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祥
(盐城工学院大学外语部,江苏 盐城 224051)
汉语温度域词语“冷”和“热”的概念隐喻研究*
陈建祥
(盐城工学院大学外语部,江苏 盐城 224051)
通过考察“冷”和“热”两个词的概念隐喻,发现“冷”和“热”投射的目标域都涉及到情绪域、态度域、场景域、颜色域、战争域、疾病域,但也存在一些差异。总体而言,“冷”和“热”两个词隐喻投射呈现的是一种异同共存、同大于异的关系,基本呈对称分布,说明这两个词在构建抽象概念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当。同时,还概括了这两个词构造隐喻的句法构成形式和语义结构,模拟了一个隐喻认知模型。
冷;热;概念隐喻;异同
认知域是描写语义结构涉及到的概念域,根据其复杂程度,分为基本认知域和非基本认知域。Langacker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两个最基本的认知域,它们不可能再切分为更原始的认知结构,其他基本认知域包括温度、颜色、味道、音调等感官经验和快乐、热情等心理状态(1987∶148)。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主要对时间域、空间域、嗅觉域、视觉域和颜色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研究(Brugman,1981;Herskovits,1986;Sweetser,1990;蓝纯,1999;覃修桂,2008 等)。然而,有关温度域词语的概念隐喻研究较为鲜见。Deingnan考察了英语语料的800多个隐喻,其中谈到了由“冷”和“热”构成的一些英语词汇的隐喻意义(2001∶182-189);高航依据汉语语料讨论了温度作为基本的意象图式在构建汉语概念系统中的重要作用(2008∶6-12);朱东华则以英语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基于温度图式的概念隐喻(2010∶71-75)。
汉语用来表示温度高低的词语很多,常见的有冷、热、温、寒、凉、暖等。本文将研究焦点词汇“冷”与“热”,对取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古代汉语研究中心以及互联网上的语料进行系统分析,致力于回答如下三个问题∶第一,“冷”、“热”两个词语隐喻投射有着什么样的范围?第二,“冷”、“热”两个词语隐喻投射是否存在对应的分布,有何异同?第三,“冷”、“热”在构造隐喻概念时遵循着什么样的认知模型?
“冷”与“热”相对,指天气的温度低于常态。如今“冷”的概念由原先单纯指称自然现象逐渐被用来理解其它抽象的概念。下面我们根据语料,具体考察“冷”在汉语中的隐喻投射。
1.“冷”喻述紧张、害怕。气温低会导致身体感觉寒冷,然而人们也常常因为紧张、恐惧出现类似的感官体验,因此经常用“冷”比喻人们紧张、害怕的心情。
(1)须贾这才知道丞相张禄就是范雎,吓得一身冷汗。
(2)听见远处的警笛声,他不禁打了一个冷战。
(3)她想到自己的前途,不觉打了一个冷噤。
(4)他忍不住打一个冷噤,心直跳,险一些掉下眼泪。
2.“冷”喻述悲观。天气寒冷,草木凋零的肃杀景象往往令人情绪低落,从而“冷”引申出表示悲观失望的心态。
(5)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后,他不由得心灰意冷。
(6)天凉了,心冷了,有一天我是否会变得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
(7)非有坚定之力,则一经挫折,心灰意冷。
(8)看来我已心冷,否则为何无法点燃爱火的激情?
3.“冷”喻述无情,不热情。基于上述悲观隐喻投射相同的体验,人们还会联想到由于冬季的严寒,许多动植物无法生存下来,“冷”的概念在表征不和谐、紧张,甚至敌对的人际关系时,又能喻述对人无情,不热情的含义。
(9)他想起曾经受到的冷嘲热讽,心里很是不服。
(10)只这冷言冷语,带讥带讪的,教人怎么当得!
(11)统治者对被统治者从来都是冷酷无情地进行剥削和压迫,他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12)他们记起了他那冷冰冰的握手和低垂的眼光。
(13)笑起来一双眼又秀又媚,却是不笑起来又冷若冰霜。
4.“冷”喻述不冲动。动植物的蛰伏状态可以映衬出冬天的静。“冷”的概念隐喻中也有表示平静、不冲动的意义。
(14)冷眼看着这些人如何算尽机关,干出一件件蠢事。
(15)生活中常常遇到棘手的问题,需要冷静对待。
5.“冷”喻述不受欢迎,不受关注,少见。气温低是冬季的典型特征,人们普遍畏寒怕冷,而这种情绪也会投射到我们对周围事物上去,表示不欢迎、不关注的态度。此外,冬季尽管难熬,但仅占一年的四分之一,相对全年而言,是较为短暂的,所以也可以表示少见的含义。
(16)心理学在当时可是冷门专业啊!
(17)近几年洋节越来越受追捧,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冷落。
(18)这《千家诗》是冷货,一年不过卖出百把部。
(19)这次期中考试考点非常冷僻。
(20)现在家长给孩子起名时,喜欢选用冷字,给孩子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
6.“冷”喻述不热闹。冬季寒冷,动植物处于蛰伏的状态,人们出行或者活动相对较少,因此经常用“冷”来比喻场面不热闹。
(21)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22)市场比他们所说的还要冷清。
(23)金鸡百花场面冷清,连“开幕红毯”都省了。
7.“冷”喻述突然,意想不到。入冬时节,北方冷空气大规模南下,导致大范围区域内气温骤然下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因而“冷”又引申出突然,意想不到的意义。
(24)我不希望在大家团结一致对抗小日本的时候,有人却黑地里打冷枪。
(25)乘他们立足未稳,打他个冷不防。
(26)有人煽阴风,放冷箭,您想想这对谁有利啊?
(27)一辆轿车冷不丁从拐角冲了出来。
(28)他顽强拼搏,以弱胜强,爆出了一个大冷门。
8.“冷”喻述暂时搁置。在农业为主的社会,冬季与其它季节相比,人们相对比较轻松,不是非常的繁忙,相应地产生了暂时不用去做,暂时搁置的含义。
(29)这个敏感的问题需要冷处理,不能着急的!
9.“冷”喻述不太强烈的颜色。太阳是地球上光和热的来源。在寒冷的时候,太阳往往显得没有那么刺眼。而颜色也能带给人们类似寒冷的感受。一般来说,蓝、绿、紫、灰色为冷色,它使人们联想到海洋、蓝天、冰雪、月夜等,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
(30)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在冷色环境中,也会感觉到舒适。
10.“冷”喻述兵器和战争。在战斗中用于砍杀、撞击、刺杀的兵器,如刀、剑、矛、锤、棍等称之为冷兵器,它们在作战时基本不发出火光。冷战则是指国家之间通过经济压力、间谍活动或敌对性宣传等手段而进行斗争,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
(31)赵奢败秦兵,是在刀对刀的冷兵器时代。
(32)二战结束后,美苏从盟友变为敌手,形成长期的冷战局面。
11.“冷”喻述令人发寒的疾病。温度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非常重要。按照中医的观点,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或者是外界有害物质侵入人体,或者是人体内部的平衡被打破(高航,2008∶8)。因而人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其中一类是寒症,表现是畏寒、腹泻、脉搏迟缓等症状。
(33)我整个腰有不适感,肾不纳气,四肢发冷,膝盖冷,腹脐以下按时有块。
“热”与“冷”字一样,亦由原先纯粹的温度概念发展引申至其它概念域。
1.“热”喻述兴奋,激情。天气温度高会令人全身发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因为追求目标、情绪兴奋激动而在身体或心理上产生发热的现象。
(34)热忱是一切成功的底蕴,也是一切企业家和追求物质幸福者必备的核心精神。
(35)不甘心作亡国奴隶的亿万人民满腔怒火,热血沸腾。
2.“热”喻述亲密。在人际交往中,关系紧密的人们距离较近,言语亲密,这时会出现温暖的心理感受,所以“热”可以表示亲密的关系。
(36)母子俩呀,寸步不离,别提多么亲热啦!
(37)两人甚是相处得来,便分外热络,每天闹在一起。
(38)二人知心换命,情同手足,只要一见面就热呼得不得了。
3.“热”喻述对人友好,关心别人。热给人们带来温暖,在人际关系中,可以指关心别人,或予以恩惠和帮助。
(39)承你一片热心知照我,把这个美差分给我做,我还感激你呢。
(40)你这般不识好歹的,枉费俺一片热心。
(41)她是个远近闻名的热心肠。
4.“热”喻述冲动。温度过高常常令人心烦气躁,难以平心静气,从而导致做事不够冷静。
(42)不要头脑发热,我们目前需要的是冷静。
(43)人如果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或不考虑后果时,就表现出了头脑发热的症状。
5.“热”喻述备受欢迎,受关注。与冰天雪地的寒冷时节相比,人们往往比较喜欢春暖花开的温暖时节。在语言的使用中就出现了对某事、某人、某物或某现象持欢迎、关注的态度。
(44)各家药商都囤起了货不肯批发出来,像金鸡纳霜这类热门货,就连门市零售也断档了。
(45)我与舅舅坐在门槛上,搧动着蒲扇,斜窥着街头的木棉花,谈起一个热点话题。
(46)一些地区最近兴起了韩语热。
6.“热”喻述场面活跃。较之于寒冷时节,气温升高时,人们活动开始频繁起来。当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时,就会产生热或暖的感受。
(47)但这几天热火朝天的参军运动,也冲击着他们的身心。
(48)以前僻静的街巷,现在也显得很热闹。
(49)如果您有什么问题,请随时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
7.“热”喻述权势大。根据我们的生活常识,物体的温度过高,比如沸水,大火,会让人一靠近就觉得热得发烫。“热”因此被用来比喻权势大,气焰盛。
(50)仕宦五十年,终不慕热官。
(51)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8.“热”喻生活艰难。物体的温度过高,也会使人感觉非常难受。所以“热”还能用来表示生活极端痛苦。
(52)这对于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来了大救星。
9.“热”喻述强烈的颜色。太阳给地球带来光和热,火也能提供人们一定的光和热。因此在构造色彩范畴时,人们参照了太阳和火的颜色,把强烈的红色、橙色和黄色称之为热色调或暖色调。
(53)在文学创作中,人物性格的设计与刻画、场景氛围的渲染与描绘,也讲究冷热色调的精心调配与恰当安排。
(54)今冬依然不忘热色调系的,比较偏向于大幅度的色彩。
10.“热”喻述兵器和战争。热兵器又名火器,古时也称神机,与冷兵器相对。所有依靠火药或类似化学反应提供能量,以起到伤害作用的(如火药推动子弹);或者直接利用火、化学、激光等携带的能量伤人的(如火焰喷射器),都是热兵器。
(55)热兵器时代下,装备先进火器的军队,在和冷兵器的文明进行作战时,基本占有战场的绝对优势。
11.“热”喻述令人发热的疾病。传统中医理论还分类出热症,表现是身体出现红肿、烦躁、发热等症状,体内出现热毒、火气或肝火。
(56)猩红热是由产生红疹毒素的乙型溶性链球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咽痛、全身皮疹为主要特点。
(57)这种药能疏风解热、抑菌消炎。
结合语料,我们发现“冷”可以喻述紧张、害怕、悲观、无情、不热情、不冲动、不受欢迎、不受关注、少见、不热闹、突然、意想不到、暂时搁置、不太强烈的颜色、兵器和战争、令人发寒的疾病。“热”则可以喻述兴奋、激情、亲密、对人友好、关心别人、冲动、备受欢迎、受关注、场面活跃、权势大、生活艰难、强烈的颜色、兵器和战争、令人发热的疾病。“冷”和“热”投射的目标域都涉及到情绪域、态度域、场景域、颜色域、战争域,疾病域。
通过归纳后发现,“冷”和“热”隐喻投射出现最多的两种语料是向情绪域的投射,其次是向态度域的投射。由此可见,向情绪域投射和向态度域的投射应该是“冷”和“热”的最基本的隐喻投射。
但是“冷”表达的突然、意想不到、暂时搁置意义,“热”没有对应的表达形式;“热”表达权势大、生活艰难的意义在“冷”的隐喻投射中也找不到对称意义。两者在语法选择限制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表示态度不友好时,可以使用“冷冷地”这种叠词形式,而“热”表示友好时,却没有这种形式。在表示关心别人时,隐喻中出现“热心”的表达,而在表示对别人无情时,没有“冷心”这个词汇,只有“冷血”。“冷”“热”作动词使用,差异也是明显的。例如“未婚夫的话冷了她的心”,我们发现没有“热了她的心”这种句式,却找到“温暖了某人的心田”的表述。“冷笑”与“热泪”的组合方式的差异也非常明显,“笑”是动作或者状态,而“泪”只是状态。
总体而言,两个词的隐喻投射呈现的是一种异同共存、同大于异的关系,基本呈对称分布,这说明这两个词在构建抽象概念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在伯仲之间,基本相当。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冷”和“热”隐喻句法构成形式有名词性、形容词性、动词性和副词性,分别举例如下∶
(58)他感觉到了铁石一般的冷。
(59)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60)你向来有了心上人,把我冷落了多时。
(61)她忽然冷冷地瞥了范博文一眼,鼻子里轻轻一哼,就懒洋洋地走开了。
此外,还有如下几种语义结构∶1)喻体、本体和喻底同现;2)喻体和喻底同现;3)本体和喻底同现;4)仅现喻底。
(62)笑起来一双眼又秀又媚,却是不笑起来又冷如冰霜。
(63)冷板凳哪个愿意坐啊?
(64)我被他捧上了天,头脑一发热,就傻乎乎地跟他去了公司。
(6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参照沈家煊(2009)的转喻模型模拟出一个“冷”和“热”隐喻的认知模型∶1)在某个语境中,为了某个目的,需要表述一个目标概念A。2)“冷”或“热”用于表述概念A,“冷”、“热”和概念A不在同一认知域内。3)“冷”、“热”和概念A具有主观上的象似性,“冷”、“热”概念的激活可以激活概念A。4)通过“冷”、“热”激活概念A,“冷”、“热”的某个语义特征对于概念A来说属于显著性特征。5)“冷”、“热”隐喻的认知模型是“冷”和“热”与概念A某种语义特征相互相关联的模型,这种关联可以称作“冷”、“热”到A的函数关系。以“冷笑”为例,用“冷”表述目标概念“笑”,“冷”和“笑”不在同一认知域内,但是“冷”和这种“眼神不屑,嘴角上扬的笑”都有让人感觉“无情”的语义特征,而“无情”正是这种笑的显著性特征之一。
通过语料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冷”、“热”这两个词汇隐喻投射呈现的是一种异同共存、同大于异的关系,基本呈对称分布。由于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冷”和“热”的特征和感受是基本一致的,所以在构建隐喻的过程中出现了基本对称的分布态势,但其中也有不少词语不再具有令人产生隐喻的联想,逐渐演变为日常语言。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意义转移只是部分语义特征的转移(束定芳,2000∶59),在使用“冷”和“热”构建某个概念隐喻时则会凸显各自的某个具体语义特征,所以目标域投射出现了一定的差异,这也反映了隐喻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两者之间存在的隐喻投射差异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1] Langacker Ronald.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erspectives[M].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Brugman Claudia.The story of over MA thesis[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1981.
[3]Herskovits Annette.Language and spatial cognition: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the prepositions in Englis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4]Sweetser Ev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
[6]覃修桂.英汉语嗅觉隐喻及其投射范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2).
[7]Deignan Alice.Collins Cobuild英语语法系列7:隐喻[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8]高航,严辰松.汉语温度图式所衍生的概念隐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3).
[9]朱东华.基于温度图式的英语概念隐喻[J].肇庆学院学报,2010,(1).
[10]吴芳.“寒”“冷”词义辩证发展的认知动力[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4).
[11]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转指和转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校:陈婷)
H136
A
1008-4681(2012)01-0095-03
2011-10-13
陈建祥(1973-),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大学外语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