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欧洲织物纹样研究

2012-08-15 00:45柏继
关键词:条纹花卉纹样

柏继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18世纪欧洲织物纹样研究

柏继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18世纪是欧洲织物纹样发展的重要时期。法国宫廷时尚、文艺思潮、东方织物纹样、“中国风”以及科技进步等因素促进了欧洲印花工业的发展和织物纹样的形成,并对后世纹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欧洲织物纹样;因素;种类;发展

织物往往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艺术风格。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使西欧从中世纪的桎梏中摆脱出来,欧洲织物艺术开始进入空前繁荣的阶段。16—18世纪,欧洲经济发展加快了其资本主义进程。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带来了纺织业的发展。富裕的生活激发了王宫贵族对服饰艺术的追求,王室的支持又促进了纺织业的繁荣。17世纪中叶以来,法国、英国、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国家从模仿印度木版印花开始,本土的印花工业才逐渐发展起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18世纪织物纹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对博物馆和文献资料的考察,以法国为中心,阐述18世纪欧洲织物纹样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种类。

一、18世纪织物纹样形成的因素

(一)法国宫廷领导欧洲时尚

17世纪欧洲政治经济格局的改变,使法国宫廷时尚逐渐在欧洲占领主导地位。“三十年战争”(1618—1648)后,法国确立了欧洲霸权地位,其艺术文化成为欧洲的榜样,欧洲时尚焦点也转向了路易十四(1643—1715)引领的法国宫廷时尚。18世纪的时装杂志和真人大小时装玩偶,使巴黎时尚更便捷地在欧洲传播开来。而“洛可可之母”蓬巴杜夫人(路易十五的情妇)和“时装皇后”玛丽皇后(路易十六的王妃)的情趣喜好也对18世纪欧洲织物纹样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二)各种思潮的蔓延

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地位和妇女自主权的提升,路易十五时代(1723—1774)华贵娇柔、洗练优雅的“洛可可”艺术逐渐代替厚重繁缛、奇特怪异的“巴洛克”艺术,以法国为中心流行于欧洲上流社会,渗透到建筑、绘画、音乐、文学、服饰等艺术领域,成为欧洲宫廷风格的典范。18世纪后半叶,欧洲社会兴起多种文艺思潮,使织物纹样逐步从华丽的宫廷风格走向朴素的市民化。伏尔泰、卢梭等倡导亲自然的启蒙思想深入人心;18世纪60年代意大利、希腊和小亚细亚古代遗址的发现,掀起崇尚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美的新古典主义思潮;法国大革命(1789)和美国独立战争(1776)的胜利使欧洲社会洋溢着自由的革命思潮。在这些思潮和英国自然主义呼应下,简单朴素的织物纹样逐渐成为18世纪末欧洲时尚新流行。而欧洲人对古代文明和异域文化的憧憬,又促使浪漫主义思潮开始萌芽。来自东方的织物纹样被大量地运用到欧洲本土织造的纺织品中。

(三)染织技术的发展

17—18世纪,随着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欧洲殖民地的开拓,中国及中亚一些织物和染织技术被输入欧洲,改变了欧洲的素色织物世界。自1557年葡萄牙租借中国澳门开始远东贸易以后,各种中国丝绸源源不断出口欧洲市场;17世纪初,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相继在印度成立东印度公司,印度的细棉布、细亚麻布、薄纱、纱布和印花棉布(萨拉萨:sarasa)等逐渐进入欧洲市场;而随着美国殖民地的建立,美国南部奴隶生产的棉纱也不断地运往欧洲。另一方面,印度印花织物、中国丝绸的传入,促使欧洲人逐渐学会东方的染织技术并有所发展。17世纪中叶以前,欧洲总体上只能生产素面织物,主要通过在织物上手绘或刺绣获得纹样,花纹丝绸只有极少数王公贵族才能享用。17世纪中叶,欧洲上流社会对印度印花布的追捧使市场供不应求,各国开始尝试仿效印度用木版印花,将花鸟、人物图案印在绸缎上,这种多色混合的染色技术被称为支那术(Chi-nas)。自此,法国、英国、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印花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另外,流传于今天亚洲许多地区的“伊卡特”(ikat)染织技术也被欧洲人逐渐认识;1732年,欧洲还开始流行一种中国的云纹缎子,是用染色丝线织出纹样的染织法制作的[1]168。

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促进了欧洲本土纺织业的发展。纺纱机、多轴纺纱机、水力纺织机、自动蕾丝编织机等一系列的纺织机械相继发明,尤其1760年,奥贝尔康普(Philip-Christopher Oberkampf)在巴黎郊外朱伊小镇创立朱伊印花工厂。以模仿印度花布起家,他还发明了用木版和铜版印刷术生产的一种单色大幅纹样印花布,得名“朱伊布”(Toile de Jouy)。自从1783年路易十六授予其为皇家工厂以后,朱伊布广为盛行,并一直沿用到今天[2];1783年,苏格兰人托马斯·贝尔发明的“滚筒印花”技术大大提高了印花产量。化学科技的进步使织物的漂白、染色、印花技术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中国风”(Chinoiserie)的盛行

中国艺术曾是18世纪欧洲的精神支柱。法国东方学家亨利·科尔迪埃在《18世纪法国视野里的中国》中谈到中国艺术:“18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它曾风靡一时,使人狂热。”16世纪以后,以传教士为主体的来华欧洲人将中国艺术品大量地传播到西方,17—18世纪欧洲商人进口大量清朝的丝绸、瓷器、漆器、中国花鸟画、版画、壁画、服装和扇子等,经由印度运往欧洲,上流社会掀起了一股崇尚“中国风”的潮流。法语“Chinoiserie”一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18世纪70—80年代,“中国风”达到了鼎盛[1]166。

许多史学家认为“中国风”是洛可可风格产生的重要原因。中国瓷器的淡雅和丝绸的飘逸以及中国古代绘画和刺绣中的亭台楼阁、花鸟风月和娴淑仕女等,都表现出纤细入微的情调。而洛可可风格受其影响,表现为轻柔明快、不对称曲线式的装饰风格。其织物纹样多采用花卉、花篮、蝴蝶结纹样以及曲线形的花草、贝壳、漩涡纹样,呈现纤秀、轻盈、浪漫的风格。许多洛可可织物纹样还直接模仿中国绘画和刺绣图案。

二、织物色彩和织物种类

18世纪,新兴色彩学与东方植物染料的运用为欧洲织物纹样增色不少。英国科学家牛顿发明光三原色理论,德国学者托毕斯·玛雅在他的三维色彩体系中发现三原色混合后能获得9381种色彩和91种明暗。这时常用的色彩有柠檬黄到土黄色的黄色系、鸽子灰和淡粉色等[3]。中国的金黄色、“中国绿”和印度花布常用的土耳其红、靛青、褐、黑色等也被增加到了欧洲织物色谱里。

同时,多样的织物种类又丰富了18世纪欧洲织物纹样的表现形式。17世纪,欧洲上流社会对织物的需求变化使棉、麻和丝绸逐渐成为主要织物(中世纪以来,羊毛是最主要的织物)。欧洲还开发了羊毛和丝绸、羊毛和仿金、银纱线的金属丝交织成的条纹和花卉织物。18世纪,欧洲织物生产格局发生了很大改变。英国从17世纪后半叶开始统治印度的棉布产业,同时发展本土棉布工业。18世纪产业革命后,英国机织棉布取代了印度手织棉布;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在路易十四大力支持下,法国取代了意大利欧洲丝绸纺织中心的地位,并形成了巴黎、图尔和里昂三大丝织生产中心,生产塔夫绸、缎子、加入金银纱线的织锦缎、天鹅绒、丝带、蕾丝等。尤其是法国的丝带和蕾丝在欧洲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路易十六时代初,法国开始生产一种丝棉混纺的轻薄织物,以工厂名命名为“蒂勒”[4]。

三、织物纹样的种类

18世纪形成的欧洲织物纹样多以自然为主要题材,有花卉、田园风光、蕾丝纹样、伊卡特(ikat)、几何纹样等。

(一)花卉

17世纪许多花卉画家的涌现和东方花卉园艺的大量引入,促使欧洲人对花卉产生了热爱之情。花卉成了服饰和窗帘设计的流行元素,直到路易十五时代,发展成为染织纹样的主题形象。蓬巴杜夫人和玛丽皇后对花卉的喜爱又带动了宫廷花卉纹样的流行。著名图案设计师杰贝尔·德·里贝尔蒂称路易十五时代为“花卉帝国时期”(The Empire of Flora)。18世纪具有代表性的花卉纹样有莨菪叶、东方花卉纹样——松果纹和萨拉萨纹样(sarasa)以及欧洲本土花卉。

1.莨菪叶

莨菪叶是地中海沿岸的一种低矮植物,枝叶螺旋卷曲生长,通常被用作古希腊罗马建筑柱头上的装饰纹样,后来发展成为巴洛克风格的经典纹样。18世纪初期,由于晚年路易十四的艺术趣味逐渐由繁复的巴洛克风格向优雅的洛可可风格演化。设计师们将东方情调与巴洛克莨菪叶纹样相结合,产生了所谓“绮想样式纹样”。并逐渐由植物线条变化为弯曲的藤蔓,形成洛可可风格的纹样。

2.松果纹

松果纹起源于古巴比伦时代一种寓意吉祥的装饰花纹,由松果的嫩芽抽象而成,后被印度克什米尔地区继承使用,并用密集的各种小花草组合成松果形花纹,以刺绣的方式装饰在披肩的边缘上。17世纪,克什米尔样式的披肩通过东印度公司输入欧洲并风靡一时。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里昂、苏格兰爱丁堡和佩兹利等地开始模仿生产这种披肩。为了迎合欧洲人的趣味,松果纹演变得越来越精巧、细腻、繁复,成了今天的佩兹利纹样(Paisley)。19世纪中叶,佩兹利以大规模生产披肩和自由设计松果纹样著称,佩兹利纹样因此得名。

3.萨拉萨纹样(sarasa)

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人就已经开始生产萨拉萨织物了。萨拉萨主要采用茜草和蓼蓝制成天然染料,以土耳其红、靛青、褐、黑色为主,用雕刻图案的木版粘着染料往棉布上押印纹样。它多以生命树、印度神话、松果纹、佛教、人物等为主题。而萨拉萨织物最初由葡萄牙人经小亚细亚输入欧洲,1630年,此种花布成了东印度公司运往欧洲的贸易品种[5]73。17—18世纪早期受到上流社会的青睐,各国纷纷模仿萨拉萨纹样来做印花设计,从而有了欧洲自己的印花布。18世纪欧洲代表性的萨拉萨纹样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深受波斯纹样写实风格的影响,果实花朵、卷曲枝叶满满地印在布上。

4.欧洲本土花卉

欧洲本土花卉可谓是洛可可纹样的代表。18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印花行业不再模仿印度花布,开始自创花卉纹样。其纹样多以C形、S形、贝壳形的蔷薇花为主题,用弯曲的藤蔓枝叶或缎带对花卉进行竖条、散点式和非对称性的构图处理,造型表现为写实花卉。受中国丝绸、刺绣的影响,花卉纹样也会出现鸟、蝶等中国趣味的形象,主要用于室内装饰和服饰。今天曲线式花卉藤蔓也是表现罗曼蒂克风格的重要元素。

18世纪后半叶,新古典主义思潮的兴起,使法国丝织物的纹样从路易十五时代的曲线样式开始有简洁明快的新古典样式的倾向。这一时期的丝绸图案上,椭圆花环中织入花篮,周围以橄榄花为边饰,充满了浓郁的古典主义。朱伊工厂指定设计总监尤埃(Jean-Baptiste Huet)创造了一种卡麦奥(Camieux)图案样式,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的边饰,嵌入单线素描的希腊神话或动物形象[6]。

(二)田园风光

18世纪田园风光纹样受到了“中国风”的极大影响,在花卉纹样上配上中国式的人物、亭子、鸟及中国瓷器,结合了弯曲式的造型。尤其是18世纪后期,“朱伊布”将“中国风”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如:法国设计师皮勒蒙(Jean-Baptiste Pillement)设计的田园风光纹样。“朱伊布”纹样是以人物、动植物、建筑等自然风景为主题,在白底或绿底的棉、麻布上印制出的一种单色相(通常有靛青、紫、褐、红色)纹样,极具绘画性[7],主要用于服饰配件和室内装饰。至今“朱伊布”仍是表现洛可可田园风格的极佳素材。

(三)蕾丝纹样

在传统的西方文化中,蕾丝是门第的象征,被视为织物的贵族。15—16世纪,欧洲手工编织蕾丝业兴起并发展,17—18世纪是欧洲蕾丝织造的黄金时期,主要生产国家有法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纹样以花卉、卷草纹、莨菪纹、水珠等为主,最著名的是法国六角网眼蕾丝,其轻盈、纤巧、高雅的特征正契合了洛可可风格的精髓。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在丝绸织物上编织出了一种蕾丝纹样。其构图基本对称,以镂空的网眼蕾丝为底纹,围绕中心的主题花卉来构成纹样。今天我们还能从一些高品质的手绢或丝巾上重温这种蕾丝纹样的华丽、雅致。

(四)伊卡特(ikat)

ikat源于马来语mengikat,意为捆、绑。“伊卡特”是一种经纬线扎染的织物。最晚在5世纪,印度已经有这种织物了。18世纪的欧洲人从印度进口“伊卡特”,并用这种染织技术制作塔夫绸。编织“伊卡特”时,先扎染经线或纬线,或经纬线都进行扎染,然后织造使织物纹样的边缘呈现模糊过渡的色彩,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纹样。今天中亚、东南亚、日本等地仍保留“伊卡特”染织技术[5]74。从古代文化交流和染织技艺上看,我国新疆的爱特丽斯绸与“伊卡特”也有渊源。

(五)几何

1.条纹

自中世纪兴起“纹章”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条纹通常被视为低贱、丑恶的象征,专属于妓女、马戏团演员、仆人、黑人等的服饰纹样。16—18世纪后半叶前,竖条纹逐渐被赋予东方情调、浪漫的含义,成了贵族的条纹。18世纪中叶,条纹几乎遍及欧洲上流社会。路易十六时代,法国人对埃及(当时也被视为东方)和土耳其条纹的异国情调充满了好感。人们还仿照壁毯纹样设计出条纹与纵向展开的花草相间的纹样,多用于女子的裙子。18世纪末,新古典主义品味又催生了条纹的盛行,从贵族到贫民的大部分衣服都可以是条纹的,红白、绿白、蓝白、黄绿等是常见的条纹组合。法国大革命时期出现了宣扬共和、爱国和起义的“革命条纹”织物,即象征法国的红白蓝三色条纹,它源于象征独立战争胜利的美国国旗上13道红色和白色条纹(代表反抗英国13个殖民地)。这种条纹除了用于国旗、绶带、肩带,还用于男子外套[8]。条纹从服饰扩展到室内装饰,成为新古典主义时代的代表纹样。沿用至今,条纹还带有一些美国式的涵义或被视为简约时尚。

2.其他纹样

18世纪欧洲男子外套的天鹅绒、织锦缎的纹样较17世纪更加细致简练,出现了五边格(中央点缀小花)、双叶纹、小圆圈纹等。18世纪后半叶,仿苏格兰方格披肩的格子纹与细条纹夹杂圆点的绸缎也曾受到欧洲上流社会女子的喜爱[9]。

四、结束语

18世纪欧洲织物纹样受到各个时期不同艺术风格的影响,表现出承上启下的时代特征,经历了初期繁复巴洛克风格的衰落、中期优雅洛可可风格的兴盛、晚期简约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萌芽。纹样以写实具象的自然花卉、田园风光和简单的几何纹为主,造型优雅华丽、轻巧明快。其形象还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如:条纹既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也是革命和国家的象征。

东方审美情趣是这一时期欧洲织物纹样的主旋律。从“绮想样式纹样”、印度花布、“中国风”,到“伊卡特”,甚至被视为来自东方的埃及条纹,都寄托着欧洲人对东方风情的浪漫憧憬。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中国风”。而对于外来纹样,欧洲人往往从模仿逐渐过渡到设计本土纹样。可以说,东方的审美情趣及染织技术对18世纪乃至其后世的欧洲织物纹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法国皇室成员路易十四、蓬巴杜夫人和玛丽皇后以他们特有的身份影响着欧洲上流社会的时尚生活,很大程度上推动了18世纪欧洲织物纹样的形成和发展。许多优秀的画家和设计师们个人的艺术思想也融入到织物纹样中,使这一时期织物纹样具备了高超的艺术性。

18世纪的欧洲织物纹样是世界纺织史上辉煌的一页,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开创了欧洲织物纹样形成和发展的新纪元。这一时期,许多后世欧洲纹样的基础已经形成,其中堪称经典的松果纹、蔷薇花、朱伊布以及条纹等都值得我们为之大书特书。

[1]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2](英)普兰温·科斯格拉芙.时装生活史[M].龙靖遥,张莹,郑晓利,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186.

[4]张乃仁,杨蔼琪.外国服装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214.

[6]西方染织纹样史[M].城一夫,孙基亮,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88.

[7]Stafford Cliff.French Style and Decoration[M].London:Thames&Hudson,2008:114.

[8](法)米歇尔·帕斯图罗.魔鬼的面料[M].刘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46-53.

[9]Akiko Fukai,Miki Iwagami,Reiko Koga.Fashion Volume I:18th and 19th Century[M].Cologne:Taschen,2006:40-73.

A Study on European Textile Patterns in 18th Century

BAIJi
(Faculty of Arts,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The 18th century i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the European textile patterns development.There aremany influential factors,such as French palace fashion,trend of thought in literature and art,eastern textile patterns,“Chinoiseri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so on,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uropean textile printing industry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textile patterns.And those factors have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ater patterns.

18th century;the European textile pattern;influential factor;type;development

TS184.1+1

A

1674-0297(2012)04-0082-04

(责任编辑:张璠)

2012-05-30

柏继(1975-),女,四川达州人,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讲师,韩国东亚大学服装设计硕士,主要从事服饰文化史研究。

猜你喜欢
条纹花卉纹样
李鱓·花卉十二开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花卉之二》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谁是穷横条纹衣服的人
别急!丢了条纹的斑马(上)
别急!丢了条纹的斑马(下)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水晶泥花卉栽培技术
袁飞纹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