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2-12-29 03:52:18朱洪
关键词:体育场馆场馆广州

朱洪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增城,511300)

亚运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

朱洪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增城,511300)

亚运会给广州带来了快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后亚运阶段,广州出现了赛后体育场馆闲置、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非收益人群生活受损等负面效应,有效规制后亚运低谷效应是举办地面临的重大管理难题,也是促进广州赛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

亚运经济;低谷效应;对策

亚运会作为综合性的体育比赛,虽然其影响力和奥运会相比略有逊色,但因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的形成,其影响力已经波及整个亚洲和世界,尤其对举办城市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带来了一系列的“亚运经济效应”,如凝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裂变效应等,主要是因为较大程度地加大了投资需求,吸引了政府民间成本,促进了相关产业如房地产、旅游业、餐饮业等迅速发展,从而对经济产生了新一轮的拉动和促进。虽然亚运会带来了上述几大利好,但与此同时,亚运主办城市也面临着“低谷效应”,即目前经济发展态势与举办前一年和当年的经济比较,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形成低谷状态。因此,在关注正面效应的同时需要将更多的重心放在如何规制负面效应方面,结合广东本地资源,制定正确的规制策略,从而促进广州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亚运经济的内涵分析

“亚运经济”可以认为是亚运会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亚运会期间以及亚运会后的一段时期内,利用亚运会的资源优势和亚运会创造的商机,所开展的一系列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活动,以及由这些经济活动所衍生的一切经济联系和经济效益的总称,其总体效果和影响力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及风险,已经成为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1]整个亚运经济分为筹备期、举办期和后亚运时期,亚运前由于国家和当地政府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庞大的人流涌入举办城市等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繁荣。亚运经济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需要吸取历届亚运会举办城市的教训,注意规制其负面影响,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亚运效应对广州的影响

(一)广州亚运经济的正面效应分析

为获得第一手调查数据资料,了解市民对于广州亚运会效应的正面感知,本课题组以广州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无记名大规模抽样调查。课题组发出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1份,在被访问者中男性有89人,占49.2%;女性有82人,占50.8%,回收率为90.5%,在此将结合表1进行分析。

表1 居民对亚运效应的正面感知

1.促进了城市面貌的进步和空间结构的优化。首先,为了迎办此次亚(残)运会,从2005年开始,广州市投入109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环境和交通建设,开展了一大批整治工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在城市发展战略布局上,广州很早就制定了“东进、西联、南拓、北优、中调”的空间发展战略,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使这一目的提前得以基本实现。其次,广州的交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轨道交通一日千里。6年间,广州市共投入185.1亿元建成一批重要的市政道路,开通了5条地铁线路,长达 144公里,共105座车站,轨道网络覆盖每个角落,这将进一步强化广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的地位,加速广东成长为世界经济引擎的步伐。在本次调查问卷中,75.7%的市民认同亚运会促进了举办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有3.9%的市民不同意此观点。

2.夯实了全民体育的群众基础,促进了体育竞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广东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同时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得广东运动选手在国际及国内赛事均取得优异成绩。通过举办亚运会,目前广东的全民体育运动理念得到了极大的宣传,政府在政策上、环境上和手段上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赛后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并为广东成为体育强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优化产业结构,并带动了相关产业如旅游业、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由于举办亚运会,广东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对广东尤其是广州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政策,通过“腾笼换鸟”等政策,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实行了限制和转移,积极鼓励和引导与亚运有关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中广州特殊的人文积淀、地理特色和资源优势成为广东省旅游事业的一张闪亮的名片,有效推动了广东省成为旅游强省。亚运期间及赛后,世界各类媒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宣传亚运会的盛况,前所未有地提高了广东作为一个旅游强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76.2%的市民认为赛后广州的产业结构,尤其是旅游业、餐饮业等行业得到了优化和提升,22.1%的市民态度中立,认为感知不大,只有1.7%的市民不同意亚运会促进了广州产业结构的优化(见表1)。

4.提升了广州的国际形象。广州市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定位后,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助推器,并巩固了广州市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南中国核心门户的地位。广州的表现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本课题组对总计181名市民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将近八成居民认为,亚运提升了广州的城市形象,市民的城市归属感也因亚运而增强。

(二)广州亚运经济的负面效应分析

亚运会会前和举办期间的投资活动快速增长、消费活跃,而亚运会闭幕后,投资活动明显减少,消费需求直线下降,大量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用率低下甚至空置的情况,举办地赛后场馆维护等额外支出上升,与之相关的观光旅游、工程建筑等行业衰退明显,生态环境的平衡遭到破坏等情况,即产生了“后亚运低谷效应”。以下将结合本次课题组调查数据予以分析。

1.赛后场馆利用程度堪忧

据统计,第16届广州亚运会共使用70个体育场馆,包括53个比赛场馆、17个独立训练场馆。这些场馆主要分布在广州市,其中4个场馆分别设置在广东佛山、东莞、汕尾三个城市,用于花样游泳、拳击、举重和帆船比赛。大型运动会后场馆利用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在广州众多体育场馆中,能实现盈利的只有广州体育馆、天河体育中心等少数体育馆,其他大多数都是亏本经营。主要是因为体育场馆投资渠道单一,设施规划和建设结构不尽合理,功能和经营方式陈旧,综合利用效果差,普遍存在经营状况欠佳等问题。[2]同时,目前的体育场馆能源多以电力等人工能源为主,建筑围护结构基本上未使用现代节能技术,绿色理念欠缺。由于其自身性质,体育场馆的能源消耗在各类建筑物中位居前列,天河体育中心、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大型综合性场馆能源费用的支出逐年增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因此,广州亚运会体育场馆必须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教训,邀请国际专业咨询和调查公司,在认真调研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开发开放,不断提高其使用率,以真正发挥体育场馆社会价值中的经济价值,促进体育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在对广州增城市民关于体育馆利用满意程度的调查中,10.5%的人认为非常不满意,34.3%的人认为不满意,感觉利用程度一般的市民占38.1%,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共占17.1%。由此可见,调查样本中几乎一半的市民对目前的体育馆利用感觉不满意。

2.后亚运时代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亚运会期间,由于观众、游客、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记者、官员等短期内大量涌入广州,使本就不堪重负的广州市实有人口和各类需求激增,城市生态承载力受到极端挑战,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大量生活用水和日常用品的需求,大量生活垃圾的产生,城市污水排放量的急剧上升以及亚运相关人员本身的排泄物等给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在江河、山谷举行的游泳、划船、飞碟、马术等比赛时所产生的垃圾、机油、船用化学清洁剂、对草坪的踩踏、马类排泄物等所造成的污染;建设体育场馆时,建筑材料会挥发出各种有害甚至有毒的气体,室内受污染的空气往往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此外,由于建设工程过于庞大,大量建筑垃圾的处理对土壤和水质的污染也是难以避免的[3]。

表2 居民对环境影响的负面感知

3.举办城市社会额外支出直线上升

表3 居民对亚运会对社会影响的负面感知评价

由于世界各地媒体对亚运会的广泛宣传,赛后仍有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即附加成本。主要有以下两部分,其一是亚运会的举办给广州本地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直接不利影响,称为直接附加成本。大量的游客、记者涌入举办城市,加剧了广州的交通堵塞、环境污染雪上加霜、噪音污染层出不穷、举办城市的生态平衡遭受一定的破坏等。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和交通秩序,确保举办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受亚运会过大的负面影响,政府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专项资金进行预防和整治,这个投入就称为直接附加成本。其二则是间接附加成本,主要是由于亚运会的举办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进入广州,长期逗留造成了住房紧张、教育经费存在较大缺口、赛后失业率上升和医疗服务供不应求等一系列问题。

三、关于规制亚运经济负面效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整合提升闲置场馆,发挥其最大效能

1.将群众体育和经济体育相结合,亚运场馆赛后转为群众健身场地。营造市民对竞技体育的支持氛围,大力宣传并普及群众体育和社区体育,倡导全民健身理念,并充分考虑目前场馆的布局,把部分场馆转为群众锻炼、文艺演出、商贸会展和休闲体育等场所,既造福百姓,也解决了赛后的场馆闲置问题。把提高广州市民的健康素质作为目标,将群众体育的推广作为重点,将体育产业向休闲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场馆的利用率。

2.采用 BOT融资方式,转移政府基础建设的投资风险。如果由政府全部承担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对政府而言显然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鼓励以BOT方式兴建大型比赛基础设施项目。所谓BOT是指投资者(通常为民营公司)从委托人(通常为地方政府)手中获取大型基建的特许权,单独或与政府的公共部门合作共同成立特许经营公司,然后在协议的框架内从事项目的融资、建设、经营和日常维护保养,并在通常为15年至30年的特许期内拥有该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在特许期内经营项目收回成本并取得合理利润,特许期结束后,再将项目无偿转让给委托人。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亚运会场馆项目采用 BOT融资可以规制较大的经济风险、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由于融资风险由投资者承担,赛后对开发利用场馆有较高的积极性,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和经济效益。

3.改变管理方式和经营手段,塑造品牌价值。调查表明,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管理和利用,与其管理方式和经营手段密不可分。因此应将场馆管理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按照“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s”(SMS)的要求制定体育场馆服务管理制度,明确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建立工作规范,考核奖惩制度,实行目标责任制。在完善管理方式的同时,必须不断在经营手段上下功夫。目前,人们在体育方面的消费投入还是比较少,大部分人不愿意花钱到体育场馆进行健身娱乐,因此可以采用多种营销手段刺激市民进行体育消费,创建全民健身中心,可根据场馆的市场定位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来设计多元化的体育项目,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实行专业化经营,积极开展体育器材、体育娱乐、广告、服装等业务,通过开展体验营销;承办影响力较大的国际赛事,创建体育中心来提高场馆在消费者心中的知名度的品牌营销;承办各种公益活动来提升其服务理念的关系营销,进而提升社会美誉度;通过举办以体育文化为主题的经营活动,提升市民的体育消费热情的主题营销,以达到最好的营销效果,提高场馆资源利用率,从而获取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打造山水生态城市,实现天城合一

《广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确定了广州市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即“高效、绿色、文明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型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按照“科学合理、特色突出、个性鲜明”的思路,把广州建设成为“两个适宜”的生态城市是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人民幸福指数的有效手段。为实现天城合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加强对城市污染的防治力度和加快城市污水及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其次,提高广州市的森林覆盖率,郊区建造防护林、风景林,打造富有特色的国家森林公园,城郊结合处大力营造城市森林体系,使城区向道路林荫化、园林化方向发展,着力打造“生活在公园、工作在公园”的环境;再次,建设生态住宅小区。从小区环境总体规划、自然能源的推广使用、室内空气质量与环境评估、小区水环境、环保材料的使用这五个方面研究制定生态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要求和建设标准。最后,促进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转变,集中力量开发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市域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的项目,坚决不开发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损害群众利益的项目,坚决关停设备老化、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

(三)关注奥运会举办城市非受益人群的生活

亚运会的举办导致城市流动人口急剧增长,社会服务捉襟见肘,物资供应力不从心,进而导致举办地的物价上涨,市民生活费用显著增加,对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更是影响严重。因此政府应正视非受益人员的生活状态及他们的客观存在,并给与高度重视,稳定物价,动用政府力量对非受益人群特别是低收入家庭提供帮助,通过积极地投入为他们的培训创造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而对于一些下岗人员、外来人口也要进行积极地安置,切实关心这些人的生活,构建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强化旅游业等相关服务产业的经济推动作用

亚运会使得广州拥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借助这个机遇强化景点建设,吸引民间资本建设会展、商务酒店等项目,合理调整旅游产业等相关产业结构,要有重点的分批的建设一些高质量的景区,将广东浓厚的文化特色与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和需求相融合,结合亚运品牌和效应努力研究设计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极大丰富广东旅游产品的内涵,并在旅游景区建设旅游纪念品专营店,实现品牌化,并有意识地推出几条重点旅游商业街区,定期举办中国广东旅游纪念品博览会等活动,从而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广东旅游业以及相关服务产业的全面进步。

2010年亚运会对广东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关注亚运经济的正面效应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其负面影响,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结合广东、广州的实际情况,仔细调研,认真评估,正确制定规制低谷效应的方针政策,从而稳定、持续、快速地推动广州乃至广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1] 邵恒忠.试论北京如何应对“后奥运效应”[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4):28-29.

[2] 雷选沛.北京奥运经济运营与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116-118.

[3] 张华.2008年北京“后奥运低谷效应”的规避[J].商场现代化,2007(8):92-94.

F590

A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后亚运低谷效应的规制策略实证研究——以增城市为例”(11Y87)

朱洪(1983-),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场馆广州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浙江人大(2022年4期)2022-04-28 21:42:36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04-26 14:32:30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金桥(2021年3期)2021-05-21 08:05:42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房地产导刊(2020年7期)2020-08-24 08:14:22
多彩广州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4:08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12
场馆风采
丝绸之路(2016年19期)2016-11-17 0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