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篇角度看翻译技巧

2012-08-15 00:49朱振英
关键词:连贯词句语篇

朱振英

从语篇角度看翻译技巧

朱振英

关于翻译技巧的描写和教学,传统的做法局限于词法句法层面,以语法对比分析为基础,不能全面客观地揭示技巧使用的内在规律。从语篇转换角度来看,翻译技巧的使用必须结合语篇的形式,并考虑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因此翻译技巧的教学应改变拘泥于词法句法的传统,而立足于语篇的内在机制,把技巧的讨论建立在语篇各级层的对比分析之上。

翻译教学;翻译技巧;语篇;语境;文化

翻译技巧是在大量的翻译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典型翻译手法和转换规律,是译者在处理语义、语序、句型和结构等所采用的手段。常用的技巧有增译、减译、合译、拆译、转译和正反译与词的抽象化、具体化、语序调整等。讲解这些技巧是翻译课的重要内容,然而传统的做法停留在词句层面,以两种语言的语法形式对比分析为基础。这种做法对帮助学生生产出结构衔接、语义连贯的译文作用不大。笔者认为,把翻译技巧的描写和教学从词句层面扩展到语篇层面,更符合语篇翻译的转换规律。

一、语篇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翻译不仅仅是词句的转换,它是一个从原文语篇理解到译文语篇再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跨文化交际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又是译文的生产者。他在接受原文的过程要进行语篇分析,在生产译文时同样要进行语篇分析,而且要将两次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较好地完成翻译任务。”[1]也就是说,译者要分析原文和译文的语篇特征(包括衔接、连贯、意向性及语篇结构等语篇内因素,以及语域、语境、功能等语篇外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当的翻译策略。因此,翻译的策略选择要立足于语篇整体,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构成语篇的某一个级层上。

二、语篇结构与翻译技巧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形式上的差异体现在语篇的各个级层上,译者必须洞察这些差别,使用适当的手段和技巧。建立在词句层以语法差别为依据的技巧,在各类翻译教材中已有详尽的介绍,我们探讨的主要着眼于英汉语篇衔接、连贯方式的差异。

汉语重意合,在衔接手段上多以意相连,没有明显的语义标记。英语重形合,在衔接方面,使用连接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显性形态标记明显。翻译时往往要根据这些差别使用增译、减译、合译、重复译法等。

例如鲁迅《螃蟹》中的一段:“他跑来跑去的寻。他想寻一个窟穴,躲了身子。将石子堵了穴口,隐隐地蜕壳。他知道外面蜕壳是危险的。身子还软,要被别的螃蟹吃去的。这并非空害怕,他实在亲眼见过。”译文:“He dashed here and there in search of a cave to hide.He was going to block up the mouth of the cave so that he could molt in secret.He knew it would be very dangerous to shed his shell in the open because,with his new shell being soft,he might be eaten by other crabs.This fear was not groundless for he himself had really seen it happen to other molting crabs.”[2]译者就使用了多种翻译技巧,如合译、增译、补译省略成分等。譬如,根据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添加了“so that”“because”“for”等连接词,最后一句使用“this”“it”与上文形成照应,使译文成为结构衔接、语义连贯的有机整体。

语篇的整体性主要依靠词句之间在语言形式上的粘着性和语义上的连贯性来实现。英汉语篇在衔接和连贯方式上的差异,要求译者在构建译文语篇时必须使用某些技巧,使之符合译文语篇的结构要求。

三、情景语境与翻译技巧

情景语境指语篇中某些上下文无法弄清的意思,需要参考使用语言时所发生的事件、参与者和时空等因素才能贯通起来。对翻译而言,不仅要结合情景语境理解原文语篇的意思,分析原文的文体特征,而且要分析译文语篇与原文语篇中事件发生时的周围情况、参与者的关系以及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差异,确定与之相关的翻译策略。

一般来讲,借助于情景语境,可以正确地把握词语的意义、译文的体式,从而正确地再现语篇的语义、语用功能。为此,往往要使用某些技巧,使译文读者将译文语篇与适宜的情景语境结合起来。

例如:“From the listless looks of some fellow trotters,I gather I am not alone in my unenthusiasm:Bill-paying,it seems,would be about as diverting.Nonetheless,we continue to jog;more,we continue to choose to jog.”译文:“从跟我一起跑步的一些人的圈怠神情可以断定,不喜欢跑步的并非只有我一个人;看来,这比付帐单也有趣不了多少。不过人们还是坚持跑步;而且,还坚持非要跑下去。”[3]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情景语境,译者将“unenthusiasm”一词进行了抽象意义向具体意义的转化,处理为“不喜欢跑步”。

再如:“很快,我就凭听觉得到了一个印象,那女人很懒,不管什么事情都‘爱支使丈夫’:

——给我倒杯水,少放点茶叶。——把梳子给我,我想梳梳头。

——给我找双袜子,要天蓝色的那双。”

译文:“From what I had overheard,I soon gathered that she was a very lazy woman who liked to order her husband about.

‘Please give me a cup of water,with just a few tea leaves.’‘Please pass me the comb,I want to do my hair.’‘Please find a pair of socks for me.I want the sky-blue one.’”

原文中引语并没有“请…”,也没有“…好吗”等表示礼貌的字眼,但译者根据上下文所提供的特定情境语境,使用增译技巧,添加了 “please…”“will you please…”等英语表示礼貌的表达方式[4]。

译文读者不熟悉原文语篇的交际情境,可能无法建立起理解语篇所必须的语义连贯。译者通过对情景因素做语义和语用处理,有助于读者理解语篇。

四、文化语境与翻译技巧

语篇与文化背景的种种关联构成其文化语境。任何语篇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生成的,也不可能脱离特定的文化背景而存在[5]120。对翻译而言,译者要面对两个不同的文化语境:一方面,他要结合原文特定的文化语境来理解原文语篇;另一方面,在构建译文语篇时,要充分考虑到翻译时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等社会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要使用某些技巧,为译文读者提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技巧主要用于处理某些文化词和语篇模式的差异等。

例如:“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带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译文:“Fanchin went out to welcome the visitor,who was one of the local gentry,and Mr.Chang alighted from the chair and came in.he was wearing an official’s gauze cap,sunflower-colored gown….”

“The crafty enemy was ready to launch a new attack while holding out the olive branch.”译文:“狡猾的敌人,一边伸出橄榄枝,表示愿意讲和;一边准备发动新的进攻。”

在上面的例子中,由于“纱帽”一词在这里主要表示“官帽”,译文中就增添了“official”一词,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符合原作者的用词心理。“olive branch”是象征和平的东西,译文读者对这一事物并不熟悉,因此译者使用增词技巧,把该事物的象征意义明晰化[6]。

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翻译技巧的使用情况是复杂的,限于篇幅,这里不再深入讨论。必须明确的是,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是为了使译文语篇的接受者能将语篇内信息与语篇外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理解语篇所必须的语义连贯。

五、结语

很多翻译教师感叹,课堂上花费了很多时间给学生讲解翻译技巧,而效果却不尽人意。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翻译教学过分拘泥于词句层面,只注重句以下级层的转换经验和规律。只注重这一类的语际转换技巧,就会淡化对语篇进行整体的把握,就只能是舍本逐末,破坏语篇的整体性[5]172。从语篇的角度来看,以词法、句法分析和对比为基础进行技巧描写和教学,只是注重了语篇形式转换的一小部分内容,不能全面客观地揭示使用翻译技巧的内在规律。这种做法忽视了语篇的语义、语用功能与语篇整体及语篇外部世界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翻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无论是编写翻译教材,还是进行课堂讲解,都要改变拘泥于词法句法的传统,要立足于语篇的内在机制,把技巧的讨论建立在语篇各级层的对比分析之上。

[1]张美芳.英汉翻译中的信息转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

[2]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孙致礼.理论与实践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57.

[4]居祖纯.汉英语篇翻译[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48

[5]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20.

[6]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出版社,1999:76.

G642.4

A

1673-1999(2012)03-0197-02

朱振英(1970-),女,硕士,烟台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4670)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2011-11-21

猜你喜欢
连贯词句语篇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