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作人小品文中的美食情结

2012-08-15 00:49蒋含璐
关键词:周作人民俗美食

蒋含璐

论周作人小品文中的美食情结

蒋含璐

饮食文化是周作人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个题材类型。周作人的写饮食,反映了民俗和趣味,也寄托了他对人生百态的真挚情怀以及对故乡的眷念。分析了周作人的散文创作钟情于饮食题材的原因。

周作人研究;小品文;饮食;民俗

夏丐尊在《谈吃》中说:“在中国,衣不妨污浊,居室不妨简陋,道路不妨泥泞,唯独在吃上丝毫不能马虎。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1]的确,在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不仅普通百姓爱吃善吃,文人墨客也格外喜欢将“吃”作为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写“吃”的花样种类,吃的繁多“招式”,同时也描述“吃”中透露的“人情事理”。作为一流散文大家的周作人,他的关于美食的精妙散文,更是提升了这些“俗事”的文化品位。

一、饮食背后的“情”与“意”

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中国传统民俗的形象化表现,是周作人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类型。纵观周作人的一生,在其大部分时间里对“食”一直念念不忘。从孩提岁月的“夜糖与炙糕”,到赴南京求学“路上的吃食”,从求学期间的“饭厅”与“喝茶”,到“东京和北京的茶食”等,都不乏关于吃的文字记述。在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文化中,“吃食”是人生的重内容,周作人秉承了这一点,并享用一生。

(一)“吃”系民俗意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着数不尽的山珍海味,但在周作人诸多谈食论吃的文章中他所描述的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最普通、最寻常的俗食和菜肴,如在浙东随处可见的野菜、北京城里的各色茶食等等,而绝少提及名饭馆、名酒楼,以及各种使人眼花缭乱的佳肴。周作人关于饮食民俗的描述,更多的是传达了蕴含在民俗之下的普通民众的思想情感,折射的是周作人对其中蕴含的民俗的思索与评价。

从民俗学的角度看,中国每一种传统食物背后几乎都蕴藏着饶有情趣的传奇小故事,并且流传久远,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在美食鉴赏中感受其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对于周作人来说也是一种享受。如他在《结缘豆》中溯“结缘”的风俗源头时,提到“一种无法解除的痛苦——人生的孤寂”。这是对人生困境的探讨,从其款款沉稳的语态中,我们领略的不仅是美食的魅力,而是一种郁郁无解的慨叹,对人生的;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对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

简单的几颗小豆,像极了孩童们的“过家家”,孰知这食物中寄寓着渴望与他人结缘、交流,排遣孤寂的情愫?如再结合周作人的《苦雨》《乌篷船》《野草的俗名》等名篇,便能洞悉作家将心境寄托于琐细的日常生活,蠡测“食”中深厚的民俗内涵与文化趣味,体味作者文字中对人生百态的真挚情怀。

对于民间传统佳节的食物,周作人也颇有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繁杂多样,并且饶有情趣。这些节日,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不仅是精神的放松与休息,还往往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绍兴所过的“四时”“八节”给周作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除却那些繁文缛节、规矩排场,就是与节日有关的种种“美食”了。如元宵节要吃“汤圆”,而绍兴的元宵香甜可口,邻近的宁波汤圆更是驰名中外。清明节扫墓时的令餐亦十分有趣。周作人回忆道:“此等家常酒席的菜与宴会颇不相同,如白切肉、扣鸡、醋溜鱼……皆质朴有味,虽出厨师之手,却尚少市气,故为可取。”“在上坟酒中还有一种食味,似特别不可少者,乃是熏鹅……以醋和酱油蘸食,别有风味。 ”[2]端午节,当地有吃“五黄”(即黄鳝、黄鱼、黄瓜、黄梅,雄黄酒)的习俗。而中秋节自然是吃月饼、水果了。周作人赋诗道:“红烛高香供月华,如盘月饼配南瓜。虽然惯吃红绫饼,却爱神前素夹沙。”[3]绍兴的素月饼名闻遐迩,有用干菜做馅心的,也有用豆沙的,深为素食的老年人所喜爱。

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它不仅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还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满足着人们不同层面的精神渴望。周作人就是这样致力于关注饮食民俗,倡导着艺术的生活,孜孜不倦地探究着其中的趣味。

(二)“食”解怀乡情

周作人在其饮食随笔中,常常流露出一种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在20世纪初民族危亡的社会大背景下,诸多文人墨客离乡背井,漂泊异域。羁旅他乡的他们难免生出难解的乡愁,其中不少文人将这份愁绪寄托于食物,缅怀童年时代的故土记忆。曾公开表明自己对故乡并无特殊深厚感情的周作人,却也常常通过儿时的味觉回忆,让读者体味到他孩提时代的经验,透露出他潜意识中对家乡饮食的怀恋。在《故乡与土产》中,他认为“中国人都各有一个它的故乡,无论是原籍或是寄居的地方,在土地上扎下一个根……对于故乡的物,大抵没有人不感到怀念”[4],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故乡那种种挥之不去的食物。如用黄豆盐煮得流软,软硬适中的鸡腌豆,以及使孩子们欢呼雀跃的麻花、油条、棕子糖、梨青糖、茄脯、梅饼等,还有丰富的外出时可备路上吃的东西,比如用香菇、虾米、玉堂菜做成的“京冬菜”,用嫩笋晒干后制成的“麻雀脚”,还有那特制的火腿、腌肉、酱鸡、腊鸭等。

作家似乎始终规避开门见山式的直抒对故乡的怀恋。在《故乡的野菜》中,他轻描淡写:“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5]但细细品味这慢条斯理的冲淡叙述,却也不难发现其冷中有热,蕴藏着对浙东民俗风情无法割舍的眷念。他用明净素白的笔触,把故乡的野菜作为一种情有独钟的文化符号来记述。作为周作人“第一故乡”的浙东,不管他承认与否,对他的影响都是深远而绵长的。

笔下是故乡的野菜,心中是道不尽的乡情,寥寥数行,绘物抒情。除此之外,他的《北京的茶食》《吃酒》《喝茶》等以日常食物为素材的文章,于简朴纯真的生活中,渗透了绵延的游子情。这是源自内心的一种真实表达,是展现民间文化最天然去雕饰的文字。可以说,周作人对故乡始终怀着深深的眷恋,到古稀之年仍然对故乡念念不忘,对那些美味记忆犹新,字里行间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二、周作人的美食情结溯源

周作人深受“五四”大潮的洗涤,他以一系列经典小品在中国现代文坛崭露头角。处于同样的时代,其胞兄鲁迅写出了许多投枪匕首式的文字,而他却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俗物”,对“美食”这一主题情有独钟,原因何在?

(一)传统“士”的情愫遗留

20世纪初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裹挟了像周作人这样希望借此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士”的加入,但随后一段低迷烦闷的落潮时代的到来,让那些敏感的“士”从潮流的浪尖重重跌落,他们越念念不忘地急于证明并探究自己的价值,就越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于是,从20年代起,周作人便开始独辟蹊径,耕耘“自己的园地”,成为陶醉在美食妙趣中怡然自得的“知堂先生”。

其实,在当时社会矛盾极其残酷尖锐的境遇中,周作人的选择只是为了求取一种乱世中的相对安逸的生存。这是一门以退求存的人生艺术,本来无可厚非,只要退得优雅,退得有风采。唯有“名士”方不辱此节。正是借“士”之光环,周作人才在皈依平淡的生活中寻找理想的净土,乐得其所。

(二)闲适散淡的生活艺术

以周作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文人,总是以一副远离政治的边缘化姿态,游走于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平凡恬淡琐碎的点滴片段,成了这些文人展示自我价值,谈论生活艺术的寄托。

在社会风云和政治风暴中经历磨难并摔过跤、走过歪道的周作人,中晚期开始远离社会。所以他生活中的趣味,“只是想在闲时喝一杯清茶,看点新书,无论他是讲虫鸟的歌唱,或是记贤哲的思想”。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与审美情趣相统一的“趣味”,是为人的风格与作文的风格相统一的趣味。抱着这样的人生宗旨,自然也就不乏用“谈吃”的文字来表达皈依闲淡的生活理想,如喝茶、谈茶、写茶、看书、评书、写书等。借“记忆材料、味觉感受”作激情喷发,也颇深沉隽永。这也使得周作人的饮食散文脱离了只为饮食而谈饮食的肤浅境地,拓展了其散文的文化空间。

周作人讲求“生活的艺术”的闲适,于差强人意的人生中捕捉生活的美。这份“闲适”虽有诙谐趣味,但也夹杂着的“苦”与“涩”。恐怕对于那个时代的文人而言,彻底的虚无、超脱都似幻境。正因如此,周作人才将人生之百味寄托在“拈花微笑”的字里行间,以换取自身的慰藉与释然吧。

(三)对民俗的关注与热爱

对民俗的关注也是影响周作人钟情于饮食题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五四”时期,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重建新文学体系时,弃去“文以载道”枷锁,随之而来要面对的就是题材的选择问题。周作人作为中国最早关注、倡导民俗学的现代知识分子,撰写了一系列的民俗学理论研究文章,因此他对民俗的关注顺理成章。

饮食作为表现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物质形态,在民间风俗的卷帙中占有不可小觑的一席之地,颇受周作人的关注。他认为,“看一地方的生活特色,食品很是重要……其实男女之事大同小异,不值得那么用心,倒还不如各种吃食尽有滋味,大可谈谈也”[6]。由此可见,周作人的小品文的意旨在于从人们的日常饮食中蠡测迥异有别的地域风俗习惯,并挖掘蕴含其中的意义。

周作人善于将人们日常生活中极为寻常的平民食物显现于平淡的文字当中:或回味童年时代的萦绕心头的家乡菜,或感怀困苦境状下的自给自足,苦中作乐,在美食中体味人生百态,世间沧桑。然而,这些在中国文人眼中浓墨重彩的饮食欲望,恐怕也只能是一种想象中的欲望。当我们今天的“吃”已超越了生理需求的时候,再回顾周作人的那些谈吃的小品文字,自然就成为一种纯粹的精神文化享受了。

[1]夏丐尊.平屋杂文[M].开明书店,1938:55-56.

[2]钟叔河.周作人文选 (1937-1944)[M].广州出版社,1995:382-383.

[3]周作人.知堂杂诗抄[M].岳麓书社,1987:64.

[4]钟叔河.周作人散文全集 (11)[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67.

[5]周作人.知堂谈吃[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5.

[6]北京鲁迅博物馆.苦雨斋文丛:周作人卷[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157.

I206

A

1673-1999(2012)03-0122-03

蒋含璐(1987-),女,安徽铜陵人,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2010级硕士研究生。

2011-11-28

猜你喜欢
周作人民俗美食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鲁迅 周作人 兄弟反目,都是女人惹的祸?
民俗节
周作人之死
美食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美食都被玩坏了
周作人住在后面
周作人、鲁迅与李慈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