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的创新运用

2012-08-15 00:49董燕
关键词:知信行早餐大学生

董燕

一、实施健康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健康教育是提高公民健康素质的重要手段。1993年,国家教委《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试行)》指出:“健康教育的目标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要求: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的健康意识、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卫生防病知识和急救知识,养成各种良好的卫生习惯,认识及纠正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督促他们身体力行以增进其自我保健的能力。”[1]高校是中国人才培养的终端,正处于青春发育后期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高校应该担负起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任,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输送身心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生健康教育欠缺及原因

(一)当前大学生健康状况堪忧

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健康、生殖健康等内涵看,大学生健康理念确立、疾病预防、饮食起居、学习行为等习惯还存在许多欠缺。较为突出的问题有:吸烟,酗酒,滥用药物,缺乏体育锻炼,近视眼增多、三餐饮食无规律、不懂营养科学、睡眠质量难以保证。大学生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颈椎病、肩周炎等患者增加,不少大学生身体处于亚健康状况,对大学环境不适应,自我评价与认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存在矛盾和迷惘,面对繁重的学业、考研、就业、寻求独立和条件不足,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对友谊的渴求不能满足,家庭贫困学生的矛盾压力,导致许多大学生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精神萎靡,甚至忧郁、厌世。

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中国大学生健康与生活行为调查报告研究》专题报告指出,65.68%的中国大学生“感到运动不足”,7.57%的大学生不吃早餐,15.44%的大学生不懂得饮食荤素搭配。通过对广西几所高校的问卷分析,认为早餐要吃好的只8.4%,超过20%的人不吃早餐;不少大学生平时熬夜打网络游戏,上网看电视到凌晨一点,考试前整天加班熬夜等[2]。大学生中常出现困倦嗜睡和神经衰弱症状(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学习工作中注意力难于集中、精力不足)的学生比例比较高。调查发现引起困倦嗜睡的主要原因是睡眠不足、作息时间不规律所致[3]。

(二)部分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况

国内外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被确诊为患有疾病病、属于不健康状态的人占15%左右。不少大学生的生活状态表现为:熬夜上网,逃课睡懒觉,经常不吃早餐,零食当午餐,饮食无规律、睡眠无规律,亚健康症状明显[4]。据杭州日报报导,35%大学生不吃早餐;扬子晚报报导,扬州大学三成大学生不吃早餐。2008年对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沪上几所高校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8.9%的学生因睡懒觉、有18%的学生由于吃下过多夜宵而不吃早餐[5]。

三、知行合一开展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成长需要健康教育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后期,是观念成熟定型的阶段。其生理早熟,心理晚熟较为普遍。大学生是高智商群体,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理解力。目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自制力差,自理、自立能力差,生活经验少。大学生追求时尚但理想信念模糊,逆反行为多缺少反思,价值取向扭曲,心理素质欠佳。家庭教育及基础教育阶段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未能养成良好的健康理念及行为习惯。大学生步入社会必须掌握健康知识能力,培养良好卫生保健习惯和行为方式,纠正不良习惯和行为方式。

(二)高校必须重视健康教育

按照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高校通过开设选修课、讲座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旨在促使大学生学习健康知识,理解处理健康问题,建立科学健康观,摒弃不良生活方式,学会自我保健、自我调适。由于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非刚性要求,导致大学生健康教育基础薄弱,随意性大,进展缓慢。高校必须从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三)“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

健康教育是教育对象知识、观念和行为改变的统一。三者的关系表现为:知是基础,信是动力,行是目标。从影响健康的生物、环境、保健及生活方式看,高校在环境、保健及生活方式三方面作为有很多。特别是营造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积极地思考人生,不断反省,探索自我,超越自我,找准定位,走向成熟。成功的健康教育包括“知、信、行”[6],要针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特点创新运用。

1.凝聚多方力量开展健康教育。高校要调动高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资源、联合学生个人、家长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个层面的积极因素,不同形式多渠道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美国学校健康教育从早期直接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学校环境,到后来的体育教育、辅导服务、社会团体参与、食品及营养服务。学校健康教育体系包括来自社由社会、家庭、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构成。学校健康顾问委员会和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组织是学校各项健康教育工作的执行机构,开展学校健康服务,营造学校健康环境,普及学校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顾问和咨询,提供食品营养服务咨询,指导体育教育、教职员工健康,引入家庭与社会的参与[7]。国内部分高校和美国学校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值得借鉴。如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开设讲座,构建学校健康教育体系,发挥学生个人、家长、社区各个层面积极因素,多方联合、不同形式多渠道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

2.结合学生管理,系统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创建宿舍文明及每年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活动中通过开展教育,使学生明确健康和锻炼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及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加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讨论及调查,以宿舍内同学是否有良好的健康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作评选标准,并利用橱窗等做宣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加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辅导,特别是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员要通过班会进行大学生健康问题的讨论,组织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演讲及课题调研等。从上课考勤及听课质量中发现学生的作息习惯是否养成;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平时的生活习惯的关联调查,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不但要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还要注重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3.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对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增进大学生的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使其深刻理解健康的价值和意义,增强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比如,通过让学生参与大学生生活习惯的问卷调查,组织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理想、奋进为主题的演讲,讨论,特别是开设选修课,使大学生形成“我要健康”、“为了体现我的生命价值,我要努力超越自我,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我的理想”的信念,同时能理解和践行“我的生命是我的父母所赐,我要学会感恩”“生命都是一样的可贵,我在实现我的生命价值的同时,尽量的去帮助别人”等积极愿望,将健康教育融入道德教育。通过学生对自己及其它同学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分析,使他们明确,不良的影响健康的坏习惯是影响个人健康和发展的障碍,必须改正,这是最有效的学习态度转变的思想教育,作为大学生,把学生搞好,就是为未来的人生打好基础。大学生掌握了知识,通过思考,强化了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形成信念;在信念支配下,逐步自觉培养起各种健康行为。

4.拓展健康教育资源。利用纪念日、节假日宣传教育,让大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活动让他们清楚:世界各国都在关爱生命、关注健康,我们应该与世界同步。

[1]国家教委.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试行)[J].中国健康教育,1993(6)

[2]李枫,王春燕.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王琼波,石晓,魏永义.大学生健康状况及常见疾病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09(10).

[4]戴秋萍.大学生与亚健康[J].青年报2010(9).

[5]张炯强.九成大学生经常不吃早餐[N]新民晚报,2008-03-25.

[6]王增珍,张述林.社会行为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2-43.

[7]杨静珍,李建军.美国学校健康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1996(6).

猜你喜欢
知信行早餐大学生
城市老年人科学锻炼知信行及环境影响研究
你怎么过早餐,就怎么过一生
早餐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JCI标准下哮喘患者个案管理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北京市朝阳区居民药食同源知信行及建议研究
体验式学习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知信行的影响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