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路径的历史考察

2012-08-15 00:49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革命

赵 林

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路径的历史考察

赵 林

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纵观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历史路径,认为大体可分四个阶段:早期主要通过革命运动传播;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主要依靠政治宣传和教育灌输传播;冷战结束后,主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而传播;进入21世纪后,主要通过互联网向全球扩散。通过互联网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义是要突出对马克思伟大人格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路径

信仰作为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人的精神支柱。《现代汉语词典》对信仰的解释为:“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榜样或指南针”。由此可见,信仰是一种价值,它让信徒精神有所追求和寄托而获得人生意义。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路径越来越广,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也会越来越多。下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路径进行历史考察。

一、在无产阶级运动中传播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顽疾——经济危机等问题得以充分暴露,并由此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虽然这些斗争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但它表现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和英勇斗争精神,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早期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带有自发性,缺乏革命理论的指导。因此,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勇担时代使命,亲自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投身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去,19世纪后半期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60年代中期创立和领导第一国际,70年代支持巴黎公社革命,90年代创立和领导第二国际。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开创和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前沿,批判种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领导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才得以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整个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和革命信仰。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大大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此同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也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马克思主义这个幽灵从欧洲游荡到世界各地。首先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率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在革命形势成熟的条件下,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并取得胜利。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理性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伟大力量,为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作出了新的贡献。其次,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加以中国化,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在政治宣传和学校教育中传播

随着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斗争的胜利,俄国、中国等一些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由理论变成现实。由于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马克思主义革命信仰的指引下成立的,所以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后,主要依靠政治手段强化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元地位,绝不允许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存在。冷战时期,美苏争霸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较量。这时候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在政治上宣传马克思主义,其实就是要求人们相信和拥护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后来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古往今来,人们期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出现过许多救世济民的思想家,在中国有“大同”说,在西方有空想社会主义,但这些美好的社会理想都只是停留在构想中。唯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通过无产阶级的奋斗终于变成现实。因为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乌托邦,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建立在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面对刚刚诞生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企图把社会主义扼杀在摇篮里。在这种背景下,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能联合起来,将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于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陷入了长达几十年的冷战状态。冷战斗争涵盖了所有领域,其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最为激烈。帝国主义企图通过思想入侵方式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国内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和非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甚至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极“左”口号。意识形态的强化主要靠教育,教育的方法主要靠单一的理论灌输,理论灌输的目的就是让社会成员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只要人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很快就会超过并战胜资本主义,实现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传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里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得到坚持和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持续多年的冷战状态结束,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快,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趁机对我国进行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渗透,使我国观念上层建筑中呈现出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并存、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与多样化社会思潮并存的格局。这种格局,一方面有利于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活力;另一方面也对如何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意志,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突出对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信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思潮,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因为在思想文化领域,先进文化、科学思想不去占领,落后文化、腐朽思想就会去占领。我们要充分利用全球化所提供的文化市场,加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力度,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路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抢占世界思想阵地的制高点。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善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不仅不会随着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入侵而遭到削弱和动摇,相反,它会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超越国界和社会制度而传播到世界各地。例如,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政客和学者纷纷购阅《资本论》,这就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和生命力。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更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一定要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唯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唯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只有更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意志。

四、通过互联网传播

进入21世纪,互联网在大众传媒中日益占据显赫地位,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的过程中,互联网要成传播马克思主义人格信仰的主渠道和排头兵。“得网络者得天下”。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这从侧面说明网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阵地。1999年12月,英国BBC广播公司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马克思荣登榜首。马克思之所以不止一次的当选“千年伟人”、“千年思想家”等头衔,除了他和好友恩格斯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他伟大的人格魅力。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但他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面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一文中却写道:将来要选择那些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他说,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劳动,他得到的欢乐将是可怜的、自私的,如果一个人选择为人类劳动,他的欢乐将属于千千万万人。也许他活着时默默无闻,但当他死后,面对着他的骨灰,高尚的人们会洒下热泪。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情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何等伟大的人格力量。所以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100多年过去了,马克思还能活在无数人的心中,并在国际媒体特别是互联网上引起轰动,可能不全在于他创立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更多的是人们对他伟大人格的崇拜。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呈现日益紧张的趋势。如何协调和处理这些关系,马克思的人格特质给我们提供了典范,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英国一位外交大臣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如果说这句话说出了一个真理,那么,马克思为人类谋福利的思想则说出了一个更大的真理。在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今天,我们通过互联网弘扬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要突出对马克思伟大人格的信仰。

[1]于世勋,李万里,赵林.论多样化社会思潮下的高校思想统一战线建设[J].蚌埠学院学报,2012(2).

[2]董树彬.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传播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0(4).

[3]李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7).

B27

A

1673-1999(2012)11-0013-03

赵林(1963-),男,安徽灵璧人,蚌埠学院(安徽蚌埠233000)人文社科部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2012-03-20

2011年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专项课题“大学文化建设视域下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革命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