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价值观的历史地位

2012-08-15 00:49陶绍兴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主体

陶绍兴

邓小平价值观的历史地位

陶绍兴

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邓小平价值观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价值观的科学体系,要把邓小平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起来考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蕴邓小平价值观。邓小平价值观的历史地位与贡献是不容忽视的:邓小平价值观是对毛泽东价值观的超越与发展;它明显优于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由于引入了实践观点,邓小平价值观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

邓小平;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历史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价值论研究在我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以说价值哲学在我国业已成为一门显学。目前,我国哲学界已经形成了一致的认识就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哲学上最有突破性的进展就是价值论研究的继续深入和进一步推进。而价值论研究无不得益于学界对邓小平价值观的艰辛探索和挖掘。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和理论创新的推进,尤其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必要对邓小平价值观的特质做进一步界定。

关于邓小平价值观特征的概述,国内学界大致形成了如下几种观点:一是“人民至上”论,即认为“一切为了人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是邓小平价值观主要的特征;二是“讲求实效”论,即认为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是邓小平价值观的主要特征;三是“发展”论,即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体现了邓小平价值观的精髓;四是“猫”论和“摸”论,即认为“黄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和“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价值观的最精辟的概括。上述四种观点都能从一个视角概括邓小平价值观的特征,但都显得不够全面,王玉樑将邓小平的价值观界定为“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价值观,是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价值观,是发展的价值观。”[1]依笔者之见,王玉樑虽然比较完整地概括了邓小平价值观,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兴国之魂,同时还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只有把邓小平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起来考量,才能深入到邓小平价值观的内核。进一步深入探究邓小平价值观,对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蕴着邓小平价值观

哲学上的价值明显异质于经济学上的价值。经济学上的价值也即交换价值,指的是凝结在商品中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哲学上的价值则是指客体(客观事物)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及其意义关系,具有客观性、主体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价值观属于哲学范畴,一般是指从客体的属性是否可以满足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应如何满足主体的需要的角度,反映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总的看法和评价。价值观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从其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价值观可以分为两类,即核心价值观和普通价值观。在价值观当中,那些处于最基础、最核心、处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称之为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统率和引领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普通价值观。理论化、系统化的核心价值观的总和称之为核心价值体系。例如,“礼、义、廉、耻”是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被视为“国之四维”;“自由、平等、博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从历史上来看,一个社会形态的灭亡,往往伴随着核心价值体系的坍塌。例如,新兴的资产阶级正是用“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价值体系战胜了没落的地主阶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引领着我们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基本行为指向,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进程中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也必然会伴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胜出和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覆灭。

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有许多,但不能笼统的、不加分析地都称之为核心价值理念,进入核心价值理念范畴从而可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至少必须要同时符合这样三条标准:“一是它们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并为后人不断发展了的科学社会主义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它们必须优越或高出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三是它们的作用和影响应该是超越时空的。”[2]邓小平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都内蕴着邓小平价值观。例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自称为“实事求是派”的邓小平一再强调,不论是搞革命还是搞改革开放,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3]369又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二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尽管有江泽民和胡锦涛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细化和具体化,但是其主体部分还是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再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三方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邓小平曾饱含深情地为《邓小平文集》的序言写道:“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的爱国情怀,在改革开放徘徊前进的十字路口,被誉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鼓励大家“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3]372他还告诫我们,不能走回头路,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最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四方面“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在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讲话中找出相关的论述。邓小平价值观的历史地位与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它是对毛泽东价值观的超越与发展;它明显优于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特别是由于引入了实践观点,邓小平价值观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

二、邓小平价值观是对毛泽东价值观的超越与发展

邓小平价值观继承了毛泽东价值观,并在实践层面、价值主体和价值目标等方面创新了毛泽东价值观,是对毛泽东价值观的超越与发展,其影响和作用是空前的。

(一)在实践层面上:真正尊重价值主体的首创精神

群众观点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坚持这一观点,要求无产阶级在处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时,必须坚定地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然而承认这个基本观点是一回事,在实践中践行这个基本观点又是一回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建国早期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但晚年的毛泽东开始越来越脱离群众,不相信群众的创造力,经常以一副先知先觉者的姿态对群众发号施令,严重违背了他自己所倡导的群众路线,不顾客观实际,以至错误地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发动最终误入歧途的群众运动——“文化大革命”。

邓小平在价值观上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邓小平十分尊重人民这一价值主体的创造才能,他总是密切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始终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高兴、群众满意的,他就将其提炼概括为理论,然后又用提炼概括出来的理论引领人民群众的实践。改革开放的初期,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十几户农民冒着生命危险率先进行“包产到户”试验,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创举得到邓小平的充分肯定,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全方位农村改革的序幕得以顺利开启。他在后来的南巡讲话中,意味深长地总结道:“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3]382邓小平还十分尊重人民的意愿,即使是在关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践和理论已比较完备的情况下,他也不用行政手段在全国各地强制推行,而是采取诱制性的办法实行制度变迁,即“允许试、鼓励干、不争论”的办法。

(二)从价值主体上看:更加凸现个体主体的价值

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是所有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毛泽东价值观也不例外,然而,毛泽东价值观关注的只是集体主体的价值。正是这种价值导向,使我们成功地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压迫在我们身上的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但这种集体主体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成了一大二公三纯,平均主义分配的价值依据,延缓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邓小平价值观在坚持集体价值主体基础上更加突出个体主体价值。一方面邓小平十分注重集体价值主体的利益,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4]257另一方面,邓小平又主张价值主体自主化,以价值主体的个人利益取代抽象的空洞的集体利益,在他看来,国家社会要努力为人的价值创造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不能忽视对个体利益的尊重,要重视个体的正当需要。“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5]这种个体主体价值观,拓宽了每一个人的发展空间,极大地调动和发挥了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邓小平价值观彰显了价值主体的现实性,是对毛泽东价值观的补正和超越。

(三)从价值目标上看:讲求实效,去理想化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由于深受康有为大同世界思想理念的深刻影响,其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带有理想化甚至空想的色彩。追求理想化成了毛泽东价值观的一大特色。不可否认,这种特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为唤起广大民众觉醒并为之奋斗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这种追求理想化的价值观成了“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极“左”做法的思想根源,不可避免地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与毛泽东相比较,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出发,尊重事实,不但追求认识之真,更强调实践的实际效果。在他看来,一个客体有无价值,价值如何,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客体对主体的实际效益、效果、影响来确定。一句话,即“拿事实来说话”,以实际效果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准,从而彻底解放了思想,为价值哲学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讲求实效体现了邓小平价值观的主要特色,它把理想现实化,目标手段化,从而具有更强的科学性和现实操作性。这种特色是对毛泽东价值观的补正,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理性支柱。正是有了邓小平价值观的指引,我们才排除了“左”的与右的干扰,创造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实现了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三、邓小平价值观明显优于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前面已经述及,在阶级社会里,价值观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的。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6]由此可以看出,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在确保统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形成的。西方资产阶级正是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思想武器战胜了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资产阶级起了非常革命的作用,然而,资产阶级社会由于其无法克服的自身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物质至上、享乐主义、自私自利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客观地说,早期资本主义得到迅猛发展正是得益于这种财富观和贪欲驱动下的“个人奋斗”,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公开标榜的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掩盖不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消极阴暗面和堕落面。

邓小平价值观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从上都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是利用资本主义价值观、日臻完善的价值观的新形态,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恩格斯就曾明确赞同摩尔根对文明时代的评价,摩尔根认为,社会主义“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7]邓小平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从根本上实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是真正的民主;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功,是真正的平等;在当代有且只有邓小平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四、邓小平价值观引入了实践观点,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

邓小平开创了价值哲学新的境界,在价值哲学发展史当中,邓小平的价值观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形成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价值观的科学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8]。邓小平对价值观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科学地界定了价值的本质(在他看来,价值就是对人民好,对人民有利,符合人民群众利益),阐发了关于价值评价与价值标准问题,论述了事实和价值统一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把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引入价值观,进而创造了实践的价值观。

长期以来,无论是苏联价值哲学还是西方价值哲学,都是用单极思维去研究价值问题,要么强调主体的需要而忽视客体的属性,要么强调客体的属性而忽视主体的需要。前者显得比较随意,而后者又比较僵化。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创造性地阐明了应从实践的结果出发去理解价值的本质和判断价值的标准。1962年,邓小平就“包产到户”和“责任到田”的做法进行表态时,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他还用了一个非常形象而又生动的比喻:“黄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4]323在邓小平看来,一个事物有无价值及其价值的大小,这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必须从实践的需要来审视和解决价值问题。

实践是联系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结果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践行实践标准,可以纠正价值主体的主观随意性的缺陷;同时,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质决定了必须要辩证地理解价值,这就从根本上纠正了呆滞僵化的缺陷,进而实现了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在实践基础上辩证的、动态的统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把邓小平的价值观表述为实践价值观。

国内有学者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定义为:“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在于不断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9]邓小平实践价值观的横空出世,为价值哲学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给了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寻找价值理论的发展点不应该到学者的书斋里面,而应该面对人民群众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

[1]王玉樑.邓小平的价值观[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16.

[2]严书翰.对社会主义的再思考[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1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王玉樑,赵馥洁.邓小平的价值观与改革开放二十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9]宋景堂.邓小平哲学思想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A849

A

1673-1999(2012)09-0006-04

陶绍兴(1976-),男,安徽芜湖人,硕士,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政法部讲师。

2012-02-29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主体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