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州塘堨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012-08-15 00:45樊孝林陈凤秀
关键词:徽州地区歙县徽州

樊孝林, 陈凤秀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明清徽州塘堨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樊孝林, 陈凤秀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塘堨开发较为发达,具有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以小型化为主的特点。徽州塘堨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田少土瘠人众,水利工程需求亟亟等。塘堨工程对农业生产的作用重大,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徽州; 塘堨; 生态环境

在农业社会里,塘堨等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作用重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堨,即堰,是指修筑在内河上的既能蓄水又能排水的水利工程。它有两层意思,一指拦水的坝,“堰,潜堰也,潜筑土以壅水也”[1];二指田边用以分界或防止水土流失的土埂。塘,也就是水池的意思。徽州山多田少,灌溉水源不均衡,因此塘堨在徽州地区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通过简要介绍明清时期徽州塘堨发展概况及特点,分析徽州塘堨发展的原因,从而论述徽州塘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一、明清时期徽州塘堨发展概况及特点

其他地方的塘堨,“皆土沃水深,提封万井,功就而利博耳”。但徽州不然。“徽处万山之中,无水可灌,抑苦无田可耕。墝埆之土仅资三月之食,而水利之不可不亟。”[2]徽州山多田少人多,灌溉水源又严重不足,人地矛盾加剧,所以修筑塘堨等水利工程以提高农业生产尤为必要。徽州人依据徽州特殊的地形条件,在地势陡峭地方,“地处陡峻,梯山而耕,河流之水不能激,而使上田在山谷”;在远离溪流的地方,“既远溪流,潴而为塘,乃资灌溉平坂之田”;在靠近溪流的地方,“近溪流者乃得濬治隄(堤)防,筑而为堨”[2]。遵循这些原则,徽州人因地制宜,水利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经过多年多代人的辛苦努力,徽州地区的塘堨水利建设十分发达,具有以下特点。

(一)数量众多

仅据道光《徽州府志》卷4《营建志·水利》记载,清代时全徽州一府六县塘共计七百零八所,堨八百四十所。

如歙县境内,宋代时塘有一千二百零七处、堨二百六十二处,明代时有塘七十二所、堨三十五所,清代时有塘一百四十九所、堨六十三所。休宁境内,宋淳熙间塘五百一十处、堨二百一十处,元延祐间有塘三百七十九处、堨二百二十五处,明代时有塘二百七十八所、堨一百七十二所,清代时有塘二百九十五所、堨一百七十二所。婺源境内,宋时有堨十七所,明时有塘四十三所、堨一百三十八所,清代时有塘七十所、堨一百八十五所。祁门境内,宋代时有塘二百三十七处、堨九百七十五处,元代时有塘二百七十二所、堨九百七十五所,明时有塘三十所、堨一百四十二所,清代时有塘四十所、堨一百八十五所。黟县境内,宋代时有堨一百九十处,元代时有塘六所、堨一百六十五所,明代时有塘七所、堨一百七十二处,清代时有塘一百十一所、堨一百二十七所。绩溪县境内,宋初有塘九十五所、堨一百一十七所,元代时有塘六十四处、堨一百零六处,明代时有塘六十六处、堨一百零八处,清代时有塘四十三所、堨一百零八所。

从上述统计看出,塘堨数量虽然增减不一,但总体而言,徽州塘堨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

(二)分布范围广

徽州的塘堨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几乎遍在徽州境内所有都图。

如歙县,九都四图有汪塘,十都六图有尹山塘,十六都有詹塘,郑村有古岑塘、蒋塘,七都有新田堨、荆堨、金竹堨、丰堨,八都有官干堨、湧泉堨、丰堨,九都有休堨、善堨、侧堨、勋堨、黄成堨、梅堨,十都有大堨、宗堨、石瑤堨,十一都有汪眼堨、竹金堨,十二都有水晶堨、米堨、花五堨、亩滴堨,十六都有雷堨、条堨、垅堨,十八都有江坑堨、胡堨、十八亩堨,十九都有鲍南堨。

如休宁县,县城东南隅的四郎塘,东北隅的大塘、平山塘、石羊塘、小塘,西南隅有古塘,一都有莲塘、林家塘、长塘、杨塘、南塘,二都有白水塘、新塘、布政塘、囊兜塘、钟家塘、塘舟塘、山川墰下塘,三都有厚均塘、流塘、湖塘、和尚塘、栗园塘、八亩塘、上高塘、张湖塘、野鸭塘、寺前塘,四都有鸟儿塘、藕塘、石头大塘、双隔塘、北充塘、思寻塘、梁头塘、料头塘,五都有查木塘、金家里塘、外干塘、鱼亭塘等等。

(三)以小型化为主

徽州地区多山少平地,河流溪涧多湍急,地势水文条件较恶劣,开发大型水利工程先天不足。同时,自宋代以来,统治者政策的变化、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各方面因素,大型水利工程的开发较为少见,徽州地区的水利开发与全国水利事业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水利工程呈现出小型化的特点。

据道光《休宁县志》卷4《水利志》所载的堨二百七十二所、塘二百九十五所中,灌田面积以百亩、几十亩乃至几亩为主。如堨,一都的凤山堨溉田七十亩,广武桥堨溉田四十五亩;三都的坟亭塘堨溉田四十九亩,金湖堨溉田四十亩,栋子堨溉田四十二亩,下堨溉田四十二亩,双古堨溉田三十亩,申充堨溉田三十亩,塔石堨溉田三十二亩,手擘堨溉田四十三亩。如塘,三都的厚均塘溉田七十二亩,流塘溉田三十亩,湖塘溉田十五亩,和尚塘溉田二十五亩,栗园塘溉田十七亩,八亩塘溉田五十二亩,上高塘溉田二十一亩,张湖塘溉田二十亩;四都的浮塘溉田三十七亩,鸟儿塘溉田三十一亩,藕塘溉田五十八亩,石岭大塘溉田二十三亩,双隔塘溉田五十二亩,北充塘溉田五十二亩,思寻塘溉田八十五亩等。溉田面积超过几百亩上千亩的塘堨较少。像一都的金堨溉田一千亩,二都的东堨溉田三千七百亩,十四都的陈公堨溉田一千九百余亩等较为罕见。

二、徽州塘堨发展的原因

(一)田少土瘠而人众,发展水利具有必要性

徽州“自其郡邑固已践山为城,至于四郊都鄙则又可知也。大山之所落、深谷之所穷,民之田其间者,层累而上,指十数级不能为一亩,快牛剡耜不得旋其间,刀耕火种之”[3]。以至于民谚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徽州田地不但少,而且土壤十分贫瘠。“徽郡保界山谷,土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籼,不宜稻梁。壮夫健牛,日不过数亩,粪壅缛栉,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3]徽州土壤贫瘠,且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田少而直昂,又生齿日益,庐舍坟墓不毛之地日多。”[4]“地狭人稠,耕获三不瞻一。即丰年亦仰食江楚,十居六七,勿论岁饥也。”[5]所以,田少土瘠人众的迫切压力,使得提高粮食产量、发展水利事业显得尤为必要。

(二)旱涝灾害频发,耕作条件恶劣,发展水利具有迫切性

徽州山峭水激,地表水难以积聚,使得“地寡泽而易枯”,“十日不雨,则仰天而呼;一遇雨泽,山水暴出,则粪壤之禾荡然一空,盖地之勤民力者如此”。不但如此,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具有可怕的危害性,“滨河被冲啮者即废为沙碛,不复成田,以故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4]。此外,徽州地区的耕作条件非常恶劣。“歙之人芸以三四方,夏五六月,田水如汤,父子袒跣膝行其中,淈深泥抵隆日,蚊蝇之所扑、缘虫蛭之所攻,毒虽数苦有不得避其生勤矣。”总之,由于徽州“水湍悍少潴蓄,地寡泽而易枯”,使得旱涝灾害频发,耕作条件十分恶劣,故而发展水利事业、调节水源显得尤为迫切。

(三)国家政策鼓励与地方社会积极支持良性互动,发展水利具有可行性

古代农业社会里,封建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修筑,多次颁布相关政策,鼓励兴修水利工程。如两宋时期,朝廷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如中央一级有工部下的水部司、屯田司、都水监、司农寺,户部的右曹常平案等;路一级如提举常平司、转运司兼管水利;地方管理机构如知州、知府、知军、知监,通判、知县、县丞都负责一些农田水利事宜。宋朝政府甚至将兴修水利的成效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重要依据,如宋仁宗就曾向全国发布诏令,把能兴修水利作为地方官吏嘉奖晋升的重要条件之一。此外,宋朝政府还多次颁布劝农诏令,鼓励发展水利事业,尤其是王安石变法期间颁布的农田水利法,即《农田水利条约》,之后全国各地兴办水利事业的热情高涨,徽州地区亦然,官吏或士民都积极兴修水利工程,政府并“随功利大小酬赏”[6]。南宋以降,淳熙元年(1174年)十月曾下诏“命诸路监司守令措置兴修水利,以备早干灌溉田亩”[7]。徽州地区水利事业又迎来了一次大的发展,“大抵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6]。明清时期亦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下,以及徽州官民的共同努力下,徽州地区的水利事业发展迅速,由此发展水利具有可行性。

总之,由于徽州地区田少人多,土壤贫瘠,粮食供需矛盾严峻,发展水利十分必要。加之徽州旱涝灾害频发,耕作条件恶劣,发展水利非常迫切。在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下,徽州地区官民积极努力,二者良性互动,发展水利具有可行性。在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徽州地区水利工程不断发展起来。

三、徽州塘堨开发的资金来源及维护

(一)官办、官民合办、民办

徽州地区塘堨等水利工程修筑的资金来源,或官府出资修筑,或官府倡议、宗族众人合力集资修建,抑或商人、乡绅捐资募工建设,也就是官办、官民合办及民办三种形式。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体现了官民互动的良好态势,同时也说明塘堨等水利工程是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官府出资修筑塘堨。如休宁一都的凤山堨,明成化七年由知县陈寓开通,溉田七十余亩。如三十三都的兰山堨,溉田五十余亩;顷田堨,溉田三十余亩,都是成化二十二年由知县欧阳旦开通的。

官府倡议、民间响应捐资修建塘堨。如歙县的永丰新堨,由明初洪武年间民人胡寿卿响应官府倡议捐赀献策修筑,建成后溉田三千余亩,并且知县李珊作记奖励他。

民间捐资修建塘堨。如歙县的大母堨,由棠樾的商人鲍庆泽独力修建,“以益水利”。如歙县黄潭堨,又名莘墟堨,在歙县城西,由处士黄子庸捐巨资修筑,并且买田开渠,溉田面积达二千余亩,乡民勒碑以昭其德。

(二)官修、官民合修、民修

官府拨钱维护塘堨。如歙县二十一都的吕堨,最早是由南朝梁大通元年内史吕文达和郑思开濬。后来年久淤塞,明清时期多次修濬疏通。如明成化二十一年县令监督疏通,清康熙五十九年中翰林郑永建修濬。

官府倡议、民间捐资修建塘堨。同样是歙县二十一都的吕堨,年久废圮,乾隆十九年太守何达善倡议复修,乡绅申和、潘朋锡积极响应捐资修濬。

民间自发捐资维护塘堨。如鲍庆泽修建的大母堨,后来堨坏,由鲍庆泽的裔孙宜瑗捐赀重修,后宜瑗的儿子鲍志道、妻汪氏又重新修筑。如歙县三十二都的湖干古堨,年久淤塞,明初歙县人洪同昌、洪良廉捐资疏通,灌田达二百余亩。

四、徽州塘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徽州官民的不断努力下,徽州地区塘堨数量不断增多,虽历经朝代更迭、时代变迁,徽州仍有大量的塘堨工程。这些塘堨工程的修建和修濬,对徽州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一,修筑大量塘堨,可以调节水流,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通过修筑塘堨,既调节了水流,又起到了旱能蓄水、涝能泄水的作用。如歙县青山堨,道光壬午年新建,“蓄岩溪之水,溉田二百余亩”。歙县水碓堨,“收蓄城阳山涧之水,溉田数百亩”。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塘堨,虽灌溉田地有限,但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休宁鸟儿塘,溉田三十一亩;石岭大塘,溉田二十三亩;双隔塘,溉田五十二亩;鱼亭塘,溉田五十一亩等等。溉田面积的提高,增加了农民的粮食产量,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其二,修筑塘堨,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进而改善了徽州的生态环境。徽州“山峭水激,滨河被冲啮者即废为沙碛,不复成田,以故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4]。山峭水激,使得溪流落差极大,一遇暴雨或多雨天气,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溪水的冲蚀使原本贫瘠的土壤肥力更加下降,沦为沙碛。通过修筑塘堨等水利工程,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溪流的水势,减缓水流冲蚀动力,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控制了溪流的水流,水土流失发生频率相对减少,同时使得泥石流、山洪等破坏力相对减弱,降低了对农田和山民的危害性,从而改善了徽州的生态环境。

[1] 广雅[S].

[2] 营建·水利[C]//道光.徽州府志:卷4.

[3] 叙贡赋[C]//淳熙.新安志:卷2.

[4] (清)顾炎武.凤、宁、徽[C]//天下郡国利病书:第9册.

[5] 康熙.汪伟奏疏[C]//休宁县志:卷7.

[6] 食货志·农田[C]//宋史:卷173.

[7]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一之一二四[C].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Huizhou's pond and dam was more develop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with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numbers and wide distribution and main miniaturization.The development of Huizhou's pond and dam was the interaction of many factors,such as few fields and poor soil and large population,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needed urgently.Pond and dam project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also had some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Huizhou;pond and dam;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of Huizhou's Pond and Dam and Its Impact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AN Xiaolin,CHEN Fengxiu
(History and Social Colleg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China)

K248

A

1674-0297(2012)04-0092-03

2012-03-27

樊孝林(1988-),男,安徽颍上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徽商及明清史研究.

(责任编辑:张 杰)

猜你喜欢
徽州地区歙县徽州
安徽歙县:看这场宣传性别平等的超级辩论赛
乡村振兴背景下徽州地区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思考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国画山水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设计策略研究
近代徽州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概论
徽州春雪
徽港
徽州绿荫
明清徽州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书画世界》改刊题贺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