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华侨大学为例

2012-08-15 00:45孙君芳
关键词:华侨大学校园思政

孙君芳

(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高校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华侨大学为例

孙君芳

(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目前的网络思想政治研究模式分析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结合华侨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与不足,从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校园网络品牌,加强思政工作者网络平台建设,分类关注学生网络社区等方面寻求突破。

网络社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994年以来,互联网在我国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1月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大学生是各重点群体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在其测量的18种应用中,除了网络炒股之外,其他应用大学生群体的比例全部高于总体普及率。博客、论坛、校内网等成为大学生上网时最为活跃的领域。

一、高校网络社区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校园网络社区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报纸、广播、电视以及校外网站的信息途径。从媒介选择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在信息获取上选择校园网络作为主要途径,说明校园网络相比于其它各种媒介形式具有信息传播上的优越性,能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2006年以后“人人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风靡了中国各高校。本文所定义的网络社区是指包括BBS论坛、贴吧、公告栏、群组讨论、在线聊天、交友、个人空间、无线增值服务等形式的网上交流空间。高校网络社区主要体现在QQ群、微博或博客、论坛、校内网等媒介形式上,讨论的焦点集中于学生周围的事件,如新闻时政、学校公共事务、学生日常生活、突发事件等几个方面。根据调查显示,华侨大学学生依次关注的是人人网、QQ群及桑梓论坛等网络社区。高校网络社区的信息内容特点表现如下:

一是高校网络社区的开放性。多数网络社区因为其匿名性,发布者或传播者在网络上传递信息、发表意见基本不存在约束或承担法律责任,这使得网络社区的讨论氛围愈加活跃,呈现出开放性特点。

二是高校网络社区的多元性。网络社区使学生能较为自由地发表意见,解放了话语权,提升了大学生的主体舆论地位,允许不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交流与碰撞,不同类型文化、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等在网络上皆能立足,形成了多元性特点。

三是高校网络社区言论的偏差性。而网络信息的公布有可能滞后于事实的进度,使大学生不了解事件真相,特别是发生一些伤害性事件,大学生群体容易忽略事件的客观性,发表一些缺乏理性的言论。

二、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研究模式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领域,以网络为载体、针对网络影响而开展的网络思政教育研究无疑成为一个较为崭新的研究课题。如张瑜指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研究阶段由以应对互联网负面影响为主的初步探索阶段,发展到以建设各类“红色网站”为特征的主动建设阶段,再到目前主抓综合性校园网络的建设与发展的自觉深入阶段[1]。从目前研究网络思政教育新路径的文献来看,多数学者强调了要主动出击,占领网络思想政治的新阵地。有学者提出,从教育环境看,立体式、合力性、协同性的教育结构模式会更加重要;从教育主客体关系看,主体性、人文性、互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模式会更加显现;从教育内容看,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的“四信”教育的使命会变得更加重要。还有学者在充分分析网络博客技术的基础上系统阐发了博客思政教育原则和思想教学系统,探讨了博客思想教学系统的作用与特点[2]。这些对我们网络思政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应对策略。从华侨大学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整个网络思政教育的构架还未尽如人意,存在些许问题。如在我们问卷数据反馈有33.5%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对同学在网络上发表的批评或建议不太重视,有29.4%的学生认为一旦在网络社区上发表敏感性话题的,社区的管理者往往会马上封贴。这些往往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网络现身说法的疑惑与排斥,致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严重不足。

三、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

综合解析校园网络社区能吸引大学生在于:一是校园网络社区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特别是针对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学生的关注,如高校的排名、校园建设等;二是校园网络社区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内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使得大学生之间可以实时地进行讨论和交流;三是校园网络社区能充分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这主要体现在网络社区提供了一个个性的平台,如开设的“心情日记”、“个人状态”、“风采秀”等功能让大学生的心情得到释放。

目前华侨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差距:一是虽然校园网络阵地不少,但思政教育影响力不足。特别是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时,各个学院都建立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网站,但存在着覆盖面较窄、交互性不强、访问量有限等问题。辅导员基本依靠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开展学生教育。二是学生网络社区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引导。调查显示,64%的学生每天都会登陆人人网、桑梓论坛、华青在线或易网贝贝等网络社区,在这过程中网络社区信息或多或少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如2009年校园广告整治事件、宿舍安装摄像头事件、“郑晓燕”事件、厦门校区电梯事件等引起部分学生的误解与不满。为优化学校的网络社区环境,应从几方面着手:

(一)打造校园网络品牌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正在形成一个以人人网、桑梓论坛、QQ群为主的网络信息“亚传播圈现象”①“亚传播圈现象”概念引用自张瑜提出的观点,请参考《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2004.。华侨大学的网络沟通平台主要是桑梓论坛。通过浏览桑梓上的讨论主题,可以看到学生表达对学校一些部门不满的言词。如对校医院医生的医疗水平、对食堂的卫生情况进行质疑。实际上,这些学生是在情绪化的心理状态下发布消息和言论的,他们对事件的描述有较大的片面性,个别还有较强的攻击性、污辱性。在化解这些问题中,要把握两个原则:

第一,及时性原则。思政工作者应能针对网络社区学生提及的问题及时反应。主要可以从三种途径出发:一是针对事件本身,若事件客观存在,应及时解决并做出答复。如学生反馈的学校职能部门的服务态度问题,通过调查确认事实后,学校开展了“管理服务年”的专项行动并取得了良好实效。二是针对发文者。如果发文者情绪过于偏激,应及时疏导,如针对校园广告整治问题,及时与相关学生沟通让学生明确校园广告文明的重要性,获得学生认同。

第二,柔和性原则。在网络上开展思想工作应柔性处置问题,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用一种宽松的态度柔和的手段来进行交流。即便是对非常情绪化的意见,也不应采取简单批评甚至压制的做法,应是解疑释惑、凝聚人心,使学生心服口服。如此让学生相信校方的态度与力量,信任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塑造成类似水木清华、一塌糊涂、日月光华、海纳百川、饮水思源等成为校园品牌论坛。

(二)加强思政工作者网络平台建设

从制度上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网络运行机制。在全校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领导体制,切实把各项网络建制工作逐条细化,并分解到有关部门、环节和相关人员,保证了工作各环节的有效顺畅。可以借鉴华中农业大学建立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晰各级管理人员的责权和责任追究制度;浙江大学建立的“网络舆情每日一报制度”,即通过网络信息监管、舆情采编、舆情调查和分析,及时掌握网上的学生动态,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参考。

从运行上建设具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网站应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注重与时代背景的结合,摒弃简易的说教,抓住现实的焦点问题,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如清华大学建立的一个名为“红色网站”(http://redweb.tsinghua.edu.cn/)就获得了该校学生的高度关注。该网站开设了时事新闻、学习园地、清华辅导员、党建采风、业余党校、讨论区等栏目,并将一些优秀活动的总结放至网站上,通过在线答疑及时解惑,成为优秀的思想政治学习网站。

对思想政治工作者个体,应主动建立自己的网络平台,形成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亚传播圈。通过创建各班交流群,第一时间公布各样学生工作信息,减少与学生的沟通障碍;加入人人网,实现与学生在线互动、多方位交流;创建自己的微博,与学生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增进相互了解;公布邮箱,听取学生各方面的意见和心声,增强师生间的交流,拉近师生间的线上线下距离。

(三)分类关注学生网络社区

根据校园网络社区的交互性程度可以将这些网络社区分为网络个人空间和网络群组两种类别。网络个人空间的交互性比网络群组弱,它主要是个人网络平台的展示。这两种交互性的差别使我们思想政治工作也应有所差别对待。

对于网络个人空间,主要表现形式是博客、QQ空间、人人网等。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浏览学生的网络页面,分析其版面设计的风格,关注其个性签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可以通过阅读学生的日志,了解他们的心理历程,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通过访问者的留言和评论,间接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点及双方的交往情况等等。作为网络的平等一员,我们还可以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给予一定的建议与意见,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及时的关怀与关注。大学生网络群组比较普遍的有班级群组、老乡群组、志同道合群等等。这些群组中的成员往往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因此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常常具有固定的倾向。此外由于他们长期在这个共同的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与互动,相互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又同时兼具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为此,我们应该密切关注这些网络群组的思想动态,在充分取得群组成员的信任和接纳的基础上以“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思路,从多元化的舆论中寻找共同点,发现积极因素,给予积极正面的引导。

[1] 张瑜,刘涛雄.在互联网上如何赢得青年[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4):67.

[2]“网络思想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73.

G641

A

孙君芳(1983-),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华侨大学校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华侨大学香港校友会庆建国六十周年暨《祖国与我》联欢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