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艳
(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社会的文化传承模式。传统的长辈向晚辈自上而下的正向传承模式发生逆向转变,青年开始在网络知识与技术、网络语言、生活方式等方面“反哺”长辈。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学者们注意到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而非单向的过程,不仅长辈能对晚辈进行文化传承,晚辈同样也能对长辈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产生影响。1970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其《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了“三喻文化”理论:“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1]在我国理论界,周晓虹教授对“后喻文化”进行了进一步地阐述,从文化传递的角度首先确立了“文化反哺”的概念。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文化反哺’,即反向社会化,是一种发生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其实质是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进行积极主动的文化影响的过程”。[2]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时代的迅猛到来,青年一代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工具所具有的敏锐直觉和强烈兴趣使其更容易亲近并掌握;而长辈由于思维定势、生活习惯等因素,对网络技术的学习以及对网络文化的接纳较青年则略显迟滞,因此,“文化反哺”现象愈加普遍。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可以概括地定义为“年轻者在网络环境中将所形成的新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等内容传授或影响年长者的社会化过程”。[3]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13亿;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与前几年相比,中国的整体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
从整体网民结构上看,学生仍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达1.55亿,占30.2%;从不同年龄群体的普及率来看,20—29岁的青少年所占比重最大,为72.9%;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互联网使用率达96.1%,高中学历的达90.9%,初中学历为35.2%,小学及以下的占8.5%。可见,学历越高,互联网普及率越高;其他年龄段和教育水平的人群对互联网的接受速度很难达到年轻和高学历群体的水平。与整体网民相比,手机网民用户更加集中在年轻群体,20-29岁人群占比达到 36.0%,比整体网民中这一年龄段占比高出6个百分点。
2011年,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习惯也出现了显著变化,用户使用年增长率最高的网络应用是:微博,增长达296%;包括微博等在内的新兴互联网应用迅速扩散,即时通信占80.9%,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网络视频、游戏、博客、个人空间占62.1%。根据调查结果,学历与网络新闻使用率相关性很强,学历越低,网络新闻使用率越低:大专学历网民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7.6%,初中学历网民网络新闻使用率则仅有62.1%。[4]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青年是互联网应用的主体力量,互联网的普及率也是在众年龄段中最高的。在新型即时通信、网上冲浪、网络购物等方面都是长辈向晚辈“取经”,即使是传统文化非常丰富的家长,在软件安装、开通博客或网页制作等方面,也需要孩子的悉心指导。而一些新型数码消费品,如mp4、ipad2、在青年人手里可以驾轻就熟,在许多长辈手里却不知所措,两代人之间的“数字鸿沟”已经赫然存在。在这样的网络时代,年轻者将其网络文化、网络技能生活、价值理念及行为规范等内容传授或影响年长者,“文化反哺”已成为一种必然。
网络时代青年的“文化反哺”涉及多个领域,如网络知识与技能、网络交流方式、消费方式、语言习惯、思维模式、休闲方式等几个方面。
网络时代,对信息良好的敏感性和较强的加工处理能力是现代人必需的基本素质,即“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丰富的信息知识和敏锐的信息意识等,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知识、图书馆知识、计算机操作知识、网络及网络文化知识等以及对信息的科学认识,对信息和信息行为的积极态度等”。[5]青年这几方面的“信息素养”都要超前于长辈。青年是网络应用频率最高的群体和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他们通过互联网络这一平台,获得最新的信息资讯和最全的人文科技知识,了解国际国内大事,关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百科知识和学术动态,网络给予青年更加广阔的视野;他们通过互联网中众多的论坛、BBS、虚拟社区等直抒胸臆,发帖或赞扬好人或指责不公或探讨人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他们也通过网络巨大的创造空间,进行电脑设计、三维动画、视频制作、网络科研、网络创业等,利用娴熟的网络技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这些方面都对年长一辈有极大的号召力和影响。
长辈们习惯于传统的电话、书信、聚会、电子邮件等交流沟通方式,信息的传递相对滞后,情感的沟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近两年,网络中流行的“点对面”的人际交往方式如网聊、博客、论坛、微博等交流平台以其即时性、广泛性、便捷性等特点满足了青年一代的交往需求。互联网提供的这种弱纽带的人际关系虽达不到传统交往方式那种强纽带的情感度和信任度,但它扩大了人的交际关系网,并以其低成本、高效率赢得了年轻一代的青睐,并且随着网络化进程的加快蓬勃发展起来。截至2011年底,互联网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4.15亿,比 2010年底增长6252万人,年增长率17.7%;即时通信使用率继续提升,增长至80.9%。尤其是微博用户一年暴增三倍,使用人数已达24988万人,使用率达48.7%。而随着有实时拍照、视频、LBS、位置交友等功能的智能手机的热销,迎合了青年用户的需求,提升了手机即时通信的用户量,使得手机即时通信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中使用率最高的服务,高达83.1%,用户量年增长率达44.2%。而手机微博是2011年用户量增长最快的手机应用。相对电脑来说,手机在即兴原创内容方面的能力更胜一筹,更能发挥微博应用的自媒体优势,即时发布具有特色的原创内容,比如即兴拍摄的图片、视频等更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手机微博体验甚至高于电脑微博使用体验。
在广大青年的示范带领下,在强大的即时通信功能面前,越来越多的年长一代也希望通过这种弱联系方式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了解即时资讯,渴望掌握这种快速、简单、互动性和社交性强的信息互动方式。因此,青年一代在用户申请、微博发布、手机客户端使用等方面对长辈进行“文化反哺”,使得这种新兴交流方式得以突飞猛进发展,而许多传统交流沟通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出现萎缩,如电子邮件使用率从2010年的54.6%降至47.9%,用户量减少 392万人。[4]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也呈现出它特有的语言风貌,网络语汇层出不穷,并对传统语汇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网络语言,即由网络制造的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网络流行语,在网民的聊天、博客、网络日记等领域广为传播和使用。由于处于新技术的领先地位、新观念的引领地位和新规则的制定地位,青年一代凭借其在技术与心理上的优势,在网络语言的制造、使用和传播中,始终处于引领地位,网络语言成为青年文化反哺的新形式”。[6]
网上流行的由网友自创的拼凑文字——“火星文”即为网络语言的代表。“火星文”是85后、90后青年在网络空间里经常使用的由韩文、日文、简体中文、繁体中文、生僻字、外来语、方言和符号等组合起来的,用以彰显个性的新创网络语汇。青年在QQ空间、论坛以及一些网络游戏内大量使用“火星文”作为个人个性签名、简介、备注以及聊天字体,如“斑竹”、“楼主”、“沙发”、“拍砖”、“男盆友”、“粉可爱”,“99,3qㄋ姑力i读猪,偶会+Uㄉ!”(舅舅,谢谢你鼓励我读书,我会加油的!),随着使用人群的扩大,甚至还有网友制作出“火星文”专用软件,如“火星文输入法”是一款火星文即时转换软件,兼容所有中文输入法,是新新人类QQ聊天的必备工具。如果没有翻译,年长一代完全无法理解那些“火星文”以及更多的网络流行语,不知道他们在关心什么,探讨什么,倾向什么。随着网络语言的文化反哺,年轻一代也会把自己的思想倾向、价值取向慢慢传递、渐渐渗透给年长一代。
网络蓬勃发展之前,人们只能在现实社会实体店中获得产品和服务,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上银行和在线旅行预订等电子商务类应用快速发展,网络购物、在线支付已经成为年轻一代消费的重要途径。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94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37.8%,比2010年增长了20.8%;网上支付、网上银行使用率也增长至32.5%和32.4%;另外,团购用户年增速高达244.8%,使用率提升至 12.6%。而2011年末,全国火车票在线预订服务的开通,迈出了铁路运输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游客便利出行的重要一步,这些因素促进了大批非旅行预订网民向旅行预订用户的转化,培植网民使用在线旅行预订的消费习惯。[4]
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网络购物、在线缴费和在线预订的优势有很多,如网上操作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方便快捷;商品品种丰富,价格优惠;快递送货上门,省时省力。基于这些前所未有的优势,网络购物,不管是单独购买,还是团购,都成为青年人日常消费的首选。而年轻一代不断把这种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及操作模式“反哺”给年长一代,使他们也能享受这种便捷,从而影响了全社会的消费方式。
网络娱乐休闲功能也是网民应用最广的功能之一。网络娱乐休闲方式有很多,如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音乐、数字化阅读等。
网络视频资源十分丰富,如,土豆网、优酷网、酷六网、PPlive、PPTV、PPStrem等,还有微博、SNS也成为重要的视频传播网站,这些都推动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络视频用户数量增至3.25亿,年增长率达14.6%,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也由62.1%提升至63.4%。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3.24亿,增长6.6%,网民使用比例为63.2%。以打怪升级、赛车、舞蹈、FPS等游戏形式为主的MMOG主要针对年轻用户,而80%的网络游戏用户多使用棋牌休闲小游戏,年长者成为这类小游戏的主要用户群。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1%,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比2009年增加了8.2个百分点,其增长幅度最大。数字化阅读方式,包括21.4%的网民倾向‘网络在线阅读’,10.2%的网民倾向‘在手机上阅读’,还有2.8%的网民倾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7]
从网络娱乐休闲方式在社会的普及以及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可以看出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阅读等网络休闲方式已经从年轻一代逐步反哺至全社会。
虽然青年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反哺”已经波及到网络社会的很多方面,是一种文化的逆向传承;但对于广大年轻一代而言,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之中,社会阅历、道德约束力都很欠缺,缺乏对网络文化的鉴别和筛选能力,他们“反哺”的内容不是所有都符合社会的主流文化,“文化反哺”的作用也存在着正反两方面,需要对此加以引导。
第一,青年“文化反哺”的优势。首先,它推动了文化传承的双向交流和融合,缓和了代际隔阂。现代社会急剧变迁,两代人由于成长环境、社会经历的不同而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产生很大的差异,甚至是对立和矛盾。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反哺”有利于年长一代进入下一代的生活圈子和行为方式,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价值观念,从而缓和两代人的代际隔阂。另外,网络文化作为网络时代的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交叉融合,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创新,进而有助于增强青年一代的历史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第二,青年“文化反哺”的弊端。鉴于青年人生阅历浅、社会经验少、自我约束力弱等特点,他们对网络世界中浩如烟海的信息缺乏分析鉴别能力,容易受到不良的、错误的甚至反动信息的影响,进而把这些内容反向传播给社会。还有一部分青年网络道德失范,比如道德意识方面无政府主义泛滥、人际情感疏远;道德行为方面,进行网上盗窃、诈骗,编制电脑病毒,黑客入侵等屡有发生。如果青年人将这些文化“反哺”于他人,将不利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健康发展。
第三,应加强对青年“文化反哺”的引导。鉴于青年“文化反哺”的负面影响,年长一代,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们应加强对青年的教育,使他们能掌握正确的评价标准,在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时,能用他们清醒的头脑和较高的判断力明辨是非;还要加强对青年的引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拥有健康的网络心理,在网络世界中依然能做到自重、自省、自律。总之,要在网络社会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青年“文化反哺”的积极作用。
[1] M.米德.文化与承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7.
[2] 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反哺的意义[J].青年界,1988.
[3] 朱燕.网络时代文化反哺现象的解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8.
[4]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02
[5] 张远波,欧阳立.信息化视阈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刍议[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4.
[6] 石国亮.从网络语言看青年文化的反哺功能[J].中国青年研究,2009(7):84.
[7]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R].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