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秀莹
基于博弈理论的我国家族企业传承模式研究
闫秀莹
针对家族企业“子承父业”的传承模式,对家族企业创始人和子女继承人之间的动态博弈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交班”是的最优策略,“拒绝”是的最优策略。认为家族企业应该建立内部人才选择机制,逐步实现企业的泛家族化,从而保障家族企业的长远发展。
家族企业;传承;创始人;继承人;博弈分析
我国的家族企业起步于改革开放时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些企业已经到了权力交接的时候,面临着如何传承的问题。由于中国的家族传统文化和家族企业的特性,“家族内的不断传承”成为家族企业的目的,很多第一代创始人在传承时,不考虑子女的经营能力和继承意愿,都会把自己的产业传承给子女[1]。传承并不是新老两代领导人交替这么简单,它涉及到所有权、家庭及公司的发展。妥善解决传承过程中两代人之间的冲突,是家族企业顺利传承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当代的家族企业发展历史较短,集中成立于改革开放时期,目前已经到了换代的高峰期。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中“子承父业”的现象占据了主导地位。由于家庭成员对企业的忠诚度较高,大部分第一代创始人在选择接班人时更倾向于选择子女,但子女并不一定有意愿掌管家族企业。
企业创始人受到家族文化的强烈影响,认为只有家人才值得信赖,而且企业是自己的家业,不是各种契约的联结。因此,大多数创始人认为“子承父业”可以保证“家业永续”。但是对于有的继承人而言,父辈所建立的企业王国并非自己的理想所在,他们会对理想和家族期望难以抉择[2]。同时,继承者加盟企业的意愿也受到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外部的就业机会、子女和父母的关系以及个人发展需要等四个因素的影响[3]。
除了创始人和继承人的自身的因素外,企业生存环境也将影响两代人对家族企业传承的态度。目前,中小型家族企业存在接班人断层的危险,企业生存环境使得家族企业主拒绝传承和家族企业子女拒绝接班[4]。
把博弈论引入家族企业传承研究,主要是探讨企业在位者和接班人之间的博弈,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目前大部分学者在研究家族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的可行性,较少研究基于血缘继承模式的博弈模型,而且忽略了现实中部分子女继承人不愿意继承家族企业的问题。现基于子女继承人不愿意继承家族企业的假设,研究家族创始人和继承人在代际传承过程中的博弈。
家族企业传承博弈的参与者是创始人和子女继承人。假设创始人和继承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具有自主决策能力,并通过决策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家族企业传承博弈过程中,创始人的策略有交班和不交班,继承人的策略有接受和拒绝两种。
该博弈是动态博弈,博弈次序是在位者行动在先,继承人行动在后。于是,存在两种博弈路径:(1)创始人选择交班,继承人接受,则博弈结束;若继承人拒绝,则创始人再次选择策略。(2)创始人选择不交班,而且继承人接受,则博弈结束;若继承人拒绝,则创始人再次选择策略。
考虑到我国家族企业的特性以及 “子承父业”的文化,参与者更多地追求精神的满足,希望在交接过程中提升两代人的感情。因此,参与者在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的支付主要由家族感情收益和个人满足感收益组成。家庭感情收益是指是指家族从企业交接班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情满足程度。家庭感情收益取决于信任获取和家庭和谐得益[5]。创始人和继承人的关系越密切,信任获取就越大。
用 f(|x1-x2|)表示信任获取程度,其中 x1表示创始人,x2表示继承人。用p表示家庭和谐得益。因此,家庭感情收益函数为 f(|x1-x2|)+p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假设:
第一,家族企业创始人是有限理性的,会根据子女的意愿来选择传位。当然,为了“家业永续”,他们会不顾子女的意愿和经营能力,强迫子女接管企业。
第二,家族企业继承人有自己的意愿选择接班。如果创始人想要交班,继承人不想进入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的传承可能会失败。如果创始人不想交班,继承人对经营家族企业不感兴趣,两代人之间没有冲突,博弈结束。
家族企业的传承过程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进行多次重复的动态博弈过程。一次博弈分为两个行动阶段,创始人的策略发生在前,继承人的策略发生在后。假设家族企业继承人对经营企业不感兴趣。下面先重点分析创始人的第一次博弈支付。
1.第一阶段博弈
如果家族企业创始人在第一阶段不交班,那么博弈到此结束。此时,企业创始人和继承人的支付,分别为 f(|x1-x2|)+p1和 f(|x1-x2|)+p2。 对于两代人而言,家庭信任获取函数相同,家庭和谐得益不相同。
假设创始人选择交班,但继承人拒绝接受,此时创始人的支付为 f(|x1-x2'|)+p1'。 显然这种情况下,创始人交班与否的支付差距表现在家庭感情收益函数,即比较 f(|x1-x2|)+p1和 f(|x1-x2'|)+p1'的大小。
在信任程度方面,显然 f(|x1-x2|)〈f(|x1-x2'|)。 这是因为第一代创始人选择交班,虽然子女不愿意服从他的意愿,但是他相信子女对企业具有高度的忠诚,不相信家族外部的接班人。
在家庭和谐方面,p1〈p1'。这是因为企业创始人不顾子女的意愿,坚持把家族企业交给子女,造成两代人之间产生冲突,伤害家族和睦。不过由于中国的家文化,两代人的感情最终会重归于好。虽然创始人考虑子女的意愿选择不交班,但是“子承父业”的传统观念以及对企业长存的忧虑,也可能使他对继承人有所不满,最终影响两代人的感情。
综合以上两方面,在多数情况下,f(|x1-x2|)+p1〈f(|x1-x2'|)+p1'成立,创始人选择将企业交给子女继承人。
2.第二阶段博弈
根据第一阶段的博弈,“交班”成为创始人的选择,因此在博弈的第二阶段,继承人会在“接受”和“拒绝”中做出抉择。
继承人“接受”和“拒绝”得到的支付分别为f(|x1-x2'|)+p1'-s2和 f(|x1-x2'|)+p1'+s2'-t+βt。 其中,s 表示传承过程中继承人的心理感受,一般取正值;s2表示继承人不愿意继承企业,但是尊重父辈而继承家族企业,心理多有不满;s2'表示继承人拒绝接班的心理感受,虽然两代人之间产生冲突,但是继承人的心理多为满足。t表示继承人拒绝继承企业时给家族成员带来的感情的损耗值;βt表示继承人在拒绝继承企业过程中可能得到家族成员的支持值。将继承人“接受”和“拒绝”得到的支付相比较,也就是将(1-β)t与(s2+s2')进行比较,即把接班人“拒绝”创始人“交班”时的家族感情收益变化,与继承人对创始人的“不交班”行为做出“接受”和“拒绝”时产生的额外的心理感受变化进行比较。
当β〉1时,显然继承人“拒绝”创始人的交班,会得到家族成员更多的支持。这可能是家族成员认为企业的经营具有高度风险性,或子女没有能力掌管企业,或信任子女在企业外部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继承人在得到其他家族成员的支持后,可以选择“拒绝”策略。当β=1时,继承人“拒绝”继承企业不影响家庭的感情收益,所以继承人不会接管企业。而且,在这两种情况下,继承人得到的心理感受收益比来自家族的感情收益要多。
当β〈1时,即继承人拒绝创始人的“交班”所带来的家族成员冲突程度大于来自家族的支持,这时存在如下情况:
(1)如果(1-β)t〉s2+s2',即继承人拒绝继承企业时,不仅家族感情收益上不利于自己,而且总体上给家族成员感情造成的损耗大于“拒绝”策略给自己带来的心理满足。因此,继承人会选择“接受”创始人的传位。
(2)如果(1-β)t〈s2+s2'成立,即继承人拒绝继承企业,该行为会造成家庭感情收益的损耗,但是家庭感情收益损耗值比不上继承人对创始人的“不交班”行为做出“接受”和“拒绝”时产生的额外的心理感受变化。因此,继承人会坚持自己的意愿,选择“拒绝”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当创始人交班时,如果继承人有家族成员足够的支持,或不继承家族企业会带来更较多的心理满足感,继承人会选择“拒绝”策略。因此,“交班”是创始人的最优策略,“拒绝”是继承人的最优策略,{交班,拒绝}是父子两代在传承家业过程中的博弈解。
3.多次博弈分析
当继承人选择“拒绝”策略,创始人的支付函数为f(|x1-x2'|)+p1'-s1-t,其中 s1是创始人对继 承人 的“拒绝”策略产生的心理失落感。这仅仅是家族企业传承中交接班的一次博弈过程。创始人家族感情收益随着接班人每一次的反抗逐渐减少。当博弈次数达到一定程度,创始人选择“交班”得到的支付越来越接近于选择“不交班”时的支付。当“交班位”的支付大于“交班”的支付时,创始人会放弃“交班”。
中国家族企业“子承父业”传承模式将继承人限定为子女,可选对象的有限性和对象中优秀人才的稀少性,必然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家族企业的后继者无法满足企业持续成长的要求,甚至没有血缘继承者。因此,为了使家族企业得到长远发展,家族企业创始人在尊重子女意愿的基础上,应结合子女的兴趣,制定合适的培养计划吸引子女。
此外,家族企业创始人可以建立内部选择机制,从企业内部选择优秀的人才,实现企业的泛家族化。职业经理人具有专业的知识,能够帮助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因此引入职业经理人,对于家族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1]周燕,苏雪梅.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文化动机及困境[J].经济理论与实践,2011(8).
[2]李琪,潘余洁.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继承人的意愿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侯作前.基于家族企业生存状态的接班人断层问题之研究:以浙江省中小型家族企业为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8(5).
[4]欧晓明,江设维.家族企业交接班博弈分析[J].南方农村,2010(5).
[5]应焕红.代际冲突:家族企业传承困境及解决路径[J].现代经济探索,2009(4).
F276.5
A
1673-1999(2012)03-0107-03
闫秀莹(1986-),女,河南巩义人,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201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