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容
刘向《新序》君主观浅析
陈安容
刘向针对西汉中后期的社会现实,通过编撰《新序》一书,对书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君主统治进行了总结,内容涉及君主制度、君主行为、理想的君主状态等方面,提出了“王道”、“爱民”、“仁德”、“重贤”等圣明君主标准。
《新序》;君主;品质;才能;王道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汉高祖同父少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历任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宗正、中郎使、官禄大夫等官职,撰有《别录》《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等书。刘向作为刘氏宗亲儒臣,历辅宣、元、成三帝,其所处的时代是汉王朝从“昭宣中兴”逐步混乱衰落的时代。
首先,政治上王权控制力下降,权臣把持朝政,影响君权的顺利运行。宣帝时,霍光专权,“光自后元秉持万机”[1]680。宣帝虽乘霍禹叛乱之际大力铲除了霍氏,但又新宠了其妻党王氏、许氏和其母党史氏,且又重用宦官弘恭、石显。元帝继位后,朝政又深陷宣帝遗诏辅政的儒臣萧望之、周堪、刘向与外戚许氏、史氏和宦官弘恭、石显之间的政治斗争。而后成帝继位,自己昏庸无能,又“湛于酒色”[1]680,其在位时“赵氏乱内,外家擅朝”[1]680。故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作为宗亲忠臣的刘向对君主这种权利旁落现实的认识更加清楚,且希望通过进谏得以改变。
其次,财政紧张,奢侈之风盛行。汉武帝后期,其连年的征伐使文景时期的物质财富积存已消耗殆尽。而武帝后的君主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也无重大成就,这样汉朝的经济在短暂中兴后逐步下滑。可统治者由上到下,不厉行节俭反而竞为奢侈。汉宣帝时“今天下人民用财侈靡,车马衣裘宫室皆竞修饰”[1]642;元帝时“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纲纪失序”[1]802;汉成帝为了修建陵墓,“功费大万百余”[1]403,一般公侯贵族也是侈靡无度,“黄门名倡丙僵、景武之属富显于世,贵戚五侯定陵、富平外戚之家,淫侈过度。”[1]139这种奢侈之风,在一向信奉儒学推崇勤俭节约的刘向看来是必须抑制的。
再次,土地兼并严重,流民问题加剧,社会危机加深。宣帝时,土地兼并现象也出现不少,如“阴子方者,……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之邦君”[2]681;元、成以来,“豪民占田,或至数百千顷”,“长安富豪大猾,……挟养奸究,上干王法,下乱吏治,并兼役使,浸渔小民,为百姓豺狼。”[1]786豪族庄园制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严重威胁西汉王朝的统治。
(一)对秦汉及以前君主制度的认识
刘向撰此书之目的既然是向成帝 “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1]403,故在书中自然会体现他对秦汉及以前的君主制度的认识。首先,在政治统治方面君主是起主导作用的,要加强王权,防止权臣乱政。“夫大臣操权柄,持国政,未有不为害者也。”[1]403他列举了汉初吕后乱政的现象,并直指现在王氏有过之而不及之势,“历上古至秦、汉,外戚僭贵未有如王氏者也。”[1]403第二,他提倡先“王道”,后“霸道”,即“是以圣王先德教,而后刑罚”[3]158。当然,他也不是一味地认为教化要先于刑罚,而是要视具体问题而稍有主次。第三,他认为要重用贤臣,团结贤臣为国效力。“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其《诗》曰:‘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当此之时,武王、周公继政,朝臣和于内,万国欢于外,故尽得其欢心,以事其先祖。 ”[1]398最后,刘向认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得以运行的秩序是国君修其身、爱其民,忠臣贤臣尽其职,百姓勤劳尽其力,除此之外还应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上述几点得以实现。
(二)对历代昏君的批判
基于对前代政治制度的总结认识,他在《新序》一书中对历史上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劳民伤财、听信谗言、不理朝政、对国家和百姓带来恶果的昏君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批判。在 《刺奢》中:“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4]194“纣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云雨。作炮烙之刑,戮无辜,夺民力。冤暴施于百姓,惨毒加于大臣,天下叛之,愿臣文王。 ”[4]195桀、纣这两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的奢靡腐化、暴虐无道的程度略见一斑。另在《节士》中,刘向节取屈原因楚怀王听信左右亲信谗言而不采取他的意见终客死秦国的惨剧,也反映了楚怀王易信小人谗言不听忠臣劝谏,是昏庸的君主。
(三)对历代圣君的赞扬
在刘向眼中理想的历代圣君,或奠基创业、开国换代,或继业守成、开创治世、盛世,或承天命于宇厦将倾、社稷飘零的衰世,励精图治、中兴家国。《杂事三》曰:“仁人之兵,或将三军同力,上下一心。 ”[4]76故“若以桀轴桀,犹有幸焉,若以桀轴尧,譬之若以卵投石”[4]76。《杂事四》曰:“人君苟能至诚动于内。万民必应而感移,尧舜之诚,感于万国,动于天地”[1]403,“汤武以百里王,桀纣以天下亡”[4]60,“济济多士,文王以宁”[4]106。 可见,对尧、舜、禹、汤、文王等之类的圣明君主刘向是不吝溢美之词的。
在世袭的专制主义君主王朝中,其统治是“由一个统治地位确立已久的王室家族统治”[5]6。而君主作为这一家族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其自身的品质和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关系到国家社稷、黎民苍生,是政治统治的重要问题。
(一)优秀的品质
君主优秀的品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君主要提高自身修养,道德崇高;训练君主作为一国之君的各种能力,才能卓越。君主自身的道德崇高是君主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被世人所期待的,而是否拥有卓越的才能不仅是其道德修养的外化和表现,更是其能否担当治国大任,使国富民安的坚实基石。
1.君主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儒家历来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并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认为一切都要从修炼个人的品德做起,只有修身才能齐家,然后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核心人物,某种程度上说更是国家的君主,其自身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君主要守信重义,即君主要信守承诺,不重利轻义,以强凌弱。书中刘向通过引用齐桓公信守与鲁国曹刿之间的盟约而成盟主、赵襄子守义中牟人归、晋文公因信义得原人、温人的主动归附等例子,表达了其对君主守信重义的道德修养的重视。一个君主是否重信重义,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与内涵,更关系到他能否取得臣民的信赖和他国的信任,建立自己的威信,从而进行有效的政治统治。
第二,君主要谦恭不自大。所谓“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未可攻也”[4]119,君主谦恭促使君臣一心,抵抗大敌。 “主君无羞学,无下问,贤者在傍,谏者得人”[4]108,作为君主能够做到谦恭而不自大,定能够凝聚人心,团结臣民,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强大,人民安乐。
第三,君主要戒奢有节度。如果君主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必然会上行下效,使整个社会风气腐化不求进取。所以君主应戒奢有节度,先正其身,以身作则,改变朝臣的习气和社会风俗,并进一步引导百姓戒奢务实,勤劳踏实。夏桀、商纣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不听从劝谏终激起民愤,统治被推翻等大量的史实和故事证明了“成由节俭败由奢”这一真理,刘向此书专设《刺奢》一章其目的显而易见。
2.君主要有卓越的才能
第一,君主应具备的首要才能是知人善用。首先,要慧眼识贤才,会用真贤。古代的圣王明君从唐虞、商汤到文武、成王能成就一番事业都有一个共通点,即重用了一大批贤才。正所谓“无贤臣,虽五帝三王,不能以兴”[4]56,“释贤用不肖,国之不祥也”[4]164。 其次,善于用人的标准是“仁、智、博”。《杂事四》曰:“仁人也者,国之宝也;智士也者,国之器也;博通士也者,国之尊也,故国有仁人,则群臣不争,国有智士,则无四邻诸侯之患,国有博通之士,则入主尊固,非成之所议也。”[4]107所以,明君想要大臣们不结党营私,相互倾轧就要选用仁者;想要周围的诸侯不来挑衅侵犯,国家安定,就要任用聪敏有智慧的人;想要有博古通今的人来指点生活和政治中的迷惑之处,就应任用博学多才的人。再次,大胆起用地位卑微的人才。《杂事三》曰:“今使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贱,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素无根柢之容,而欲竭精神,开忠信,辅人主之治,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不得当枯木朽株之资也。”[4]95所以,国君要“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丘,能不牵乎卑乱之言,不惑乎众多之口”[4]95,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二,善于纳谏并付之实践。对君主而言,能否善于纳谏并付之实践是一项极强的执政能力。正如叔向对晋平公说:“大臣重禄而不极谏,近臣畏罚而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也。”[4]172《杂事四》中晋文公田于虢,遇一老夫而问曰:“虢之为虢久矣,子处此故矣,虢亡其有说乎? ”[4]134对曰:“虢君断则不能,谏则无与也。不能断又不能用人,此虢之所以亡。”[4]134晋文公通过一老夫说虢君不善纳谏不用能人而亡,而晋文公则从中汲取教训,“于是晋国乐纳善言,文公卒以霸”[4]134,“故独视不如与众视之明也,独听不如与众听之聪也”[4]171。刘向还列举史鰌尸谏使卫灵公醒悟,得 “卫国以治”[4]8的例子对史鰌忠于直谏的表扬,另一方面也是对卫灵公采纳谏言使卫国得以很好治理的肯定。类似这样的进谏例子书中不计其数,他用了如此多的笔墨就是为了劝谏君主要善于倾听忠言逆耳,不要沉迷于奸佞小人的谗言,从而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智地思考治国方略并付诸实践。
第三,善于谋略。君主要搞好江山社稷,其谋略才能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危和国计民生。在《新序》一书中,刘向用了两卷的篇幅来列举历史上的谋略之事,主要涉及了国家在对外联盟、战争以及一些治国方略等方面。在刘向看来,“三代积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秦项严暴而亡,汉王垂仁而帝,故仁恩,谋之本也。”[4]106所以,从这个根本出发,在对外结盟时,“仁智之谋,即事有渐,力所不能救,未可以受其质”[4]288。历史上,晋文公听取了狐偃好的计谋“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称霸中原。而另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便是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站在秦国利益的立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长远来看使秦穆公认识到攻打郑国是吃力又无利的艰难之事,而秦穆公本人也是一个善于谋略的人,所以没有攻打郑国。从这些历史上有名的谋略之事可以看出,好的谋略既可以成就君主的一方功业,也可以在面临危难的时候有效地保住家国。
(二)圣贤明君需施行仁政
仁政思想是儒家思想与政治统治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先秦以来服膺儒家思想者都倡导以仁政作为君主治国的首要原则。在刘向看来,君主要行仁政主要从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君主行仁政最首要的是对人民仁德,宽惠养民,爱惜民力,轻徭薄赋,不误农时。“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若雷霆”[4]15,“为君尊天事地,敬社稷,固四国,慈爱万民,薄赋歛,轻租税者,臣亦与焉”[4]55,明确道出了百姓心目中的仁政标准。
其次,行仁政之君应任贤纳谏,不信谗言。对忠臣、贤臣仁德,“臣闻之,其君仁,其臣直。向翟黄之言直,臣是以知君仁君也。”[4]20只有君主对自己的臣子仁德,才能引导有用之士为国家社稷出谋划策,即“贤者能得民,仁者能用人”[4]205。此外,仁德之君还应给予有用之士一定的物质基础让其不为生计发愁,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专注于辅政,且在有用时才能挺身而出。
再次,君主行仁政,也应与邻友好,减少征战。《杂事五》商汤网鸟的故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4]151阐释了君主行仁政的巨大吸引力。一国君主行仁政不但可以对内百姓安居乐业,使臣子乐于效力;对外还可以使他国产生敬畏,自愿与其为友,甚至主动归附。
总之,在专制社会中,最高统治者的个人品质和能力、执政方式,是政治统治的核心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为历来关注的焦点。刘向痛感于当时的政治社会危机,节取历史上的昏君、明君、臣子的相关事迹作为,劝谏国君要注重自身的修养、选贤任能、爱民、重教化轻刑罚、居安思危,以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他在此书中所表达出来的君主观,对我们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刘向.说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刘向.新序[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5]马基雅维里.君主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D033.2
A
1673-1999(2012)09-0029-03
陈安容(1986-),女,四川宜宾人,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历史与文化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201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