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在五四时期的应用

2012-08-15 00:53宋向红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2年11期
关键词:比较文学胡适平行

宋向红

(莆田学院 中文系,福建 莆田 351100)

文学研究方法是伴随着人们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活动的反思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学研究向来注重直觉和感悟,较少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没有建构起独立的方法论体系。晚清以降,西方文化思想蜂拥而入,文学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而新的文学观念,必然要求新的研究方法与之相适应。五四时期,比较文学批评方法的引入,为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典范,对现代小说学的建立意义重大。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是一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1]。1904年,黄人在《中国文学史·分论》中对波斯奈特及其《比较文学》一书的介绍使得“比较文学”首次进入国人视野,鲁迅、胡适等五四学者都对比较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较文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五四学者自觉地运用这两种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践。难能可贵的是,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他们还使用了新方法“阐发法”,打破了比较文学“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格局的藩篱,开了中国学派“阐发研究”的滥觞。

一、影响研究在五四时期的应用

法国学派主张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该方法是用充足可靠的材料从渊源、媒介、流传、模仿、改编等方面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所存在的交流和影响。影响研究的优点是重视实证和考据,论证严谨。鲁迅、胡适、茅盾、郑振铎等人的批评文论均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影响研究方法。

在文学研究上,鲁迅非常重视影响研究,他认为各国文学的影响传递有益于各国文学的发展。在各国文学的影响研究上,鲁迅尤其重视考察中外文化、文学的相互影响关系,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外国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在他看来,“一切事物,虽说以独创为贵,但中国既然是世界上的一国,则受点别国的影响,即自然难免,似乎倒也无须如此娇嫩,因而脸红。”[2]因此,他从文学史的宏观角度考察了印度、日本和中国文学的关系,认为世界文学中存在一个东方文学体系,在该体系中,印度与中国是以印度文学输入为主;中国与日本则以中国文学输出为主。在具体的作品研究方面,鲁迅也经常采用影响研究方法来解读,得出常人罔及之论。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中,鲁迅根据史料推断“阳羡鹅笼”这个故事是从印度传入,他说:“然此类思想,盖非中国所固有,段成式已谓出于天竺,《酉阳杂俎》(《续集·贬误篇》)云:‘释氏《譬喻经》云,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中有男子,复与共卧。……’所云释氏经者,即《旧杂譬喻经》,吴时康僧会译,今尚存;而此一事,则复有他经为本,如《观海三昧海经》(卷一)。……晋人荀氏作《灵鬼志》,亦记道人笼子中事,尚云来自外国,至吴均记,乃为中国之书生。”[3]法国比较文学理论家梵·第根把影响研究比拟为一条从“起点”通向“到达点”的路线。起点是“放送者”,到达点是“接受者”,起传递作用的是“媒介者”[4]。影响研究的做法是沿着“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或“接受者→传递者→放送者”的路线追根溯源。由于立足点的不同,相应的研究模式也不同,有流传学(也称誉舆学、际遇学)、渊源学和媒介学三种。根据上述理论,鲁迅对“阳羡鹅笼”所受外来影响的分析是一种典型的影响研究:接受者(《阳羡鹅笼》)→传递者(《酉阳杂俎》《旧杂譬喻经》《观海三昧海经》《灵鬼志》)→放送者(天竺佛经),属于影响研究中的渊源学模式。

五四时期,把影响研究方法引进文学研究中并有所建树的还有胡适、郑振铎、茅盾等人。胡适认为:“比较研究的方法在中国也许比在任何别的国家更为迫切需要。”[5]他在研究文学上从不闭门造车,常常将目光投向域外,从影响研究的角度寻找中国文学所受的外来影响。如胡适推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源于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因为二者有许多相似,都能空中飞行,能背山行走,被吞入妖怪肚中还能伸缩变化。胡适认为:“中国同印度有了一千多年的文化上的密切交通,印度人来中国的不计其数。这样一桩伟大的哈奴曼故事是不会不传进中国来的。所以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6]茅盾也是较早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作家之一。他在《萧伯纳》一文中以易卜生的《傀儡家庭》英译本为事实依据,推论出挪威作家易卜生对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有极大影响。在《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文章里,茅盾也常采取影响研究的方法对英、法、俄以及东欧国家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一直强调“文学是没有国界的”的郑振铎在文学史研究上充分运用影响研究方法,分别论述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影响、阿拉伯入侵对波斯文学的影响、法国文学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等等。影响研究的方法使得郑振铎的文学史研究既从纵向上揭示了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又在横向上密切了不同民族、国家间文学的关系。

鲁迅等人是较早有意识地运用影响研究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学者,在影响研究的渊源学、流传学、媒介学等方面均有所建树。但影响研究必须建立在有“事实”联系的基础上,需要依靠翔实的史料来证明。由于五四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还比较落后,史料的查证和获取渠道并不通畅,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有争议的论断。譬如胡适关于孙悟空的形象来源是受哈奴曼影响的观点由于论据不够充分,受到鲁迅、金克木等人的质疑。鲁迅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来源是受唐传奇《古岳渎经》中无支祁的影响。

二、平行研究在五四时期的应用

平行研究是继影响研究之后由美国学派主张的另一种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是指将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异同。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发展遵循着相似的规律,这使文学具有“可比性”。平行研究包括对主题、题材、体裁、人物、风格、手法及形式问题的比较研究,也包括对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等的比较研究。五四时期,虽然平行研究的方法在西方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五四文学家的文学评论实践中却处处闪耀着平行研究的火花。

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创建人,吴宓一贯秉执“保存国粹,倡明欧化,融汇贯通”的理念从事文学研究。他的《评杨振声〈玉君〉》是一篇用平行研究方法进行批评实践的典范之作。在论文开篇,吴宓将中西小说进行比照:“然吾国旧小说如石头记等,不但篇幅之长,论其工力艺术,实足媲美且凌驾欧美而无愧。西洋之长篇史诗,为文学之正体,艺术规律之源泉,宏大精美,吾国文学中则无之。”[7]392关于“连贯体小说”(流浪汉小说),他觉得《彭公案》《施公案》《水浒传》《西游记》的结构与西方流浪汉小说很接近。在小说写法上,他对杨振声在自序中所言中国小说“未曾有纵面写者”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纵写横写之小说,中西各皆有之。西洋小说如伊略脱(George Eliot)之Middlemarch,又如近者 Sinclair Lewis之 Main Street,均用横面写法。中国小说如《儿女英雄传》,如近者吴沃尧之《恨海》,亦系纵写。然无论中西,大率二者兼具者为多。”[7]393论文第四部分,吴宓在肯定《玉君》“写海景甚佳”的同时不忘对中西小说的景物描写做一番比较:“西洋文学中,自荷马以迄康拉德Joseph Conrad,善能状海之作者极多。吾国文学中则甚少。吾国文人工于描写山水,而鲜与海为缘。”[7]400吴宓的《希腊文学史》更是处处将希腊文学与中国文学做平行比较。如将《伊利亚特》与《封神榜》《三国演义》比较,将《奥德赛》与《镜花缘》《西游记》比较,将《荷马史诗》与中国“弹词”比较,将《希德霄训诗》与《诗经》《易经》比较等。

鲁迅则突破了影响研究只关注有事实联系的国别文学的局限,认为任何两种文学都有可比性。他在1908年的长篇论文《摩罗诗力说》中所提倡的“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被学术界称作是“与平行研究相通的思想观念”[8]。详审鲁迅五四时期的文学批评,经由平行研究方法得出的新论很多。譬如,鲁迅对印度、埃及、希腊、中国的神话进行比较并总结出小说源于神话是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他认为《工人绥惠略夫》中的绥惠略夫与中国的许多改革者很是相像,其小说《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便有绥惠略夫的影子。他还比较了《儒林外史》与果戈理的《死魂灵》,认为前者婉而多讽,后者常常发一套议论,略逊一筹。

胡适、郑振铎、茅盾等人也或多或少在各自的文学研究中应用了平行研究的方法。胡适虽然没有“平行研究”的专论,但他常常将没有“事实”联系的中外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为了建立“国语的文学”,他将五四白话文运动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放弃拉丁文使用本民族语言写作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以此证明白话文运动的必要性。他按照西方短篇小说剪裁布局的标准评价《孔雀东南飞》不如《木兰辞》,《木兰辞》不如《上山采蘼芜》,而宋朝的“杂记小说”根本不配称作短篇小说,因为它们“东记一段,西记一段,如一盘散沙,如一篇零用帐,全无局势结构的”[9]。郑振铎在他的文学评论中也多次采用了该方法。论及唐传奇时,他将其与《荷马史诗》《亚述王故事》《尼拔龙琪故事》相提并论,肯定了唐传奇在文学史上与后三者的地位一样高。评述《镜花缘》时,他将唐敖等人的海外游历与英国小说《格列佛游记》的主人公的冒险经历相比较。谈到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格里戈罗维奇的《苦命人安东》、美国作家斯陀夫人的《黑奴吁天录》三部作品时,他比较了三者对废除农奴制斗争的推动力量。论述波兰作家科诺普尼茨卡和普罗斯时,他认为二者与狄更斯一样具有民主主义的气息。茅盾在《小说月报》所主持的“海外文坛消息”专栏中,常常用平行比较的方法去定位外国作家,如他对美国辛拉克的《威克的惠林顿先生》、英国的梅莱迪司(今译梅瑞狄斯)的《唯我主义者》主题的比较,对西班牙伊本纳兹(今译伊巴涅斯)与法国作家左拉和莫泊桑的写作艺术的比较等等。

五四文学评论家对平行研究方法的应用是多重的:有主题学、有文类学、有形象学、有类型学,还有比较诗学等,不少论述已经成为中国较早、较成功的平行研究范例。但平行研究由于研究对象的宽泛性,容易出现简单比附或生拉硬扯的毛病。这一点在五四时期的文学研究中也时有出现,如郑振铎关于法国三个火枪手与中国武松、秦琼的比较:“全欧洲与美洲的少年人,差不多没有一个不晓得这几个武士之姓名、性格与行为的,正如我们的少年之熟悉武松、秦琼等人一样。”[10]这种比较就属于简单的“X与Y式”,意义并不大。

三、阐发研究在五四时期的应用

值得另抒一笔的是,五四比较文学批评还应用了中国学派的“阐发法”。阐发研究是援用西方文学理论来评论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王国维1904年发表的《〈红楼梦〉评论》开创了中国比较文学阐发研究的先例。吴宓的《〈红楼梦〉新谈》被公认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山之作。该文最大的特色是采用西方哲学理论和文学理论来解读《红楼梦》。吴宓首先引用哈佛大学玛格纳地埃教授所提出的六条理论标准分析《红楼梦》,提出“凡小说之杰构,必具六长”,接着使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人物理论分析贾宝玉是亚氏所界定的悲剧主人公,尔后用西方浪漫主义理论推论贾宝玉本质上是一个与雪莱、卢梭一样具有丰富感情和想象力的诗人。另外他还借用卢梭的“二我”理论(“双重人格”)阐明“甄、贾宝玉”均为曹雪芹之化身。

茅盾自1918年开始对神话进行研究,多次应用欧洲人类学派的神话理论来阐释中国神话问题。在《近代文学体系研究》一文中,他应用英国人类学派神话学家爱德华·泰勒的理论探讨文学(包括神话)的起源,强调原始人类冥想的作用 。在《中国神话的研究》中,他说按照安德鲁·兰和麦根西有关神话的界说和基本观点来讨论中国神话,“便有了一个范围,立了一个标准”[11]。他还根据安德鲁·兰的观点归纳出研究中国神话的“三层手续”(即三条原则)和中国神话的六种类型。

郭沫若、周作人、赵景深等人常用西方精神分析学理论来阐释中国的文学作品。郭沫若依据弗洛伊德泛性论得出《楚辞》《胡茄十八拍》《织锦回文诗》《西厢记》都是“性欲的升华”的结果,并从《西厢记》对三寸金莲的推崇判断王实甫有变态性欲。郁达夫的《沉沦》发表后受到各方责难,周作人第一个站出来替他辩护,指出《沉沦》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赵景深以无意识心理、梦的症候等理论为指导,解析鲁迅小说《弟兄》中的张沛君梦到自己在弟弟死后责罚弟弟遗留下来的孩子,只准许亲生儿女上学等系列梦境,深刻挖掘出张沛君潜藏的自私与虚伪。

然而,阐发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存在着弱点,容易造成单向阐发的误解,容易使中国文学沦为西方理论的注脚。吴宓、胡适等人以西方文学的标准来阐发中国的文学作品,符合标准的就褒扬,不符合标准的就批判,难免会产生某些武断之论。像胡适以西方的小说标准来判定唐代短篇小说虽多,好的却实在不多;《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许多中国长篇小说没有结构,没有布局。应该说这种结论较为片面,没能体现出比较研究“互为主观’的科学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援西入中”使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快速与世界接轨,它以中国为圆心展开研究,打破了比较文学所固有的“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格局,对后来的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产生了重要的示范性影响。

总体而言,五四时期的比较文学在研究方法的应用上是多元的,既有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又有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更有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成就斐然。尽管中国比较文学拓荒者在方法的应用上还有些不太娴熟,时有牵强附会的情况产生,但他们为后来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典范,促进了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转型,增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1] 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8.

[2] 鲁迅.《奔流》编校后记[C]//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62.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0.

[4] [法]梵·第根.比较文学论[C]//于永昌,廖鸿钧,倪蕊琴.比校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59-62.

[5] 任生名.胡适与比较的文学研究观[J].中国比较文学,1998(4):100.

[6] 胡适.《西游记》考证[C]//胡适文集:第3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14.

[7] 吴宓.评杨振声《玉君》[C]//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 向天渊.百年中西比较诗学概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6):51.

[9] 胡适.论短篇小说[C]//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3.

[10]郑振铎.文学大纲(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6.

[11]沈雁冰.中国神话的研究[N].小说月报,1925-01-10(16).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胡适平行
中国比较文学概论类教材编写与话语创新
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平行
逃离平行世界
比较文学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混合式教学探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介绍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再顶平行进口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