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实验活动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影响研究

2012-12-29 01:15金春寒
关键词:质量观问卷实验组

金春寒

(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重庆,400074)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是个体生命成长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实现自身整体性、深层次发展的需要。如何构建当代生命教育创新模式,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生命意义,改善生命态度,发展生命动力,提升生命价值,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1]。本研究创新性地采用了对比实验研究,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让实验组大学生接受生命教育课堂教学、团体辅导、团学基地活动、网络互助、环境创设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六个方面的教育活动,进一步验证生命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影响,并以此构建生命教育创新模式。

一、研究对象

课题组对重庆市三所高校1075名大学生开展实验研究,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有效被试1036名,其中实验组有效被试541名,对照组有效被试495名,男生占61%,女生占39%,正式被试构成见表1。

表1 实验正式被试构成表

二、实验方法及研究工具

(一)实验方法

本研究立足生命教育现状,通过分析大学生生命观存在问题,立足教育心理接受机制,创设生命教育实验活动,包括让实验组大学生接受生命教育课堂教育,参加生命教育团学基地系列活动,接受生命团体工作坊训练,参加校园生命环境创设,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生命自助和互助,并且通过生命互助实践社团开展关爱生命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研究工具

为研究实验活动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学生生命质量观调查问卷》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问卷》,《大学生生命质量观问卷》的各个因素的分半信度在0.629一0.779之间,a系数在 0.650一0.807之间,总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870,总问卷的a系数为0.915。问卷中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在 0.166一0.538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各因素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在0.597一0.712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说明问卷具有比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各项目均具有良好的鉴别力,能够作为大学生生命观的测查工具[2,3]。此外,所有数据统计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程序

在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对重庆市三所高校1075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生命质量观和生命质量观前测,并将大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2009—2011学年度三个学期对实验组学生本课题设计的生命教育课内教学活动、团学基地活动、团体辅导、网络互助、生命环境创设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六个方面的教育活动。结合主客体教育活动的本质,遵从知情意行教育影响规律,转变大学生对自然、个体和他人生命的认知和态度,内化积极生命价值观,达成积极的生命价值行动。对照组的学生除了原有的日常教学条件外,不接受本次实验中的各项教育干预活动。在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结束后对所有被试进行大学生生命观问卷的后测。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生命教育实验活动对大学生生命质量观的影响

为了验证生命教育实验活动对大学生生命质量观的影响,我们采用《大学生生命质量观调查问卷》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大学生进行实验前后两次施测,施测数据统计采用描述性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验证实验效果差异。

表2 实验组生命质量观问卷前后测比较(N=541)

表3 对照组生命质量观问卷前后测比较(N=495)

从表2、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大学生在生命质量观的收入环境、名誉地位、社会贡献、人际关系、家庭婚恋、自我认知、精神信仰、身体健康和形体容貌的前后测均有显著差异。其中,人际关系、精神信仰和身体健康因素的前后测呈现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生命教育实验活动对于大学生生命质量观的因素评价指标有显著差异性变化。其中,大学生对于精神信仰、名誉地位、社会贡献和自我认知四项因素的评分升高,说明大学生在评价生命质量高低评价时,比没有接受生命教育实验之前更多地参考这些因素,生命质量评价与这些因素的相关性显著增强。在物质环境、人际关系、家庭婚恋、身体健康和形体容貌五项因素的评分降低,说明大学生对这几项因素影响生命质量的相关性评价显著降低。而在对照班的前后测差异性比较中,各因素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测差异性比较中,亦没有检验出显著性的差异(相关统计表略)。

表4 实验组大学生生命质量观问卷后测各因素均值比较(N=541)

在生命质量观现状调查问卷中,没有接受生命教育各项实验条件影响的大学生在生命质量观十个相关因子中,得分最高的因素是人际关系,得分最低的因素是收入水平,各因素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人际关系>身体健康>自我认知>物质环境>精神信仰>家庭婚恋>社会贡献>名誉地位>形体容貌>收入水平。

图1 大学生生命质量观问卷实验组后测各因素均值柱状图(N=541)

而从实验组大学生生命质量观问卷后测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十个评价因子上,得分最高的因素是精神信仰(M=4.277),而在前测中,精神信仰排在人际关系、物质环境、自我认知和物质环境因素之后,说明大学生在经过了一系列的生命教育活动干预后,认识到了生命中的精神信仰和追求对于生命质量最高层次的意义。而得分最低的因素还是收入水平(M=2.959)。各因子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精神信仰>人际关系>自我认知>身体健康>物质环境>家庭婚恋>社会贡献>名誉地位>形体容貌>收入水平。以上统计结果均说明,接受了生命教育实验干预的大学生在生命质量观方面发生了变化,对于精神信仰、社会贡献、名誉地位、自我认知等相关生命质量评价因子上,有显著的前后测统计差异,说明实验对于生命质量观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二)生命教育实验活动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验证生命教育实验活动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影响,课题组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分别进行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问卷》测试,对各个生命价值分项目的前后测的统计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5 实验组生命价值观问卷前后测独立样本T检验(N=541)

从表5可以看出,实验组大学生在问卷中关于自然生命认知、社会生命态度和生命价值行为等方面的态度和看法等方面的部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包括对自然生命的了解和爱护态度,生存技能的提高、自我态度、对自杀的态度、生命目的的看法、死亡的态度、缓解压力的方式、心理问题的解决方式以及独立自主的能力十个方面,说明实验活动对大学生在这些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实验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部分项目前后测描述性统计如图2:

图2 实验组生命价值观部分项目前后测描述统计

从图2可以看出,教育者在实验期间开展的一系列生命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生命积极态度、人生价值取向、生命目标、压力应对方式、心理问题求助、自我态度、自我身心保健和独立能力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在后测统计中,有92.7%的大学生表示人生的价值在于社会贡献和自我实现,有36.4%的学生认为自己很棒,仅有2%的学生认为自己总不如别人,而前测中有13.8%的学生认为自己总不如别人。对死亡的态度上,有85.1%的学生能够坦然面对死亡,仍有4.2%的学生害怕并忌讳谈死,前测中有12.4%的学生害怕并忌讳谈死。在缓解生活压力和面对心理问题的态度上,后测中大学生在求助心理老师和主动前去心理咨询的学生有大幅度提高,缓解心理压力求助心理咨询的比例由4.6%提升到25.9%,心理问题求助心理老师的比例由5.7%上升到28.9%,不过仍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在心里慢慢消化或者找朋友诉说,很少一部分学生表示不知所措。说明大学生在遭遇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扰时,求助的意识有所增强,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对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来源的调查分析发现:学业不顺、人际关系、就业压力、情感和家庭是大学生主要的压力来源,在实验班前测中,有36.2%的学生将学业不顺作为自己的第一压力来源,有24.9%的学生将人际关系问题作为自己的第一压力来源,有20.4%的大学生将就业压力作为自己的第一压力来源,有9.6%的大学生将情感问题作为自己的第一压力来源,8.9%的大学生将家庭作为自己的第一压力来源。实验班后测中,有41.6%的学生将学业不顺作为自己的第一压力来源,有20.7%的学生将人际关系作为自己的第一压力来源,有21.9%的学生将就业压力作为自己的第一压力来源,有11.2%的学生将情感问题作为自己的第一压力来源,有4.6%的大学生将家庭作为自己的第一压力来源。可以看出,学业压力和与之紧密相关的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第一的学业压力来源,而人际关系和与之紧密相关的情感压力是第二位的压力来源,高校应充分重视这些压力源产生的心理问题,重视心理问题从根源得以解决,并以此为契机,开展更加有效的生命教育活动。在问到大学生对于学校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态度时,47.8%表示很有必要,38.8%表示比较必要,11.0%表示无所谓,2.4%表示没必要,表明大学生在生命教育方面普遍存在迫切需要。

五、研究结果讨论

有学者指出,21世纪困扰人类的首要问题是心理问题,遇到心理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解决办法,或者不懂得求助,而自身又缺乏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时,很容易带来更多衍生的问题,阻滞大学生个人成长。高校生命危机事件的发生无不和大学生不良的生命观和淡薄的求助意识有关。因此,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培养合理的生命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求助意识是高校生命教育的重要课题和首要任务。

在本研究的教育活动中,研究者重视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不断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通过主体性活动和心理开放性训练让学生融入生命教育活动中去体验,去实践,同时紧紧抓住德心共育的主线,将生命意识和道德教育紧密结合,以德养心,以心育德,真正实现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实践和内化。

从以上研究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本研究进行的六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所构成的生命教育体系对大学生生命质量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实验班大学生在精神信仰、名誉地位、社会贡献和自我认知等生命质量评价指标上,评价等级显著提高,其中精神信仰因素从排名第五位上升到第一位,说明大学生已经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生命的精神价值所在,而物质环境、身体健康、形体容貌和家庭婚恋的得分降低,这些评价指标更多地是与大学生生命的物质质量有关。对照班的学生在统计上没有前后测的显著差异,说明实验活动对大学生的生命质量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对生命价值观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实验组大学生表现出在生命认知、生命态度和生命价值行为等方面的部分维度上呈现出教育前后的显著差异。实验组大学生在后测结果中显示出对自然生命的了解程度提升,生存技能提高,对自我的态度更加的积极,对待自杀的态度,绝大多数的学生意识到其不负责任性。在生命价值行动方面,更多的学生以社会贡献和自我实现为人生目标,这与生命质量观的调查结果一致。此外在缓解压力方面和解决心理问题的处理方面,更多的大学生提高了求助意识和正确应对压力的处理方式,这本身也能够减少高校生命危机事件的发生。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研究中,没有单独研究课内教育、课外教育、团体工作坊等六个方面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单独效应,研究者认为生命教育创新模式应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单独某方面的教育活动很难对生命观带来实质和长效的影响,因此更加重视形成具有系统性的教育模式。

六、研究结论

1.生命教育创新模式(包括生命教育课堂教学、团体工作坊、团学基地活动、网络互助、生命教育环境建设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生命质量观有积极的影响,大学生更加重视社会贡献、精神信仰、个人实现对生命质量的影响,而对物质和形体容貌等因素的评价权重下降。

2.生命教育创新模式使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态度更加积极,生命目标的精神层次得以提升,更倾向以社会贡献和自我实现为人生目的。

3.生命教育创新模式提高了大学生对自然生命的认知能力,增强了大学生生存风险技能,并且应对压力和心理问题的态度更加合理。

4.生命教育创新模式增强了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意识,对自杀的风险预估显著下降。

5.生命教育创新模式改善了大学生对生死的态度,对生命和死亡的态度更加合理,对自我态度更加积极。

[1] 陈斯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高教探索,2007(6):100-101.

[2] 薛中华.大学生生命质量观问卷修编及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24-27.

[3] 张文远.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36-38.

猜你喜欢
质量观问卷实验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青岛啤酒“大质量观”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问卷网
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后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以及波形蛋白的变化
医院要树立全面质量观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哲学省思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