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红
(贺州学院外语系,广西贺州,542800)
“字有形、音、义三方面;把所用的字析为形、音、义三方面,看别的字有一面同它相合相连,随即借来代替或即推衍上去的,名叫析字辞”。[1]例如,《三国演义》第9回有童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里不直言“董卓”,而用“千里草”,“十日上”,这种析字手法隐蔽地表达了百姓痛恨暴君董卓,而又不敢表露的心情。析字是一种极具汉民族特色的修辞格,源远流长,广泛存在于文学与非文学作品中。这种看似“文字游戏”的析字,对语境有极大依赖性,也很具策略性,是间接、有标记的言语行为,引起了众多学者们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析字进行研究,包括修辞学、翻译、跨文化比较等视角。但以往的研究很少上升到语言学理论层面,且大多是静态的研究,较少结合语境因素。本文基于顺应论,主要从语境关系顺应方面,尝试性地探讨析字作为语用策略的运作机理。
周殿龙系统地讨论了析字的诸家定义、构成理据、演变源流、修辞效果等[2-4]。陆云武等尝试理清析字与双关等修辞格的界限[5]。析字广泛存在于小说、诗歌、对联、字谜、酒令、笑话等中。蔡诗意和杨学淦分别论述了鲁迅的小说和《三国演义》中的析字辞格[6,7]。李峥嵘等描述了古诗词中的析字用法[8]。王中安等分别探讨了析字对联的修辞艺术和酒令文化中析字[9]。周春林讨论了析字谜法及其类型[10]。
黎昌抱以语义三角理论为框架,通过比较评析析字的英译例子,提出了析字翻译原则的见解[11]。温玉斌从模糊美学的视角审视诗歌中“析字”辞格的翻译[12]。郭艳红等通过对比《三国演义》两英译本中“化形析字”的翻译方法,归纳总结了一些化形析字的翻译策略[13]。
黎昌抱比较了英语中的anagram和汉语的析字,指出两者的异同[14]。李鑫华从审美价值、语义内涵与文化民俗三个方面来探讨英语anagram与汉语析字格的语义内涵[15]。在俄语中存在类似汉语析字的修辞方式,胡世雄通过对比俄、汉析字、析词格的具体离合手法、应用场合、话语功能等在俄、汉语中的异同,揭示出人类思维方式的共性在不同民族中对其语言表达方式的巨大影响[16]。
纵观以往的研究,我们发现几乎没有从语言学理论层面,尤其是语用学理论角度并结合语境因素来动态研究析字现象,下文将基于语用顺应论尝试性地探讨析字的运作机理。
Verschueren提倡语用学研究的纵观论,他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文化的整体出发,研究用以表达行为方式的语言现象的有关用法”[17,18]。基于语用纵观论,Verschueren提出了语用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17],为解释语言使用中的话语形式和策略等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理据。从本质上来说,语言使用就是针对某种因素或条件,不断进行形式及策略的选择过程[19]。顺应论从进化认识论中得到很大启发[20],也借鉴了Giles等提出的言语顺应理论(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21]。
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进行各种恰当的选择,得益于语言的三大特征: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来完成;顺应性使得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作出灵活的选择,适应于语境条件,尽量满足交际需要[17]59-61。若没有变异性和商讨性,顺应性则无从谈起。顺应过程主要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考查: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语言顺应论为阐释析字的策略性使用提供了新视角,因为析字是交际中的一种富有策略性的语言选择,析字的使用受制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物理因素等语境因素。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形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17]87-88,下面主要探讨析字在特定语境下的顺应过程。
1.心理因素制约下的析字顺应
实现话语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的顺应是语言选择的重要语境因素之一,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就是顺应自己和听者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心理世界涉及到交际者的情感、性格、愿望、意图等心理因素。(同上)析字作为交际中策略性选择的结果,也是对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的一种顺应。
(1)对消极情感的顺应
析字的使用常常伴随着言者的某些消极情绪,说话人可能怀有愤怒、不满等情绪,或表示委婉的讽刺。受到交际场合和人际关系的限制,说话人可能会选择析字言语策略,以便在表达消极情绪的同时,又能降低其负面影响(如威胁面子、造成情感对立等),从而维护人际关系。例如:
昨天编完了去年的文字,取发表于日报的短论以外者,谓之《且介亭杂文》。(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
鲁迅先生所用的“且介”两字其实是“租界”两字分别少了一个偏旁而构成的,受制于当时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鲁迅采用“且介”这种增损化形析字法,间接地表现了作者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和愤怒,同时也辛辣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2)对积极情感的顺应
除了具有缓和负面影响的作用,析字可以通过言语表达方式的陌生化,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可以将那些碍于人际关系,不好直言的话语通过析字手法表达出来,有助于活跃交际氛围,增强人际关系。例如:
张俊民道:“胡子老官,这事在你作法便了。做成了,少不得‘言身寸’。”王胡子道:“我那个要你谢!你的儿子就是我的小侄,人家将来进了学,穿戴着簇新的方巾、蓝衫,替我老叔子多磕几个头就是了。”(《儒林外史》第32回)
此例中,张俊民想要表达对王胡子的感谢(这种谢意可能是通过物质等方面来实现),直说会使得交际双方感到尴尬,于是采用了析字的方式,离合“谢”字为“言寸身”,即表达了对王胡子的谢意,又通过陌生化手法,使得话语风趣幽默。
2.社会因素制约下的析字顺应
在交际中,语言使用者作为社会化的人,他们的言语表达形式和策略的选择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社会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权势关系、亲疏关系、社会规约等。析字就是顺应交际双方社交世界的一种策略性选择的结果。
(1)对不平等关系的顺应
现实交际中,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社会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通常是不等同的,有上下级、高低尊卑等的差别,这种不平等权利关系的存在必然影响说话人话语方式的选择。这就使得地位低的说话者向地位高的听话者表达某些意向时,不敢直言,而是诉诸间接委婉的方式比如析字来表达,从而避免产生负面社会效应。例如:
许芝又奏曰:“臣等职掌司天,夜观乾象,见炎汉气数已终,陛下帝垦隐匿不明;魏国乾象,极天际地,言之难尽。更兼上应图谶,其谶曰:‘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言。言在东,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以此论之,陛下可早禅位。‘鬼在边’,‘委相连’,是‘魏’字也;‘言在东,午在西’,乃‘许’字也;‘两日并光上下移’,乃‘昌’字也:此是魏在许昌应受汉禅也。愿陛下察之。”(《三国演义》第80回)
此例中,许芝想要逼迫汉献帝退位以助曹丕篡夺皇位,但是许芝作为一名汉室的大臣,考虑到臣子和皇帝的地位悬殊关系等社会因素,不好直言,于是通过虚妄的图谶,选择对“魏”“许”“昌”三个字进行离合析字并将其融合到图谶中,来表达“汉数已尽,魏应受汉禅”之意,这样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逼迫力度,降低了面子威胁程度,避免可能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
(2)对亲疏关系的顺应
交际双方彼此之间熟悉的程度也会影响说话者言谈方式的选择。通常来说,在表达某种负面态度如劝阻、拒绝等威胁听话者面子的言语行为时,彼此熟悉的人比不太熟悉的人之间说话要更委婉,更注重得体性,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
探春笑道:我们起了个诗社,头一社就不齐全,众人脸软,所以就乱了例了。我想必得你去做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凤姐儿笑道:“我又不会作什么‘湿’的‘干’的,要我吃东西去不成?”(《红楼梦》第45回)
此例中,探春请王熙凤去当‘监社御史’来监督诗社成员,考虑到有可能只是调侃,未必当真,而且凤姐说话一向幽默圆滑,尤其顾及到探春和自己的熟悉程度,凤姐想要委婉体面地拒绝这一请求,也就是表达“不会作诗”,于是采用了谐音析字手法,从“诗”推衍出“湿”,这样就维护了双关的面子,体现了析字对亲疏关系的顺应。
3.物理因素制约下的析字顺应
除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外,物理世界因素也会影响说话者对话语形式的选择。物理世界包括交际主体、时间、空间、话题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说话人语言形式和策略的选择[17]95-102。例如: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三国演义》第72回)
此例中,曹操看到新修的花园时,想要表达“门宽(阔)了”的意思,而在说话场景中刚好有实物“门”存在,这个物理因素的存在促使曹操联想到析字方式,于是在实物门上写一个“活”字,“门”内加“活”是“阔”字,这里的析字手法是顺应交际场景中实物门的存在而做出的选择,既凸显了阔的对象——门,又表达了门宽了的意思。
为了方便论述,上文将心理因素、社交因素、物理因素制约下的析字顺应情况分开阐释,但在日常交际中,这三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说话人选择话语的过程就是在社交因素和物理因素制约下顺应自己和听话者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综上所述,析字的使用正是说话者为了某种交际目的而对各种语境因素做出动态顺应的结果,顺应论对析字使用的策略性之所在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析字是一种具有较强元语用意识的话语表达方式,是对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物理因素等语境因素做出动态顺应的结果。本文从语用学的视角,运用语言综观的顺应论,通过例释尝试性地对析字策略性使用的语用机制作了动态阐释,希望能为析字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18.
[2]周殿龙.析字—修辞格源流之一[J].长春大学学报,1996a(2).
[3]周殿龙.析字—修辞格源流之一[J].长春大学学报,1996b(3).
[4]周殿龙.析字—修辞格源流之一[J].长春大学学报,1997(1).
[5]陆云武.同音词与谐音双关和谐音析字[J].语文知识,1996(9).
[6]蔡诗意.鲁迅著作中的析字略说[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8).
[7]杨学淦.《三国演义》中的析字辞格[J].修辞学习,1997(1).
[8]李峥嵘.析字技巧在古诗词中的运用[J].语文知识,1994(1).
[9]王中安.析字对联的修辞艺术[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5).
[10]周春林.析字谜法及其类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6(5).
[11]黎昌抱.汉语析字及其英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6(3).
[12]温玉斌.从模糊美学的视域审视诗歌“析字”辞格的翻译—兼评《红楼梦·金陵判词》修辞翻译的得失[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
[13]郭艳红,谭兴.从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看化形析字翻译策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4]黎昌抱.巧思有趣的Anagram[J].科技英语学习,2003(10).
[15]李鑫华.试论Anagram与析字的审美价值、语义内涵与文化民俗意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
[16]胡世雄.俄、汉析字、析词格对比[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4).
[17]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London:Edward Arnold Ltd,2000.
[18]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9]冉永平,方晓国.语言顺应论视角下反问句的人际语用功能研究[J].现代外语,2008(4).
[20]Verschueren,J.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C].IprA WorkingDocument1,Antwerp: International Pragmatic Association,1987:41.
[21]Giles,H.&St.Clair,R.(eds).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M].Oxford:OUP,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