河南禹州人,贵州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与管理。

2012-03-22

猜你喜欢
社区参与农村社区贵州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基于社区参与的海南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
诸城市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研究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社区参与下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