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成
(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河北石家庄050003)
以分配为标志的社会公正是历史前进的力量*
张光成
(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河北石家庄050003)
孔子说不患寡患不均。寡,即社会物质消费资料少,这一问题需在全社会物质生产中解决。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的发展就是解决“寡”的问题。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如何分,则是一个大问题。正是在分的问题上,形成了阶级、阶层和各种利益集团。不是寡,而是不均,使社会划分为阶级,使历史成为阶级斗争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中,社会财富分配中的均与不均仍然是一个考察社会现实的重大维度。只有以分配为标志的社会公正问题解决了,才能建设和谐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寡;不均;生产关系;社会矛盾;和谐社会
孔子曰:“不患寡患不均。”[1]释其意:寡,物质财富少也。不均,分配不公平也。此语之内含,就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不患物质财富少,而患物质财富分配不公。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一直就存在物质财富寡与分配均与不均的问题。在某一社会体系中,如果物质生产系统相对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准难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或者与其他社会体系的生产系统相比较表现的比较低下,物质财富呈现为“寡”。但如果这一“寡”在分配中是相对的“均”的,是没有相当大的悬殊的,那么,这对社会体系就没有什么严重性;相反,如果在物质财富“寡”的情况下,甚至于“不寡”的情况下,分配不均,情况则是严重的,该社会体系则是不牢固的——所以大可为“患”。但应当说,不患贫而患不均并不是孔子一人的思想,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阐发过这样的思想。例如,《晏子春秋·内篇问上》,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古之盛君”的行为准则时说:“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主张国家应通过政策法令去平衡财富的占有。认为“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商君书·说民》)。
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物质资料和劳动力是基本的参与要素。物质资料作为庞大的工具体系,要求人们必须进行分工协作,才能驱动这一体系。而社会分工,又使社会生产中的劳动组合关系分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组织者与被组织者,把物质生产中的人分为不同的层次。在这一生产的动态过程中或完成之后,人们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生产出来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我们概略地认为社会全体人员都参与了这一生产系统:其中一部分人为生产提供了资金或生产资料,一部分人提供了体力或脑力的劳动,一部分人在生产的各级系统中提供了管理,一部分人提供了技术等。如果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那就还有生产市场的开拓者,以及作为生产之必要环节的物流从业者或者商业人员。这样,社会的物质财富就是在全社会成员的参与下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就是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人类的历史是物质生产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根本的就是物质文明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历史的根本推动力量,邓小平同志讲发展就是硬道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或生产力的发展,解决“寡”的问题,也是讨论“寡”与“均”的问题的基础。
物质财富在这样那样的历史条件下,这样那样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出来了。接下来的重大问题,就是物质财富怎样分配的问题。分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矛盾理论的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劳动创造价值。这样,按劳分配就是历史的真理。但是,在有阶级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实际的历史情况是:在生产中参与了社会生产的各个社会集团,都要求分得一定的社会财富,但这种分配常常是不均的。于是这就引起了这些社会集团的斗争。这种斗争,就是阶级斗争、阶层斗争。人类社会历史既是一部生产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为公平的社会分配而斗争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社会,社会历史,就是两大主题:第一是生产——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第二是分配——因为分配不公而形成为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这些由分配不公而形成的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社会历史,两条主线:其一是生产发展的主线,其二是直接由分配形成的阶级斗争的主线。如果说,在社会生产中各个社会集团还表现为合作的关系的话,那么,在分配关系中生产关系的各种矛盾就都集中地爆发出来,如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13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本上就是围绕这两条主线对历史现象的剖析。
一部人类历史,即是一部生产发展史,也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毛泽东就曾经说过:“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3]不均的问题表现为阶级和阶级斗争,它深深地扎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之中,是解读社会历史的钥匙。
无数的历史资料,都说明了分配是社会发展要害的这一观点。以中国封建社会为例,分配社会财富者一般有3方:农民、地主、国家。一个王朝开国之初,3方的分配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说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到了某一封建王朝的末期,赋税却是越来越重的。再加上在封建社会中总是存在着土地兼并,便出现大批量的失地流民,这就为社会的瓦解种下了根源,离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时间不远了。资本主义社会,在马克思的时代,资本家剥削严重,工人阶级受压迫深,以至激起工人起义与风起云涌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尽管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资本主义国家政策发生改变,再加上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的冲击,以美国为首首先施行凯恩斯政策,建设福利社会,施行三高政策,拉动了内需,使资本主义走出了危机,缓和了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与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换言之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太多而人民群众所得太少之间的矛盾,所以说,它凸显的仍然是生产与分配这两大社会主题,而分配问题尤其是要害。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总是在发展中的,它有着自然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趋势。马克思说人类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从生产力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来说的。但是,生产成果的分配却不是自然而然的。它总是人为的,而且常常是不均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把世界历史看作阶级斗争史的原因。考察社会历史,可以看到对均的追求、对社会公正的追求是历史前进的力量。如上文所说,奴隶社会的分配是是不均的,所以它不长久。封建社会大多数时候,还是分配不均,剥削严重,农民与地主及其政治代表的矛盾时时存在。例如,北宋的王小波、南宋的钟相都以“等贵贱,均贫富”作为斗争纲领。明末的李自成则以“均田免赋”相号召。这些矛盾斗争,都以社会公正为目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及至资本主义社会,当前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工资、高消费、高福利的三高政策并非自然出现,而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而言,正是分配问题,对社会公正的追求,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当前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回溯我国建国60年以来的历史,前30年中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而后30年,我们则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飞速发展了生产力,GDP达到了世界第二。但是,建国60年以来我们的分配关系却一直解决的不够好:如前30年,我国的积累率太高,投资所占比重太大,而分配、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比较低,这就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也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难以体现出来。有“两弹一星”的国家,工人工资只有30多元,不能不说是生产与分配的失衡。而后30年,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现在,人民的生活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这是一个重大的成就。但是,后30年仍然存在严重的分配问题,而且较之前30年更甚。这就是严重的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从改革开始至如今,富豪阶层、富裕阶层、白领、工薪阶层、草根阶层、农民工,农民之间的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社会横向的行业之间,纵向的阶层之间,分化越来越大。以至于现今0.4%的人掌握了70%的社会财富;或者如有的统计显示,150万个家庭占有全国财富的70%。基尼系数达到了0.45以上,远远地超出了公认的社会公平警戒线。2011年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有200余位中国人,而生活在中国贫困线以下的人却有数千万计。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现象越来越强烈,分配、以分配公平为标志的社会公正依旧是个大问题。
邓小平同志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时,他又说: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是共同富裕,“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4]因此,均的问题,分配中的社会公正问题,将会是以后改革的重要方向。从这里,可以理解近年来中央出台的若干政策,如取消农业税,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房产税出台等等。同时,我们也可以预期政府将会推出或落实一些新政策:如增加垄断组织的税收制度;提高富人的税率;推出遗产税;更广泛开展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等。总之,解决社会公正是以后改革中的重大目标。
我国是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解决这一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实现以分配为代表的社会公正,解决好生产关系的问题,解决好社会分配中“均”与“不均”的问题,是中国社会前进的动力。它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着重大、具体而现实的意义。
[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十三经注疏23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51.
[2]列宁.列宁全集第37卷 [M].中文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491.
[4]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9.
Social Justice Based on Distribu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Historical Progress
ZHANG Guang-cheng
(Department of Basic Science,Ordnance Engineer College of PLA,Shijiazhuang 050003,China)
Confucius believed that man concerns not with scarcity but with uneven distribution.The problem of“scarcity”means limited materials in the society,which needs to be dealt with through social material production.From the view of Marx ism,the aim of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is nothing but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scarcity”.Then,how to distribute the increasing material wealth created by a continually imp roved productivity has become a big issue.It i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that form s classes,rank s and various kinds of interest group s.It is uneven distribution,rather than scarcity,that made the society differentiate into classes,and human history a fighting history among classes.Although China has no classes nowadays,even or uneven distribution of social wealth is till the only scale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social justice for ou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t can be said that even today,m an still concerns not about scarcity but uneven distribution.Only after the problem of social justice that signified by distribution being resolved can w e establish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arcity;uneven distribution;production relations;social contradictions;harmonious society
刘志新)
F047
A
2095-042X(2012)01-0046-03
2011-06-08
张光成 (1956—),男,山东淄博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哲学原理与中国哲学研究。