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涛,计会德
(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江西景德镇,33300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党员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2010年9月27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浦东干部学院出席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突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党性教育,引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和锐意进取的激情,始终保持道德品行的纯洁性,经受住各种考验,尽职尽责干好工作。这些都说明,要求对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保持道德品行的纯洁性尤为重要、必要和紧要。
自殷商以来,历代先贤都主张德治,提倡以“仁爱”得民心,施“仁政”治天下。“德”一直被认为是治国安邦之基,备受推崇。 如“德,国家之基也”。(《左传》);“德惟治、否德乱”(《尚书·甲无下》);“德全者昌,失全者亡”(汉·枚乘《上书谏吴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汉·《礼记·大学》)。常言道,“百行德为首,德为官之魂”,“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德”,主要是指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法纪观念、理论素养和人品道德等。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加强领导干部的德行修养显得极为重要。古人说:“治国之要在治吏。”官风决定民风,“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政要》卷一)。领导干部道德品行纯洁性的保持、德行修养的加强,除了自身要自律外,还得加强其道德教育,提高党性修养,保持党的先进性,培养高尚的人品官德,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达到慎独境界。通过道德教育,提升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以勤政、高效、进取、务实、清廉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所赋予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领导干部道德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着重分析几点:
其一,领导干部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不同。领导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骨干力量,发挥着主要作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完成党的各项事业和任务的决定力量和组织领导力量;是人民的公仆,是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古人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也”(《礼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冯梦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意》)。这些都说明一个道理,正人必须先正己,在管别人的时候,首先要管好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要做的事情自己要坚决不做,只有这样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将社会管理真正管好。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领导干部,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更需自身端正、作出表率,需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责任感、高超的领导和组织能力等优良的品质和素能,赢得公信力和树立权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顺利进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其二,制度变迁、社会转型和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等因素,领导干部面临着许多诱惑和利益的驱使,如果政治立场、理想信念不坚定、法纪观念不强、道德素质不高,那么就很容易误入歧途、贪污腐化、违法犯罪、背离人民,领导干部的公信力和权威就会下降,社会矛盾就会日益尖锐彰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会严重受到阻碍影响。
其三,部分领导干部在道德品行方面存在这些问题,不容忽视,需引起重视,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1)学风不浓厚。部分领导干部缺乏学习的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看书、阅读、写作等学习习惯;有时即使学习,但不能学以致用,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缺乏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现实问题,依旧习惯用传统的老方法,凭主观经验来思考、解决问题。(2)生活作风不正。部分领导干部缺乏节俭意识,铺张浪费严重,奢侈、享乐之风盛行。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全国查处的万余名违法犯罪的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信念淡化,“生活轨道”失去平衡,行为失去规范,经不起“酒绿灯红”的考验,人生目标发生倾斜,人生追求产生畸变,在道德品质特别是生活作风上打了败仗。(3)工作不务实。部分领导干部形式主义严重,不真抓实干、脚踏实地工作,不注重实际效果,不顾长远利益、代际伦理,不深入了解民情,有违民意。(4)法纪观念不强。部分领导干部法纪党性观念不强,党纪不严,缺乏大局意识,有令不行,有令不止,甚至欺上瞒下,阳奉阴违,贪污腐化,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违法犯罪。如中共云南省委2010年6月17日召开全省案情通报会,通报了2009年以来全省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主要情况和部分典型案件情况:“从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我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2712人给予党政纪处分,其中厅级干部23人,县处级干部145人。”①《民族时报》,2010年6月22日
提高对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效果,需坚持“三个统一”的原则:
道德教育是一个不断进行学习、思考、反复自省的过程。“学”,就是学习,它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孔子说过:“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篇 第十九》),高尚的品德要经过学习才能获得。这里所要学的,主要指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原理,一般政治伦理、行政伦理、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伦理道德知识。“思”,就是思考、自省,是认识过程中的理性活动,是道德修养的重要一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领导干部在学习的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和社会实际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养、道德评价、道德赏罚等各个环节进行思考,力求其兼行并进和平衡发展,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养成健康的道德心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锤炼崇高的道德品质。
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不能脱离领导干部的道德实践活动,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道德理论知识转化为其内在的道德素质。由于接受道德教育的领导干部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工作经验、管理经验和人生阅历,这就要求必须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对其实施道德品行教育,在加强道德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要结合领导干部不同的职务级别、年龄阶段、学识学历、专业特长、成长背景等情况,并联系其行政管理实践经验,从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增强道德品行教育的实践性功能,并提倡、呼吁、督促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优异的行动做好人民的公仆。叶圣陶先生说过:“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是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养之,那是扮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1]
道德品行教育需要外在的道德规范、制度等“他律”来约束领导干部的言和行,又要求领导干部将制度和道德规范等内化为内心的意志、信念,形成“自律”,实现自我约束、自我调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们对道德规范的认识一般经过从他律向自律的转换,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一般也要遵循“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规律。道德教育必须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他律”,主要是指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它不仅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外在的导向作用即应当做什么,而且还约束人们的行为即不能做什么。我们对领导干部进行道德教育就是要强化他们的道德意识,培养他们的道德责任感,从而促使他们道德行为。“自律”,指自我约束、自我调解。自律是一种通过良心和内心信念,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解、自我控制的力量,是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的力量。道德规范的他律性转化为自律性的过程,主要是指转换为主体自己的意志约束。实际上是指主体从对道德规范的认同,到自己为自己立法,再到意志对行为的把握的过程。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的关键,是要在领导干部践行社会道德规范的过程中,激发他们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通过他们自身的内心体验形成道德意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极大的耐心和顽强的毅力,自我约束、自我调控,严于律己,持之以恒地践行社会道德规范。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只有通过他律的外在约束和自律的内在驱动,才能逐步使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升华为他们的品质,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1]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