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薇
听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重要途径,是发音准确的关键,也是一个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 听力在语言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和语言技能有着不可轻视的重要性。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当今信息剧增、国际交际日益频繁,语言的学习就更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心理障碍。根据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学生的心理因素影响着听力效果。多数学生对听力存在畏难情绪和缺乏信心。听力成绩不佳主要原因:一是学生对所听材料抓不住重点,过于注重细节;遇到生词就会停止听音,长时间纠缠于生词不放,回不到听力材料。二是学生对自己的听力水平没有足够的信心。三是许多学生对用英语思维还不很习惯,经常把听到的英语逐字逐句地在头脑里译成汉语,结果听了上句拉了下句,支离破碎,无法综合理解。
二是语言障碍。学生主要体现在语音、语调、词汇、短语、语法、句型和语气等方面。
1.语言基础差。交流思想的工具就是语言,听力提高的一个前提是足够的语言输入,而语言首先是有声的,学习英语要从语音入手,只有发音正确,别人才能听得懂。有些学生由于受到方言或地域等方面的影响,没有掌握好发音部位及要点,存在较大的发音问题,个别单词发音不准,只会读单个单词的音,至于句子就是简单的表达也不流畅,无法感知在连续的语流中单词的语音特征。
2.英美语音分不清。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多是英国语音教学体系。可大学的听力材料多数以美音为主,英美音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听力难度,成为影响学生听力的障碍。平时从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广播、网络、多媒体、英特网及其它教学形式,多数也都是美音,由于大部分学生对这两种语音特点分辨不清,从而妨碍了他们的听力理解,进一步影响了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
3.语调把握不准。交流要掌握各种语音、语调的技巧,在语流中把握词、句重音、节奏及语调,人们主要是通过语气、语调、语音等来表达情感、传达信息。而语调是变化万千的并非一成不变,它能使句子具有感情色彩、意义不同,比如同一个词或同一个句子,使用不同的语调表达的就可能是不同的情感和内容。因此,能否正确地把握语调,会对听力理解有整体的影响,比如理解陈述句、疑问句和反意疑问句的语调。
4.词汇量不够,短语和句型有限。在英语学习中词汇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构成语言大厦的砖瓦,是一切训练的基础,当然在听力方面也是如此。所有的句子都是由语段、语篇、对话构成的,而词或词组是句子的基本单位,如果没掌握一定量的词汇、短语和句型,不能用恰当的词汇、短语和句型联起来,也就不能提高听力理解的整体水平。在听音的过程中,我们或许能模仿出所听到的发音,但只有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才能联想起它所代表的符号单词,否则就不能理解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从理论上说,词汇量大小决定听力理解的程度。
5.语法知识不扎实。语法是语言的组织,主要是研究句子的各种成分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英语语法而言,它既包括错综复杂的句子结构,又包括各种时态变化以及附加成分。也正是由于英语语法如此复杂,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所以在听力学习过程中,有基本的语法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学生的语法知识基础不好,就无法理解说话者说的是什么。只有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才能正确理解语义,如果想英语听力水平快速提高,除了上述我们提到过的正确发音和大词汇量,还必须要有较强的语感和熟练的语法知识、对英语语法结构规律的了解。如通过使用像从句、虚拟语气、辨别语篇标记词等语法知识,或分析较长的句子结构来提高对句子、段落及语篇的正确理解的准确性。
三是文化知识障碍。学生在英语听力水平方面的提高除了要加强语言知识、技能技巧等语言因素外,对非语言因素也要加强,才能提高听力理解力。也就是要了解相关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其他的情感因素。许多学生在母语的学习过程中已经了解和认同了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但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还不很了解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因而就会出现即使听懂了单词和句子,也不理解意思,在听觉认识上形成障碍,在听力中学生很容易误解语义。因此,英语听力水平要想提高,一定的语言知识不可缺,了解使用英语国家的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社会制度和行为准则等也一样不可少。
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听力水平的必要条件。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放松地、平静地对待听力训练,提高学习兴趣。即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有选择性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及上下文内容的关键词上,教师应当重点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引导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听力的学习特点,而且要时常提醒学生,听力是一个艰苦、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无捷径可循。要鼓励学生正确对待所碰到的困难和挫折,不急不躁,循序渐进。通过让学生听轻音乐或英文歌曲,使其心情平静,集中注意力训练。
其次,过好语言关。要想掌握英语的语音就必须掌握每个音的发音要领,在听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英美的语音差异,使他们能正确分辨及对比英音美音,为听力训练打下基础,激励他们运用逻辑推理——通过分析说话人的语调及语气,听力材料中的上下文、关键词,来推断文章中事件发生的起因、后果、说话人之间的关系、态度及意图,最后理解听力内容。掌握连读、爆破、省音、同化等技巧,提高听力水平。
第三,增加阅读量,提高词汇量。阅读就是先接受视觉信号,也就是学习者接受较大的语言输入,增加接触语言的机会,增大词汇量,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对听力理解这当然是极其重要的。词汇量的大小决定听力理解的好坏,大量阅读是扩大词汇量的最好方法,而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词汇。在阅读时学习者经常运用自己学过的相关知识,同时也接受到新知识,这样的大量日积月累对学习语言一定会产生大的飞跃,阅读速度和准确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听力理解的速度和准确性。因此,学习者高质量的大量阅读必定会提高英语的整体水平,同时也会提高阅读速度和听力理解速度。
第四,了解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补偿策略要求听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要清楚主题,利用学过的各种语言及非语言线索,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要有所了解。听力不仅是对听者耳朵的训练,对其文化背景知识的多与少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提高听力水平就要跨越文化差异所形成的文化障碍,就要丰富文化背景。学习语言不仅要掌握语法知识、语音、词汇以及一些习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土人情、背景知识、文学、历史、人文地理等等都与听力理解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所接触到的听力材料,以及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数资料是从英、美名篇选编,处处都体现着这种文化,丰富可靠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资源。所以,扩大知识面可以加深对材料深层次的理解、训练思维、理解、概括能力,从而提高听力理解的速度与准确性。听者的认知过程和认识效应以及掌握背景知识的程度对听力理解至关重要。
第五,加强“说”的训练。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前提,听和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影响。语言输出的目的是为了输入,说是为了另一方的听。听和说的能力是对语音符号的处理能力。通过“说”的训练,学生可以了解各种语音现象,正确的语音语调,准确判断听力材料中的词汇,正确推断听力材料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听力材料的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因此,在发展英语口语能力的过程中,听和说的能力要协调一致地发展。
[1]肖勇.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水运,2006(8).
[2]王守元,苗兴伟.英语听力教学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03(4).
[3]王宇.策略训练与听力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
[4]刘海量,于万锁.交际能力与口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