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孟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012-08-15 00:45:22韩建芬
关键词:性善论伦理思想天命

韩建芬

(漳州师范学院政法系,福建漳州,363000)

试论孔孟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韩建芬

(漳州师范学院政法系,福建漳州,363000)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有关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为现代社会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样一个严峻的、全球性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精神资源和理论支持。挖掘和梳理儒家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利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培养人们生态忧患意识。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言论中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是以后诸子的生态观念的源泉之一,而且对于现代环保事业的发展也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天人合一;仁爱;现代意义

中国儒家文化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虽然孔子和孟子都未能提出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伦理学,也没有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探讨,但他们的思想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为现代人们提供了对待环境问题的心灵养料。

一、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天人合一”最初的原形——“知天畏命”

“知命畏天”的天命观,是孔子最初的生态伦理意识,是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也可以说是“天人合一”最初的原形。

“天命”存在于孔子学说的有两个不同的语境之中,因此,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不能混淆了,一个是理解为自然规律,另一个是理解为价值法则。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天未说话,一年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在这里,孔子把“天命”解释为: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自然是按照自身规律运行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以说因此“知天命”在这我们可以理解为顺应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

然而,孔子在讲他一生的为学历程时所强调的“知天命”,即“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里的“知天命”又只能理解成最高的价值法则、道德法则,而且内在于心而存在。[1]100

孔子的生态伦理意识不仅仅体现在“知天命”,重要的是体现在“畏天命”,人在自然万物之灵,脱离人而谈“畏天命”那就是空洞的,僵化的。故孔子在谈“畏天命”时,是把它与“君子”人格结合起来的,[2]“君子”是一个道德上的称谓,在孔子看来,“畏天命”之人方为“君子”,把“畏天命”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故此,孔子的“天人合一”之学通过人之“知命畏天”得以体现。

(二)将“仁爱”思想延伸到自然领域——“泛爱众”

孔子对人的教化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心理建设,他把“仁”看成是最高的道德修养,道德情操,儒家思想史上第一次将“乐山”的生态伦理要求纳入“仁”的范畴之中,就是体现在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仁者不仅“爱人”,而且热爱大自然。孔子很重视“乐”,把“心是之乐”看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但“乐”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主观感受,而且是“天人合一”境界的最高体验,以山水为乐,就是这一境界的体现。[1]10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可以看作是第一个直接体现儒家生态伦理学的命题,对后世儒者影响极大。

本着“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因而孔子对山水中的生灵持一种节用的态度,“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即钓鱼时不用大绳网横断流水而一网打尽,射鸟时不射杀归巢的鸟。不一网打尽,是为了鱼儿繁衍生息,以尽其天年;不射宿鸟,是为了鸟儿能够团聚,享受生命。这是孔子“仁心”的流露,表现对生命的关怀,也是朴素的“取物不尽”的生态思想,只有天地万物繁衍生息,人和自然方可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仁民爱物”——对孔子“泛爱众”生态思想的丰富

孟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诸侯们彼此征伐,以致民不聊生,土地荒芜,生态环境也由于征战遭到破坏。作为一个提倡性善论的思想家,面对这样的情形他肯定会有所反思的。故有了《孟子·告子上》的记载,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这是孟子生态伦理意识产生的一个时代背景,也是外因。那么,内因又是什么呢?应当说是他的性善论。

孟子在继承孔子“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伦理思想,提出了“仁民爱物”的生态观,把一切非人的生命和存在物都纳入到“爱”的范围之中。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是具有向善的趋势,所以人会有仁爱之心,这是人们去爱护万物的一个前提,孟子曰:“君子之于爱物也,爱之而弗人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但是至于性善论我们只能认为是孟子所独有的生态伦理思想,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生态伦理思想都由“性善论”引申出来的,像荀子主张性恶论,董仲舒主张性未善论等,而他们都有自己的丰富生态伦理思想。对于孟子为什么提倡性善论,原因大概在于为他的道德先验论而服务,《孟子·滕文公上》讲,“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在他看来,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这个人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怀,由此一来,他的生态伦理思想也不得不以性善论为前提。

(二)丰富“天”的内涵,深化“天人合一”之学

对于“天人合一”之学,孟子把“天”进一步自然化了,他说:“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孟子·滕文公上》)他所理解的天,既是自然界,却又不是纯粹科学意义上的自然界,它不是受机械因果律所支配的物理世界,而是不断创造生命的有机的自然界,它本身就是永不停息的生命过程。

同时,孟子又把“天”人格化了,孟子以“诚”(指真实无妄,是一种道德范畴)这一概念阐述天人关系,他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实际上,他已经把“诚”作为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向。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所谓尽心,就是扩充自己的心所固有的良知良能,充分表露和实现自己的道德本心,并能够进而认识自己的本性,认识了自己的本性,就能掌握天的本性。也就是说,穷极自己的本心就会知道本性具有仁义礼智之端,也就会知道自己本性固善;知道了自己本性固善,也就知道了这一切都是天道之本然。[1]145可以说孟子丰富了孔子对“天”的理解,也可以说他使“天”人含义更加清晰了。从而“天人合一”之学也显得更加耐人寻味。

另外,孟子也很重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他认为人从自然中获取生存资源,就要遵循自然的规则,把“以时禁发”作为君王管理环境的指导思想,也是他理想中的实现王道社会的要素,他在对梁惠王陈述兴邦大计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显然是一幅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儒家生态社会的蓝图。(《孟子·梁惠王上》)

三、孔孟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孔子和孟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仍可以说是以后诸子生态观念的源泉之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实践经验和生存方式的总结,其尊重自然规律的基本态度,仍然是正确的和可取的。同时也不可否认这正是我们后世建立现代中国生态伦理学的文化渊源之一,具有重要现代意义。

首先,“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形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人们单纯从科学理性层面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的不足。

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仅从科学理性的角度来看是不够的,而是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例如从感知经验,哲学等角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把世界万物看成是有生命的,有感知的,充满韵律的整体,把有关人的伦理拓展到自然界中去,这些正是感知经验和直觉体悟的表现,丰富和充实了当今社会在面对和处理生态问题上的视角,对于人们深入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当有益的。同时,“天人合一”还是一种和谐理念的价值观,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便可以更好地为建设现实生态文明而服务。

其次,“以时禁发”的环境管理和保护的思想,禁止在违背生态季节的情况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万物的自然发展规律,这对于现代人们处理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两者关系很有启发意义。

把环境保护从一个理论层面提高到由统治阶级制定政策和法规的立法层面的观念,对于当时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社会而言无疑是一种进步。我们现代社会环境保护除了加大增强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还需要以法律作为后盾,督促那些只追求个人利益,而无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个人或群体做好环保工作,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无论如何,保证自然资源的再生,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使自然循环处于正常和谐的状态,不仅是自然环境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循环经济的要求和人类长远发展的保障。

再次,“资源节用”观,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提供了传统文化的理论支持,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在孔孟二人看来,人的生活和生态环境的质量是密切相关的,而自然给予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特别是在科技高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在土地沙化、资源短缺等现象越来越突出,并且已经引起全球各界人士的关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的今天,更是需要儒家节用资源的思想来给人类敲响节约资源的警钟。人类应当合理利用资源,取之有度,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生态关系,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使当代人和子孙万代都能好好地生存下去。

最后,孟子“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今世界解决好环境问题,建立生态文明无疑是有裨益的。

虽然孟子认为人禽有别,但从生命的意义的角度上来讲,人和物是平等的,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道德情感,人之所以尊贵,在于人会将道德关怀施于动物和其他存在物。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需要科学技术和法律规范的力量,更加需要人们这种尊重生命价值的道德情怀。

曾几何时,“清且涟漪”的黄河水,现已是变得浊浪翻滚;林木茂美的森林草原,如今成了年复一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沙尘的策源地。这些都是我们要正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生态思想表现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和大地的珍视,对于现代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相当的启示意义,我们在感恩于古人的同时,更要将这样的文化精神发挥和传承下去。

[1] 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任俊华,刘晓华.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B22

A

韩建芬(197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

猜你喜欢
性善论伦理思想天命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56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哲学评论(2017年2期)2017-04-18 01:15:27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20
浅论孟子的仁政与井田制、性善论思想
商(2016年11期)2016-05-04 17:27:31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人间(2015年23期)2016-01-04 12:47:48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天命夫人
小说月刊(2014年7期)2014-04-18 13:11:37
论周公的“天命”哲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